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1553400000002

第2章 导论

所谓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即用文化哲学方法探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结构。而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总是要研究闽南文化的历史逻辑、意义结构,在此意义上,本研究也是闽南文化哲学或闽南区域文化哲学研究。如此,本研究集文化哲学方法论、闽南文化哲学、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于一体。

一 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用文化哲学方法研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宇,而如果缺少了哲学(形而上学),就像庙里面没有神像一样。而人们并不是进入文化的庙堂就能摄取哲学之魂,文化哲学的观念和方法激发和引导人们对文化世界的认知、理解、体验、选择、建构和教育行动。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须基于文化哲学方法论,否则就不会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导源于文化哲学方法论,而文化哲学方法论导源于文化哲学的世界观。本研究首先建构不同于一般哲学方法论的文化哲学方法论新理论体系。文化哲学方法论是关于文化世界的认知、理解、体验、选择和建构的根本方法的理论体系。这一方法论的独到之处就是这是生活世界总体方法特别是工作世界本质方法以及由此而生的价值、伦理、审美方法。目前,学界尚缺失文化哲学方法论的专门研究,更没有把文化哲学方法建立在工作世界意义结构方法基础上。

本研究基于文化哲学方法论阐明基于工作世界的闽南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以及先大陆后海洋的闽南文化运行逻辑;提出闽南文化的新界说,特别是阐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概念范式,透析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价值、方式以及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基本和标志形态,从而建构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用文化哲学方法探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工作世界教育是其核心范式。学界对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尚停留于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各种精神意蕴的分散式和叠加式研究,尚无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意义和结构概念,更没有把这些研究建立在文化哲学方法论基础上,特别是还存在文化历史叙事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断裂问题。从文本上看,学界尚无关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研究的独立著作,本研究试图在这个方面开先河、补空缺。从理论上看,本研究提出并阐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概念,探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结构,开创基于文化哲学方法论的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新理论体系,力图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开辟区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视野和新学科增长点。

本研究旨在为社会、大众主体特别是教育主体研究、认知、理解、体验和建构文化世界提供文化哲学方法论;特别是为教育主体——包括闽南文化风土中的教育主体和普遍世界教育主体——提供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路向、方法和格局,以区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开拓和升华人们的区域文化存在,进而实现区域文化与普遍世界文化相融通的双重存在意义,并为一般的或普遍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研究和实践的方法论和示例。

文化就是主体化,就是主体化世界,就是文化世界,就是生活世界总体,而工作世界居于文化世界的核心。闽南文化的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结构,注定了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教育,而不只是历史叙事,也不只是信仰崇拜、亲缘攀附、名人阐释以及权贵、富商、族谱与门第找寻的教育,更不是文化搭台,经济、政治唱戏的功利化、物化、政治化的单向度教育。

闽南文化是区域文化,也是普遍世界文化。如妈祖文化发生、盛行于闽南,也潜行、显露于世界;土楼文化发生于闽南,却贵为世界遗产,世界人民只在网络的图片或旅行的览胜中看了土楼一眼,土楼便进入世界人民的脑海。至于其他文化形态的道德内蕴和精神结构则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映照,与当代世界文化相融通。如此,把闽南文化归结为或言说成闽南区域文化或闽台区域文化是对闽南文化普遍世界意义的消解和遮蔽,是把闽南文化装进了属人属地的盒子,必须打开这个盒子,释放闽南文化的普遍世界意义和精神能量。

闽南文化不完全依赖闽南人或闽南地的存在而存在、消失而消失,她可以离开闽南人的肉体而游走四方,她可以超越闽南地而潜入异地、异域。这不是臆想,闽南文化的精神实存和物质载体遍布世界各地和各种人种的事实足以证实这一点。这种超越了有闽南人肉体依附的闽南文化,这种没有庙宇、研究院、研究所和标志性平台的闽南文化,是何等文化?是何等级的文化?关于闽南文化属人属地的界说未免有些偏狭和表显!它把闽南文化的小宇宙装进了地域与人域的封闭的盒子!必须打开这个盒子,释放这无庙宇属地和肉体与人身依附的闽南文化!让闽南文化小宇宙在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的光辉中爆发!让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小宇宙爆发!这将是一种开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姻缘关系的美与爱!这将是一次因捕获区域文化存在而嵌入普遍世界文化的冒险行动和艰辛旅行。

