书城宗教中观学概论
1145800000024

第24章 八不中道论(3)

不门无量,如四百句非都是,然而邪见有种种差别,从总的方面说即一切有所得心,从别的方面说不出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四双八计。此生灭等八种计执,就是为了总的破除一切邪执。姑且用这八种概括一切,而这些相对差别的八种不见上一一冠以“不”字而遮遣之,洗净一切有所得迷执,以影显无所得的中道。《中观论疏》说:“论云:以此八事总破一切法。破一切法得,历破众生心所行事。众生心唯行此八事中故今悉不之,令心无所行。无所行故无所得,即是迥悟无生。”《大乘玄论》说:“以八不洗降尽净诸,故经中具有百非,即还百不百无等。”所以八不随有情根机的利纯有开合的不同,开之为无量的不,合之为不生不一。中国中观学派之三论宗破邪之外无以显正,破邪即显正,姑且对破有所得的邪见显示无所得的正见。《三论玄义》说:“一微不究,则戏论不灭;毫理不尽,则至道不彰。以无微不究,群异万息;无理不尽,玄道始通,是以斯文,遍排众计。”又说:“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则墮在偏邪,失于正理。既失正理,则正观不生。若正观不生,则断常不断。若断常不灭,则苦轮常运。以内外并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则发生正观,正观若生,则戏论斯灭。戏论斯灭,则苦轮便坏。”戏论灭,群异息,则无所得的至道彰,即破邪已尽,无有所得。有所得迷失之见既无,言虑无寄。这言亡虑绝无所得境界就是正,所以破邪即是正。无所得是真理的极致,言亡虑绝,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非无,这就是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就是无所得。这样以无所得为至道为正理,所以八不之外别无中道,八不即中道。

《中观论疏》讲述八不大意说:“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义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即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则十二部经如对白日。”八不就是中道实相,所以说是正观的宗旨和归趣,为一切大乘经的至极要义,所以说是方广等众经的心骨。用中道实相来审定佛法的偏正,就是指明得失的根源。迷失这八不,读经便无所适从,悟了这八不中道的道理,就像晴天的太阳。八不就是二谛,八不就是缘起,八不就是中道,八不就是毕竟空,八不就是实相。为什么说八不就是二谛呢?《菩萨璎珞本经》说:“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经中既然以八不解释二谛,可见八不就是二谛。为什么说八不就是缘起呢?《涅槃经》卷二十五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大品般若经》卷四百七十二说:“若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一切从缘生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绝诸戏论,本性淡泊。”这里《般若经》与《中论》的意义完全一致。经论既然识八不是缘生的因缘,可见八不就是缘生。缘生和因缘是缘起的异名,意义是一致的。为什么说八不就是中道呢?《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说:“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中论》里,八不也被称为八不中道。为什么说八不就是毕竟空呢?《大智度论》卷七十四说:“毕竟空,波罗蜜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为什么说八不就是实相呢?《大智度论》卷三十四说:“是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八不的文字简略而意义十分丰富,难以尽述。

中国中观学派之三论宗,以破邪显正为纲领,那么从破邪显正的方面来略释八不。这八不是破邪、破外道、破小乘及破有所得大乘人。数论派学者主张,因中有果故果生,胜论派学者主张因中无果故果生,有生就有灭,为了对治这两家言有自性的生灭,所以八不说不生亦不灭。外道说,空间、时间、微尘、神我等不从因缘生,所以说是常,从因缘生的法,终究必定要灭,所以叫断,八不就说不常亦不断。数论派学者说:“因果都有为一,性、相差别为异。八不就说不一亦不异。”外道说:“众生和万物从世俗,梵天、大自在来是来,已后还归原处为去。”八不破外道,不来亦不去。

八不显正以申佛陀正教,佛法虽广不出二谛,从二谛上来解释八不即是显正。先就从第一义谛空理解八不:第一义谛,性相常住,不起不出故言不生,永无终尽故言不灭。性空理体非定有故不常,非定无故不断。第一义谛空理,一相无相,故言不一,法性无差别,故言不异。前际无始空故不来,后际也空故言不去。这样看来所以第一义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去)。其次从世谛缘起事物来解释八不:世间上的事物因缘聚合故生,因缘离散则灭。生灭既然是依据因缘,所以没有真实的生灭,所以说不生不灭。因缘所生法是因坏果生,因坏故不常,果生故不断,故言不常不断。因果不同,不能说是一,没有异体,不能说是异,故言不一不异。这样看来,世俗谛也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八不的“不”是否定词,是否定生灭断常有自性的实执。否定自性,建立缘起,是八不的正义。《中论疏》记述兴皇的话说:“标此八不,摄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心之所行,口之所说,皆墮在八事中,今破此八事,即破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故明八不。”为什么这样呢?一切有所得人,生心动念即是生,欲灭烦恼即是灭,有常住可求为常,谓己身无常为断,真谛无相为一,万象不同为异,从无明流来为来,返本还原出去为去。才起一念心,即具八种颠倒,令一一历心观此无生,令一切所有心,毕竟清净,故说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

