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156200000068

第68章 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5)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而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基本价值追求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丰富广泛的内容,它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共十七大报告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明确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取决于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探索与总结改革发展的经验,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解释和回答前进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发展活力,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文明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注重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文化建设包括城市物质文化建设(如城市公益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和商业文化建设等)、城市制度文化建设(如城市共有的普遍性制度、不同城市所特有的地方法规及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精神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其显著特征:一是多元性。城市从形成起就是多个族群聚居共存,凭借复杂多样性,使得城市文化多元共生,求同存异。二是开放性。城市生活与发展的开放性,有利于人才与精英聚集、成长和创造,形成文化资源的交汇并辐射周边。三是个性化。城市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与活动的,所以城市文化与魅力更多的是强调个性化和本土特色。

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培育城市居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建设具有特色魅力的城市形象文化,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故应充分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大力繁荣文化产业,形式多样地发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包括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等。其中,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地方性、民族化的节庆文化活动,对于提高城市文化知名度和群众文化意识更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城市精神、城市理念。城市精神是城市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包括城市公民意识和城市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中,尤其要尊重本土文化特色,传承、保护、创造自己的独特性。

(三)构建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建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一种时代新文化形态。其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去揭示,基本要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推动经济与社会繁荣和发展。和谐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观,是和谐社会的反映和升华,有利于形成全国人民团结进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力量,是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基础。所以,只有构建和谐文化,才能建成和谐社会。

二、创建文明城市

(一)文明城市的内涵

文明城市,可谓文明与城市的集合。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是社会进步成果的展现。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和遇到的难题总是最先在城市有所表现。城市具有物质和精神二重性。相对来说,文明城市是指时代物质文明和时代精神文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指出的那样,“城市文明是创造与控制的奇妙综合,是扬与抑、张与弛的奇异综合,它的外在形式即是古代历史上的城市。的确可以说,城市从其起源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的社会遗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产生本身就是一场文明的革命。城市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总是在城市发展中得以最充分的展现。

当今中国文明城市,一般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区)。其特点是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步发展。

(二)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城市文明

文化需要积淀,需要涵养,更需要创新。文化创新是指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建设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

创建文明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文明城市的建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城市的全面进步。创建文明城市,第一,必须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其中,提高市民的现代城市意识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城市意识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规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市民行为的价值观念组合。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现代文明、社会公德、创新、开放等意识,诚信、守法、与人为善、勤劳致富等美德,以及对于健康、科学、高尚生活方式的追求。第二,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它包括公共秩序、社会风气、生活环境等项内容,能集中反映城市的文明层次,并且最能反映城市管理决策层的综合管理领导能力和市民的精神面貌。第三,创建文明小区,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在小区里,既有社会单位,又有居民住宅。创建文明小区就是把小区内各单位和居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文明城市教育、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绿化美化、便民服务和群众文化、体育等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城市精神文明。第四,加大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是要将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并把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体育馆、文化馆、文化站等作为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二是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文化队伍,积极推进文化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和体制改革,鼓励和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

(三)建设城市生态文明

城市文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阶段水平的综合标志,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它是城市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城市的巨大动力。

生态文明体现科学文化范畴内的生态文化,涉及与生态有关的艺术文化、生活文化及文化事业,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建设生态文明,归根结底是把文化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相统一,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持续发展。追求使用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维护现在和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如果文化生态建设不到位,自然生态问题就很难解决。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响亮动人的命题表达了古老而又现实的城市发展理念。它不仅是当代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世界各区域城市发展的潮流。城市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求索,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在本质功能上从属于、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诚然有其消极方面,但城市毕竟产生了一种有丰富意义的生活,这种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极大地超过了促使城市诞生的那些原来目的。所以,“人们在城邦里形成聚居不是因出生和习惯,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自觉地到城里来的”。

城市要让生活更美好,最重要的是让人更接近大自然,建设生态文明,让城市充满活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生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既取决于科技发展,也取决于文化力与文化建设。所谓文化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艺术等在内的智力因素,也包括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等在内的精神力量。文化建设是提升城市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方面,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互相依托,互相依存,可给城市注入更大的活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舒适和方便;科技成果推动着艺术创新和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人文环境。

三、提倡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的全部活动的形式和行为特征。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也会推动生活方式的变迁。此外,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还受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自然地理、民族、人口等客观因素以及人的生理、心理、职业特点和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差异,从而使生活方式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和地域性的特点。生活方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它涉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并形成城市消费文化和文明。生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劳动生活方式。即指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劳动主体所从事的各类劳动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含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劳动主体的状态和劳动具体行为模式等要素。劳动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方式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不仅是其他生活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对社会生产方式起直接的作用。同时,劳动者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在劳动生活方式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消费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消费品需求的实现形式。它包括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建立合理的消费生活方式,必须在物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确保精神生活需要,并向精神文化的高层次需要方向跃升。我们提倡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节约型消费生活方式,反对过度消费和炫耀浪费型的消费生活方式。即使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我们也要永远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勤俭节约型的消费生活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消费生活方式。

三是闲暇生活方式。即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活动的方式。从狭义的角度讲,它也属于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时间大为缩短,不仅人们对闲暇时间占有量日益增多,而且扩大了闲暇活动的空间,丰富了闲暇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活动方式的文明度,发挥了闲暇活动的更大功能。在目前的条件下,闲暇活动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劳逸结合,恢复在劳动中消耗的体力和精力;闲暇与学习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学识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为社会成员个性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扩大社会效果,促进家庭职能更好地发挥,增强家庭成员的思想、感情交流。

四是家庭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根据家庭群体的需要而形成的活动方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共同生活的初级群体。家庭是人类历史上存在最久的社会制度,家庭生活方式也是人类历史上存在最久的生活方式。它包括家庭中夫妻间的婚姻生活、家庭的物质和精神消费生活、家庭的闲暇生活、家庭的交往生活、家庭子女教育及赡养老人,以及家庭各具特色的家风。

五是交往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社会交往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没有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就没有人类自身的结合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因此,交往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人类交往活动发展的总趋势。现代城市随着信息和交通的发达,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交往的条件,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距离缩短,“地球变小了”,迅速、广泛的交往成为可能。人际间、地区间、国际间的联系、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交往的空间越来越拓展,交往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在社会交往中,一定的社交礼仪是文明风尚的体现,是不可缺少的形式和规则,人人应当自觉养成。但是,礼仪的核心不仅是追求外在形式的完美,而且在于从根本上体现对他人的诚意、关心、重视和尊重。没有这个前提,一切交往都会成为毫无实质意义的纯形式的东西。

归纳起来,提倡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根本在于提升城市文化,弘扬优秀品德,培育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