与其争论闽南文化的属人或属地边界,不如探究闽南文化的生活世界总体意蕴和工作世界本质,并将其转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实践,为师生、民众存在主体特别是闽南文化风土中的存在主体积聚精神能量;与其沉迷于闽南文化的历史感,不如体验和陶醉于闽南文化的现代性,并将这种现代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主体的精神内核,拓展主体的文化生存空间。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否则就不能在历史和现实中发生、延续和发展,就不能成为文化。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闽南文化价值实现的现实场域、主体依托和策略关键。

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离不开历史学的历史叙事,但又不囿于历史叙事,它必须首先进入哲学的语境,再循着文化哲学的方法建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范式和话语体系,最后抵达摆脱历史感进入主体感、超越历史性进入现代性的境界。这就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体化方法,它必须摆脱纯粹客观历史知识和历史叙事的束缚,进入主体化的理解、体验和建构行动,构建主体化的知识、精神和存在空间。

现实中重视闽南文化教育不等于重视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不等于重视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视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等于重视其生活世界总体性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的研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范式的提出主要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教育生态和研究生态。

二 内容、结构、逻辑、体系

本研究针对文化研究、理解和建构中存在的生活世界总体的裂变和工作世界本质的缺失问题,首先建构文化哲学方法论体系,再以此为导向,针对闽南文化研究、认知、理解中存在的过度历史叙事倾向和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失语状态,考察基于工作世界的闽南文化意义的历史生成,并提出闽南文化概念的新界说,进而提出并阐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概念,再以此为前提,阐释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精神内核、普遍范式、文明发端,以及妈祖文化、土楼文化、闽南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和闽南诗文化等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基本和标志形态,从而建构基于文化哲学方法论的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理论体系,即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结构分为方法论(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第三章)和分论(第四至六章)三大部分。方法论主要基于文化哲学观念建构生活世界总体方法和工作世界本质方法以及由此而生的价值、伦理和审美方法的文化哲学方法论理论体系;总论主要用文化哲学方法探究闽南文化历史演进和概念内蕴,以及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质、价值、方式及内容结构、精神内核和文明发端,从总体上揭示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结构;分论是总论的具体化和进一步拓展,主要阐明闽南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诗文化等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范式以及具体、基本和标志形态。上述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结构就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即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文化哲学方法论开始,再进行总论和分论内容的教育,或者说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基于文化哲学方法论的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意义结构与具体标志形态的关联体系。

闽南文化德育资源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精神内核,闽南文化德育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而这一精神内核的根本还是工作创造、工作创世精神。精神内核是总体的内核,总体不能没有内核。如此,在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内核的意义上,亦将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研究置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总论的结构论部分。开漳圣王文化是闽南文明文化的开端,是闽南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是开漳建州的开端。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因此,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形态的研究和教育就以开漳圣王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开端、发端。发端即发生的开始。而这开端是总体的开端,开漳圣王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的开端,它比其他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形态更具有总体的意义,如此,将之置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论的结构论部分。开漳圣王文化是生活世界总体文化,其本质意蕴就是工作创造、工作创世精神,开漳圣王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了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式,即工作世界本质教育范式。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离不开精神内核和文明发端,也离不开普遍范式以及具体、基本和标志形态。闽南海洋文化是闽南文化具体形态的普遍范式,是闽南文化的普遍特质,而不只是一个具体的或实体的形态。闽南海洋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形态的普遍范式,在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总体性和普遍性,因此,它被作为单独一章阐述,它既属于普遍范式教育,又属于具体、基本和标志形态教育,其地位介于总论和分论之间,兼具总论和分论的双重意义。闽南开漳圣王文化、妈祖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哲学文化和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形态,这些具体形态都是基本的或标志性的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亦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进一步展开,它们都处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框架中,与总体共同构成一个关联体系。而闽南哲学文化和诗文化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导向和审美形式,无疑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级形式。第一章“文化哲学的观念与方法”提到的“方法”,既是其他章节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也可视为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基本和标志形态教育之一,即闽南哲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而第六章,即“闽南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恰好构成了与第一章哲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应格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树木。本研究至多只能在总体上和标志性文化形态上相对地抵达闽南文化的实体空间、价值意义和教育实存,无法穷尽它每一片魅力而丰盈的叶子。即使在总体和标志形态上也只是相对抵达,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总体和标志。那些遗漏的总体和标志,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三 创新的概念、观点、方法