解释八不中道的名义,三论宗也有四种解释:一依名释义,二因缘释义,三显道释义,四无方释义。依名释义者,中以实为义,中以正为义。中以实为义,如《涅槃经》卷十五解释本有今无的偈子说:“我本无中道实义,以无中道实故,于一切法则有著心。”僧叡《中观论序》说:“立中为名著,照真实也。”“照”是照显的意思,立中为名,为了显示诸法实相,所以说“照其实”。中以正为义,如晋译本《华严经》卷三十四说:“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皆悉寂灭相。”这个正法性就是中道。所以说中道,就是中实之道,中正之道。第二因缘释义:中以偏得名,偏也因中而得名,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偏是因缘相对的意思,因偏说说中,对中故言偏。所以说偏是为了悟入中道,说中道是为了认识偏。如经中所说:“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谛,说第一义谛是令识世谛。”第三显道释义:中是因为不中而得名,为什么呢?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无名相法,勉强说有名相,想令众生因为这些名相,悟入没有自性的名相。所以《华严经》卷五说:“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照这个例子就可以说:一切中偏法,了达非中偏,故言“中以不中为义”。第四无方释义: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随便举一件事物为例,无非都是中道。《华严经》说:“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故一法得以一切法为义,一切法得以一法为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融通无碍。

中,有四种:一对偏中,二尽偏中,三绝待中,四成假中。对偏中系指相对偏邪不正,称之为中,叫对偏中。尽偏中系指偏邪除尽,唯有在中,叫尽偏中。绝待中系指本来对于偏执病者才说中,偏执破尽后,中也不留,非偏非中,不知道为什么要赞美中,勉强叫中,叫绝待中。经中谓:远离二边,不著中道。成假中系指有无是假名,非有非无叫中道,由非有非无,所以说有无,这种中道成于假,叫成假中。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由正道没有有无,化度众生所以说有无,故以非有非无为中,有无为假,故名成假中。

依二谛显中道,八不是二谛,依二谛而说明中道,就是解释八不中道。嘉祥大师依二谛解释八不说明三种中道。即:世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世谛中道是说:世间缘起诸法,是有生有灭的,但是缘起法是从很多的因缘中生的,众缘所生的法,就没有自性,假借众缘而有的只是假借,所以生灭是假生灭,就以此“不生不灭”为世谛中道。针对世谛的“生灭”,说真谛的“不生不灭”。世谛的生灭是假的生灭,针对世谛的假生灭,说真谛的不生不灭也是假的,就以此“不生不灭”为真谛,假不生不叫不生,假不灭不叫不灭,就是非不生非不灭;就以这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二谛相对都是假名,以生灭为世谛,以不生不灭为真谛。世谛的生灭,是对待无生灭而说的生灭,这就不能成为真实的生灭,真谛的无生灭,是对待生灭而说的无生灭,就不能成为真实的无生灭,这就是“非生灭非不生灭”。即如此“非生灭非不生灭”、“非真非俗”,双息二假名,这就叫做二谛合明中道。这里有三中三假,世谛以缘起生灭为假,以不生不灭为中道,这是世谛中假。真谛以不生不灭为假,以非不生非不灭为中道,这是真谛中假。二谛合明以生灭和无生灭为假,以非生灭非不生灭为中道;换言之,以真俗二谛为假名,以非真非俗为中道。八不,就不生不灭说有三中三假,同理,其余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也有三种中道。

