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君子之道
11507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发展史、教育史中,有一个响彻朝野、家喻户晓、老幼妇孺皆景仰的称谓,那就是君子。

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涉及“君子”经文的有83句;《孟子》中涉及“君子”经文的有23句;《大学》中涉及“君子”经文的有9句;《中庸》中涉及“君子”经文的有26句;《荀子》中涉及“君子”经文的有169句。即便是道家开山巨作《周易》,涉及“君子”经文也竟达105句……《论语》首句以“君子”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末句以“君子”结尾:“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周易》以它核心精神的“君子”之誉,感奋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子孙——“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是儒家思想精髓中理想人格的化身,也是泱泱中华几千年来精神追求的典范。它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政治,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学界:三千年前,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三千年后,有“我失骄杨君失柳”(毛泽东《蝶恋花》)。

我们把爱人喻为“君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我们把恋人当作“君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们誉导师为“君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称贵人为“君子”:“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是我们最知心的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君子,是我们最牵挂的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君子,是我们最崇拜的人:他“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荀子》)。君子,是我们最景仰的人:他“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中庸》)。在中国几千年来的风云变幻中,君子像灿烂的流星闪过浩瀚的夜空:大禹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愤世嫉俗,清白魂断汨罗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尚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林则徐冒死烧鸦片,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花木兰替父从军,出生入死,不愧为天下孝女。张志新义以为上,不屈虐杀,只为道出真理之声!……正是这一个个人格楷模,挺起了中华民族道德礼仪的脊梁;正是这一个个社会良心,延续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可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现实的时候,我们发觉“君子”这个民族人格的偶像似乎与我们已渐行渐远……君子,你在哪里?——在我们面前晃动着的形象常常是伪善者、造假者、作秀者,甚至是无耻之徒。很多教育是在为考分、名气尽力;很多医疗是在为提成、赢利用心;人世间的情义让位于利益;人世间的智慧服从于权力……

这难道是我们应当看到的世界?

归去来兮,君子!

归去来兮,君子之道!

当良知的中国人渴望道德回归、人心向善、君子归来的时候,人们由此要问:

那么如何认识“君子”?他的人格标准是什么?哪本书里有全面阐述?这便是时下读者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从古至今,林林总总的“四书”“五经”读本汗牛充栋,却没有一本专题编注“君子”经文的书,确实令人遗憾!

我深深感激我的父亲章静(章映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职于四川大学,受梁启超“君子论”的启发,在世时曾多次嘱咐我要实践他“编撰君子为册”的夙愿。这些年来,父亲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于是笔耕几年,终成一卷。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周易》有关“君子”论言300余句。为了便于读者学习记忆且更具实践性,本书遴选其中112句,并在释义、白话和感悟后特别添加了演绎原文的经典案例。借此作引玉之砖,就正于读者、同仁。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正义与邪恶较量,希望与绝望并存,君子与小人相形。我们期盼有更多的君子问世,“君子道长”则“小人道消”,人类的生生不息才尚可祈望。

章创生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