本研究提出和创新的基本概念主要是文化哲学方法论、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闽南文化德育、开漳圣王文化德育、漳台精神共同体,以及闽南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诗文化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

文化就是文化世界,就是主体化或主体化世界,就是主体化的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而工作世界是文化世界的核心。文化哲学方法论是关于文化世界的认知、理解、体验、选择和建构的根本方法的理论体系,涵盖生活世界总体方法特别是工作世界本质、结构方法以及由此而生的价值、伦理、审美方法。

闽南文化是区域文化,也是普遍世界文化,是生活世界总体文化,更是工作世界本质文化,工作创造精神是其根本精神。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教育主体利用闽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一定的受教育者主体进行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包括闽南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的精神资源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和观念的载体资源,其中生活世界总体精神和工作世界创造精神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根本精神。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现代转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将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用文化哲学方法探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

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闽南文化教育并与之互动,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与之互动,不同于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并与之互动。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区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普遍世界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区域化。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文化世界的格局和视野,利用文化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区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区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区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开辟具体的道路,并在普遍的道德内蕴和精神结构的教育意义上实现与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种区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贯通、融合和同化。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现代转化过程,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现代转化就是教育主体将闽南文化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精神内蕴转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这种转化可归结为导向转化、话语转化、融合转化、挖掘转化、多主体转化、多观念内容转化、多形式转化、多课程转化、多学科转化、多载体转化10种方式。

本研究创新的基本观点如下。

文化世界最初是工作世界意义的文化,随着工作世界的发展,文化世界才从工作世界文化拓展到生活世界文化并不断获得生活世界的总体意义。闽南文化意义的历史生成基础是工作世界,是内生与外生文化互构的过程和结果。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主体与主体、区域与区域、区域与普遍世界共同造化的过程和结构,闽南文化历史上亦没有过纯粹的或完全的区域文化或原创文化,这恰好说明文化的工作世界本质和融合生成品性,工作世界天生就是一个多元主体或多元区域构成的文化共同体。闽南文明文化形成的历史图谱为:旧石器时代的氏族文化→新石器时代(内含青铜器时期)的“七闽”部落文化→闽越融合部落文化→闽越与中原移民融合文化→开漳建州的开漳圣王文化。开漳圣王文化是闽南文明文化形成的标志,是基于铁器工作技术的技术、制度、观念、教育和精神文化的总体,是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总体。开漳圣王文化之前的闽南文化是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的文化。闽南文化意义生成的历史表明闽南文化是生活世界总体文化和工作世界本质文化,是区域文化或闽南人的文化,也是普遍世界或普遍人们的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政治意识形态教育,更是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教育。生活和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教育就是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闽南文化的内涵注定了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活世界总体意义和工作世界价值核心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人本观、道德观等,所有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都内含其中,也显露其外并成为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意义教育。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闽南文化教育,前者是以历史叙事话语为前提的哲学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话语方式,是对历史的主体化过程;后者主要是历史叙事话语,是对主体的历史化过程。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历史叙事方式、现实描述方式与现代转化方式的统一,它内含了上述诸种转化方式,但又不同于转化方式,比转化方式具有更多的规定性,它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统一。历史叙事是闽南文化的历史知识、历史典籍、历史源流与嬗变的教育,是闽南历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前提;现实描述是对闽南文化的现实生态进行描述,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场域;现代转化是在历史叙事和现实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挖掘、凝练、解构和建构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应用和付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闽南文化的道德内蕴与精神结构的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对闽南文化的历史原典剔除其糟粕和烦琐形式、取其精华的过程,是闽南文化历史叙事教育的升华与价值旨归,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式。

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叙事不同于闽南文化历史学的历史叙事。前者关注的主要是闽南历史文化的源流、嬗变逻辑、进展规律、演变动能、范式生态以及内在的精神结构等方面,它不是面面俱到的叙说和喋喋不休的故事讲述以及挖坟掘墓式的考古,而是客观历史知识的主体化过程,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主体化认知、理解、体验、选择和建构;它顾及的主要不是历史感,而是历史逻辑;它在乎的不是历史顺序,而是历史范式;它沉迷的不是历史文化的趣味、权贵的显赫、名人的灵光与资本的豪华,而是其普遍的存在意义、思想观念和精神光辉。