现在说不但非空非有、非真非俗为中,即空有真俗都是中道。这二谛既是二理,则定空定有、定真定俗,不成其为中道,现在所说的二谛是方便教用,而不是定空定俗,就能相对地融通无碍,成为中道。这三种中道,显示佛法破除执著的意义不同。第一,世俗中道显示缘起性空义,缘起的假生假灭为世谛,假生不生,假灭不灭,这不生不灭是世谛中道。世谛中道只破自性,不破假名,所以是缘起性空的意思。第二,真谛中道,既要破除自性,又要破除假名。这中道将真谛不生不灭的假名都排除,都遣除去,就是破假,所以以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为什么要破假,因为有些人执假为实,故说这假的应该破除,如果能够不执著于假而悟假即空,就不须破假。所以经中谓: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第三,二谛合明中道,双泯真俗,从用归体,言忘虑绝,名叫体中。二谛是方便教用,所以二谛是用中,非真非俗是实相理体,名叫体中。中假,又叫理教,所以有理教、中假、体用概念的不同。概念名相虽然不同,而其实际是相同的,然而依概念的不同,也有修学前后次第的不同,修行次第是:要先发心学习教理明白教义——境,其次必须依教理修习假二观——行,观行成就后,从用入体,证得如来法身——果。在法相概念上虽然有境、行、果三种法相不同,实际上只有实有一法,在因地叫境,修行中叫做观,得果后称作法身。所以《涅槃经》中说:“发中毕竟二不别”就是这个意思。《华严经》中的因彻果海,果彻因源,还是这个意思。《大般若经》中说:“初心时便学无所得,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还是这个无所得。”《金刚经》说:“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佛言:乃是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不中道意义深远,由经可以略知。

四中假义

“中假”义实际就是前述“三中三假”的结晶。前面已经谈了真俗二谛,这里又谈中假二谛。经中似乎说有三谛义,但大量经论只谈二谛。如《华严》、《大品般若》、《涅槃》等经,《中观》、《百论》、《大智度》以及《成唯识》等论都说二谛。三论宗根据这些经论,所以只谈二谛。如果从四重二谛来说,真俗二谛是初重,现在说中假是第二重,所以有这两种不同的二谛。中假二谛包含有空、假、中三谛的意思,但是为了随便经论,还是只说中假二谛。如《中论》里的偈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两句就是指的真俗二谛,众缘所生法是世俗谛,我说即是空是真谛。“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两句是中假二谛的意思。《中论》又说:“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可见经论里都以二谛为正宗。“中假”二谛,“中”指中道,“假”指真俗二谛,即以真俗二谛为假名,以非真非俗为中道。这就是中道和二谛合称为“中假”。真俗二谛相即无碍,中假二谛尤为圆融。圆融本为显示法无定性,若有定性哪能说得诸法圆融,所以圆融中假是建立在诸法实相意义上的二谛。

为什么说非真非俗为中道实相,真俗二谛为假名呢?寄托于两非以息二边之见,所以叫做中道实相;实际上非真非俗,为了教化众生勉强假立名字而说,所以真俗都是假名。又中假体用都名中,因中是中正的意思,具有真俗及非真非俗都是假的,始终是圆融的正见,所以都叫中。又真俗及非真非俗都是假的,为什么呢?都是佛陀假立名字勉强说的。真俗是说假的原因何在?道门未曾是真俗,假说为真俗,所以真俗是假;大道也未曾是非真非俗,假说为非真非俗,所以非真非俗也是假。又真俗及非真非俗都是假的,因为真俗不是自己的本身就叫真俗,而是相对非真非俗才说真俗,所以真俗是假;非真非俗也不是因为自己本身而叫非真非俗,相对于真俗才说有非真非俗,所以非真非俗假。一切都是中,一切都是假。这样,中就是假,假就是中,中假圆融、相即无碍。所以《中论》说:“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有人问兴皇大师,为什么要成立中假?为什么有时又要破中假?兴皇大师回答说:对于那些认为事物有自性的,所以说立假,为了对治学教后偏执于空的众生,所以又说中,令其舍偏不著于中,除去自性的偏执也不执留假。须知偏舍而无所舍,自性除去而无所除,而有些学者又舍偏而执著于中,除性立假,执著于中假,仅此安心,成有所得,就不能见佛。为什么呢?佛心无所依,汝心有所寄,就与佛不同,怎么能见佛呢?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必须破除。

不破中假,是指得道的人,了达性假原来并无自性。本来是道,不需要破除。若要破除,岂不是要破除道了吗?最重要的就是要深深地了达这个意思。首先,现在所说的破是为那些不知道所谓性假,本来是道,故以为是道非道,今还令他们悟非道即道,所以说要破,其实没有什么性假可以破。第二,必须知道,性即是假,凡夫颠倒,谓假成性,诸佛观之性常是假,所以经中说:“一切世谛,若子如来,常是第一义谛。”第三,体会了道的人,知道这道从没有性假,性假出自于两种根缘,如果没有两种根源的颠倒知见,哪里会有性假二病。如一道未曾是真俗,真俗出自两种根缘一样。第四,学教的人,须知诸佛菩萨,内有无碍智慧,外有无方辩才,说假为性,说性为假,说性假为非性假,说非性假为性假,如果墨守只言片语,就丧失了圆融的意义,就不是三论宗的学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