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
11556400000002

第2章 序一 励精图治 笃行致远读

《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

叶双瑜[1]

得知李建平教授的新作《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付梓,我作为后学,并曾在福建省政府办公厅联系和服务高校近二十年,后又在高校工作过一段时间,捧书读来,倍感亲切,深受教益。

建平教授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工作,卓有建树,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当代经济研究》对他作了这样的介绍评价:“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资本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学方法论、区域经济发展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撰写、主编学术著作、教材60多部。主要学术贡献是,在我国最早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资本论》方法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在国内高校率先开设《资本论》辩证法课程;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抽象和具体两种形态,为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深入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省域环境竞争力、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研究,开拓马克思主义经济竞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建平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长期担任院系领导和副校长、校长,同时还兼任国家和省级多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是学界大家;为人师表,关爱后学,桃李芬芳,是教育专家;勤勉敬业,善于治校,卓有建树,是名校校长。本书收录了建平教授2002年8月至2008年7月担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期间的报告、讲话、访谈等相关文章,共百余篇,种类齐全,原汁原味。建平教授年近古稀,仍历时数月,“黎明即起,诸事不为”,集中精力编撰书稿,这份执著和专注,这种对福建师范大学“深深的挚爱和眷恋”,令人敬佩。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著名学府,文化底蕴深厚,校风优良,名师荟萃。这所百年大学的进步变化,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智慧和力量,得益于历任校长筚路蓝缕、艰辛开拓。建平教授担任校长期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转型期。他以开阔的眼界、过人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大胆探索,冲破旧观念、旧体制的藩篱,在许多方面开高校改革风气之先。他与校党政班子同志一起,带领全校师生,秉承“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创新办学理念、完善学科建设、迎接教学评估、力推开放办学、深化对台合作、举办百年校庆、完成新区建设等等,为师大呈现“新的气象和新的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外高校凡是有作为的校长,无不重视先进理念引领。高等教育“钱学森之问”曾引起极大反响。建平教授指出,大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体现大学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要重视学科建设,重点学科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重视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崇高使命;要顺应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潮流,推动学校与国内外名校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这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要重视学校管理,管理既是治国之道,也是治校之道,管理不善,流失的不仅是资金,而且是人心……类似这样精辟的观点和深刻的论述,见于书中的各个篇章,不仅清晰地反映了建平教授富于改革创新、勇于开拓进取、善于博采众长、勤于学校管理的治校办学之道,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建平教授身为一校之长,对“大学是什么”“为什么办大学”以及“怎么办好大学”等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研究。文以载道,本书是建平教授在近四十年教育生涯里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探索成果的结晶。书中记叙了当时师大领导班子办学理念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以及对治学、办校、育才等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持续创新,既是福建师范大学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印记,也是广大师大校友了解母校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书中汇集的文稿,种类齐全、原汁原味、彰显特色,蕴含生动的实践和鲜活的经验,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管理者的有益参考和极好借鉴。

《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相信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朋友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得到启迪,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培养造就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作出更大贡献。

2012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