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描述指向的主要不是闽南文化的现实事件和具体事情,更不是文学叙事,而是理性化、哲学化的解构性描述,即解构闽南文化现实世界的总体、本质、范式、价值与劣根性以及演进路向等方面,而文学叙事或各种表达形式的现实翻版不过是这种解构性描述的铺垫、材料或插曲,离开解构性描述,各种叙事和翻版就失去了现实的品格、文化的底蕴、学术的本意、艺术的审美以及应用和功利价值。如此,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描述不是由历史学者、文艺学者、新闻媒体学者完成,而是由持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方法的哲学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及教育应用者完成。

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化这一根本方式以历史叙事和现实描述为前提,但关键在于转化。首先,因为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客观知识体系的复制、复述过程,更是对客观知识、客观世界的理解、体验和建构过程,如此,就需要主体化的转化,或者说主体化的转化就是把已有的知识、资源、客体转化成主体化的生活世界和精神能量。其次,闽南文化蕴含丰富的真、善、美文化资源,又包藏假、恶、丑以及封建迷信和各种劣根,这就需要转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对其进行优化制作,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并暴露其缺陷,批判其劣根性,消解其负能量。最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与现代文化融合,需要话语转换和思想与精神内蕴的现代性链接,这些都需要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应用者的主体化转化、造化,即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可能现成地摆在那里,不可能信手拈来告诉别人或送给别人。

除了上述创新的闽南文化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性观点之外,关于闽南文化先大陆后海洋的历史运行逻辑观点,关于闽南海洋文化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范式观点,关于开漳圣王文化是闽南文明文化发端、开端及其精神内蕴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现代转化的一系列观点,关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即其德育资源及其现代转化的一系列观点,关于闽南妈祖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和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或创新性。其主要观点有以下方面。

(1)开漳圣王文化、闽南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土楼文化、闽南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闽南诗文化,都是闽南文化的具体、基本和标志形态,也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志形态,它们在具体和标志形态的意义上构成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内容体系。

(2)闽南海洋文化是闽南文化的普遍范式,闽南海洋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范式。闽南文化最初是孕育着海洋文化的大陆文化而不是海洋文化。先大陆后海洋是闽南文化的历史运行逻辑,也是闽南海洋文化的历史运行逻辑。闽南海洋文化最初是作为依附范式存在于闽南大陆文化中。新石器时代的“七闽”部落文化的贝丘遗址表明闽南文化海洋性的进一步增强并已形成一个海洋文化范式依附于闽南文化总体。闽越族或闽越国部落文化以及闽越部落与中原移民融合文化时期,闽南文化的海洋性进一步增强,但海洋文化依然是一个依附范式存在于闽越文化世界的总体。开漳圣王文化是闽南文明文化也是闽南海洋文明文化形成的标志,但唐代闽南海洋文化范式依然是一个依附范式存在于开漳圣王文化或闽南文化的总体。由于捕获了闽南文明文化的技术、制度和精神能量,从此闽南海洋文化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并成为闽南文化的前沿文化或主导文化。宋代以来,闽南海洋文化成为一个独立范式并与闽南大陆文化或闽南文化总体互动、互构。闽南海洋文化的本质在于海洋工作世界意义,其精神实质是走向海洋的海洋世界精神,其根本意义是以海洋为介质或通道的世界意义。

(3)妈祖文化是闽南文化的跃升与标志形态之一,并循着先大陆后海洋的历史逻辑行进。闽南文化先大陆后海洋的历史行进逻辑表明,闽南海洋文化经历了从闽南大陆文化的依附范式到相对闽南大陆文化的独立范式的过程,而宋代的妈祖文化、港口文化、海商文化是其独立范式的起始形态。从陆神到海神、从大陆文化到海洋文化是妈祖神明和妈祖文化的运行轨迹。妈祖文化作为闽南海洋文化的独立范式起始于宋代莆田圣墩妈祖文化的大陆文化生态,成就于明清时期移民化和普遍世界化的妈祖文化存在。妈祖文化是海洋生活世界总体文化,其本质是海洋工作世界文化;妈祖文化不只是信仰文化,更是持有妈祖信仰的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文化。妈祖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妈祖文化的历史逻辑、内蕴和精神结构的教育,它与妈祖文化教育是两个不同而相关的概念。

(4)土楼文化是闽南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双向价值行进的一个重要指向。土楼文化是相对完整的生活世界总体意义文化,也是较为经典的工作世界空间文化,还是富有代表性的工作创造和工作世界共同体文化。土楼文化是以土楼建筑为介质的生活世界或文化世界共同体,而工作世界共同体是其基础和价值核心。土楼文化是多重工作世界空间文化,是外生工作世界和内生工作世界空间的总体。内生工作世界空间是指土楼建筑内部的工作世界空间,主要包括人口和劳动力的生产结构、工作空间布局结构;外生工作世界空间是指土楼建筑外部的工作世界空间,主要包括农耕生产空间结构、手工业生产空间结构、商贸空间结构、养殖空间结构等。而劳动力或工作力结构以及占有、分配、交往等工作关系结构是普遍的工作空间结构,既发生于土楼建筑的外部,也发生于土楼建筑的内部。

(5)在大陆与海洋的空间文化视野中,闽南红色文化与闽南文化、闽南海洋文化、闽南—台湾文化的历史运行轨迹一样,也是循着先大陆后海洋的历史逻辑前行;从内生与外生文化融合生成闽南文化的文化生成论视角看,闽南红色文化亦是闽南内生红色文化与闽南外生红色文化融合而成的过程和结果。新泉整训、红色苏区、红色人物、红色战争和长征文化是闽南红色文化的主要历史形态。闽南红色文化是生活世界总体文化,本质是工作创造、工作创世文化,与闽南文化处在互动、互构的结构和过程中。“战斗力”是闽南红色文化中标识民众工作创造力的文化符号。

(6)闽南—台湾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主导因子和标志形态之一,也是闽台文化的主导因子和标志形态之一。这就注定了闽南—台湾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因子和标志形态之一。闽南—台湾文化就是闽南与台湾的关系文化,其实质是闽南与台湾的共同体关系,即文化共同体,其深层结构或内涵是以工作创造精神为核心的闽南—台湾精神共同体。

(7)闽南文化先大陆后海洋的运行逻辑注定了闽南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先大陆诗文化后海洋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前者主要是普遍世界空间的闽南外生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后者主要是具有海洋文化特质的闽南内生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闽南外生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主体化诗学或工作诗学教育。主体化诗学是研究诗文化主体化或主体化诗文化的生活世界总体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内含诗文化世界观、价值观、生存论和建构方法论。主体化诗学是以工作世界为基础和核心的关于诗文化总体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是走进工作世界的诗文化哲学,即工作世界诗文化哲学,简称工作诗学。闽南外生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普遍世界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闽南内生诗文化是指闽南人创作的叙写、映照和建构闽南海洋文化空间的诗文化,闽南内生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凸显闽南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域特色,又能与普遍世界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相通融和连接。

(8)开漳圣王文化、闽南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土楼文化、闽南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闽南诗文化的总体都是生活世界文化,本质都是工作世界文化,精神内核都是道德精神,道德精神的根本都是工作创造、工作创世和工作共同体精神。这就注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都是生活世界教育,本质都是工作世界教育,注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精神结构都是以工作创造、工作创世和工作共同体精神为核心的关联体系。而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现代转化的基本路径都包括学校课堂转化、交流转化、载体转化、旅游转化等方面。各种具体转化方式都融合在这些基本路径中。

本研究创新的基本方法如下。

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文化哲学的主体化方法,即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共同造化历史、现实和世界的方法,即生活世界总体方法和工作世界本质方法,即研究者主体融合自身的生活、工作和存在境遇对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认知、确认、体验、理解和建构方法,而不只是对已有知识、观念和精神的传播和翻版,更不是对客观历史的纯粹叙事。主体化方法追求的不只是历史感,更注重主体感和现代性,它沉迷的不是历史叙事,而是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体验、选择与建构,它必须将历史叙事话语体系和感性而零散的日常话语方式转换成理论化、逻辑化、审美化、境遇化、前景化的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话语体系,并最终抵达超越历史感和历史叙事的主体化文化世界或文化生存境界。这一基本研究方法也是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文化哲学方法对纯粹客观历史知识或客观现实不感兴趣或持悬置态度,它把文化世界以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形式的意义都视为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共同生活和工作创造,都是研究者、教育者、学习应用者或生活者与工作者的主体间性的认知、理解、体验和建构。这也是一种主体化的描述和实事求是的方法,是马克思所言的“对现实、事物、感性从主体方面而不只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的主体化的描述和实事求是的方法,而不是离开主体造化意义的客体化的描述和实事求是的方法;也是在客体意义合法性意义上的意识意向性方法,而不是现象学、解构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彻底弃绝客体意义的意向性方法或主观方法;当然,它更不是某些客体或客观主义历史学的纯粹历史叙事方法。它总是质疑或质问无主体的客观历史叙事者:您所说的历史感是什么意思?您所说的“实事”是什么意思?您觉得您自己的一些历史知识就是实事吗?您所说的历史知识有多少是道听途说的故事,有多少是野史县志的编排和传说?而即便是国家正规史官记载的历史,又有多少是避重就轻地投统治者所好,又舍弃了多少生活世界真实的诉求、丰富的爱憎与平凡和伟大的事迹,又遮蔽了多少工作世界的创造行动和生命艰辛?而即便是面对客体遗迹和古董的考古学,又能从一个头盖骨或一个青花瓷的纹理和符号中读出多少确定和不确定的历史事实和意义?我们这么问、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历史的客观事实和意义,更不是不相信历史和客观知识,而是说没有纯粹、绝对、完满的客观历史和知识,这就需要研究者、教育者、认知者主体化的理解、体验、建构,这种主体化的建构就是主客体以及主体间性的共同造化,共同造化历史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相融通的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我们只想做一个既相信历史又相信自己,既相信客体、客观又相信主体造化的人,我们不想做一个只相信历史、只知道客观知识而不相信自己、不知道主体造化的人。历史客观或历史知识离开主体化的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离开主体化的意义造化以及话语清理和话语建构就毫无意义,“历史感”离开主体感就毫无意义,背景知识离开前景化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境遇情境离开生活世界境界特别是工作世界境界就毫无意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从无主体的客体化走向总体的主体化,从背景走向前景,从境遇走向境界,从历史感走向主体感,从客体化的实事或事实走向主客体共同造化的生活世界和存在空间。

文化哲学,闽南文化哲学或闽南区域文化哲学,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都是基于一定历史、客观或客体知识的主体化创作,创作的材料,一个是经典文本,一个是现实世界,而后者才是这种创作和作品的统领者和评判者,因为后者是一切文化创作和作品的意义策源地和价值旨归。而创作的内容就是主体化的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及其超越了历史叙事话语和客观知识概念的主体化话语方式和体系。

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像历史、历史名人和经典文本都现成地摆在那里,它需要创作、创造,历史上和经典中没有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如此,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另一个基本方法就是“打断讲”的方法,而不是“接着讲”的方法,更不是“照着讲”的方法。这种研究主要顾及的是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主体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主体化的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它只照着这种历史、现实和未来讲述,只照着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的本来面目描述,而对于那些远离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的学界话语则给予悬置或打断,绝不“接着讲”或“照着讲”。它总是对“学界”保持自己自言自语的生态,而不与学界对话不等于不对话,它一直都在与历史主体、现实生活和前景化世界对话,一直都在与有这种旨趣的思想家对话。这种“打断讲”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倡导和践行的“跳出学术、学界圈子直面生活世界”的“打断法”或“描述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时下颇为流行的现象学的“悬置一切概念和实体直接进入现象(现实)世界”的“打断法”或“描述法”,而这种打断和描述是主体化的打断和描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意向性的打断和描述。因此,这种“打断法”与上述主体化方法是一个关联的研究方法体系,它们都与学界盛行的“接着讲”和“照着讲”的研究方法相对峙。

我们可以“接着讲”和“照着讲”,但不能总是这样。学者的治学和存在者的存在都要有“打断讲”的勇气,“打断讲”并不是不对话,而是不与学界的圈子或圈子里的学界对话,它一直都在对话,与现实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思想家对话。存在者的存在也是这样,要讲述自己心底的声音,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这心底的声音就是现实的声音,就是历史的声音,就是思想家的声音。这种“打断讲”并不是在别人津津有味地讲话的时候打断别人讲话的那种不礼貌的“打断讲”,它十分尊重和熟悉别人的讲话,只是在远离别人讲话场所的地方,不顾及那些“照着讲”或“接着讲”的话题,只顾讲主体化的历史和现实世界的话题,只顾讲主体化的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的话题。每个真实的存在者都是思想家,都是历史、现实和文化世界。我们为什么总是要照着别人讲或学着、接着、跟着、模仿别人讲呢?难道就没有一个自己的话题吗?每片叶子、每只小鸟、每只昆虫都有自己的话题,何况人乎?存在是一个语言世界,存在的意义就是语言的意义,语言就是话题,有多少存在、生活、工作就有多少话题!只不过有些生活的话题只在生活中叙说,没有必要或没有能力进入或转换成学界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