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156200000090

第90章 21世纪未来城市形态与城市发展趋势(4)

城市以群簇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群是城市之间达成联盟、互通有无、发挥各自优势、和谐共生的重要表现。城市群是以大城市、中心城市为核心,通过经济集聚和辐射相互紧密合作,形成一体化发展和不同性质、类型、等级规模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城市圈形成的关键是要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形成放大了的特大城市、组合城市,具有开放性、外向性,这也是产生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先决条件。

核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发展变化对城市群的影响最为重要。当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呈稳定上升的发展趋势时,整个城市群的发展也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反之,则呈衰落下降的趋势。城市群不是城市单体,它具有广泛的空间网络结构性,主要反映在地区内各个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群网的密度以及城市之间相互组合的形式上。从经济社会特性来看,城市以群簇生的主要特征有:一方面是内在的有机性,具有合理配套的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以及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平衡匹配;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能极均衡性。城市群内便捷的交通通信联系使其内部地理摩擦几近于零,市与市之间形成分工互补的一体化发展。统一的城市群大市场可创造良好的资本流动条件,各城市可有效利用资金和人才,并形成点轴开发的模式,减少各城市的能极差,整体上表现出能极均衡发展的态势。

城市群还将推动未来的国际化城市发展。一个国际化城市的建成,往往不是某个城市单凭自己的力量所能实现的,尤其是现代意义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化城市,一般都是几个甚至几十个功能各异、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的现代城市整体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目前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国际化城市是通过单独发展来取得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地位。在城市群中规模最大、实力和活力最强的中心城市,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巨大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城市一旦产生就会维持相当一段时间,但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一旦下降或相对下降则又会削弱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从而逐步为新兴的国际化城市所取代。

(三)开放交流、网络化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未来城市发展新趋势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运动的大系统,从它产生之日起就离不开与外部的交流与联系,开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性和网络化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开放是现代城市和未来城市的本质属性及特征,也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美国著名信息化理论家曼纽尔·卡斯泰尔(Manuel Castells)用网络结构理论分析了城市的开放性,他指出:“网络是一个开放结构,能无限扩展,所有结点只要人们共享信息编码(如价值观或成就目标)就能联系。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动态的开放系统,在不影响其平衡的情况下易于创新。”城市如果封闭,就不可能发展,更不可能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网络化成为城市社会组织的普遍形式,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它反映了城市发展进程的巨大变化。

城市网络是指若干相近并相关的城市组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城市群体。城市网络体系是21世纪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的新趋势。高级形式的城市网络将是一个开放的无界体系。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卡斯特(Casstells)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网络型城市理论”。他认为,以“中心地理论”为指导形成的传统空间组织是城市也好,中心也好,产业也好,均是为某个特定的地域空间服务的,并以其所在场所为核心,辐射一定的地域范围,要依靠一定的使用者来“供养”。他把这种因特定场所选址而产生的社会组织方式定义为“地方空间社会”。当今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其发展都绝不可能是孤立的,都离不开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和相互推动。城市之间要素互补,是发展的重要枢纽,循环网络是重要的空间接点。所以,城市发展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国际竞争的优势,实现从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的转变。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单体发展向城市网络体系发展转变,发挥网络体系的作用,放大网络体系的效应。为此,需采取有效措施,扫除地区障碍,使行政区经济转变为相互合作联动的网络经济,正确处理好产业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关系,解决好产业的聚焦与扩散,并形成有竞争力、有合力的板块经济。

(四)公共空间不断扩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条件和趋势之一

从空间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未来城市的发展将出现全新的结构形态,尤其是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大将成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和趋势。

决定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公共空地和道路。一个城市在迅速成长的阶段,必须十分重视公共空间的创建,市中心区的空间尤为关键。城市的市内空间(空地)不仅是生活环境的要素,而且具有经济意义。例如,德国柏林市中心的森林公园导致周边的土地价值大大提高;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对四周房地产价值的影响,远远超过把它都盖成建筑物的价值。城市公共空间可给人烟稠密的中心区居民带来阳光、新鲜空气和绿色景观,给都市儿童留出玩耍的空间,给都市老人带来休闲、健身、聊天的环境,使不同的人群在嘈杂喧嚣的城市区域里获得优雅、休憩的场所。通常把这种空间称为“市肺”,也称为市民大众的“公共起居室”。

一座城市不但在迅速成长的阶段要十分重视公共空间的创建,而且要预留未来发展的空间。未来城市在发展中需要和不断构建大量的公共空间,特别是在市中心区要预留空地,以提供多元经济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土地需求。如果在每一块地上都布满了建筑,新的经济社会活动就没有合适的土地可供使用。预留空地就是提供城市经济社会活动新陈代谢过程中土地使用转向所需的缓冲空间,使市内土地交替使用,既节省土地,又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更能保持城市的核心活力。

城市公共空间是真正属于市民的,创造最适合人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空间环境,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城市公共空间一旦形成,就要重视对它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

(五)文化差异是未来城市发展快慢乃至引发文明冲突的真实来源

世界文化主要可概括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虽有共性,但又各具特色。城市文化以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形成的特色而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生产全球化与消费全球化,更带来文化全球化以及相关的人口流动(外来劳工、游客、移民和难民)、技术流动(硬件和软件)、财经流动(资金、货币和证券)、媒体流动(影像和信息)、产品流动(服饰、交通、饮食、建筑设计等)、思想流动(主要是意识形态)等。城市发展受文化差异及其流动的影响极大,文化托起一座城市,也决定一座城市的未来。21世纪的未来城市,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将更加得到彰显,文化将上升为城市发展、区域竞争的战略高度。“文化立市”、“以文化论输赢”成为推动城市演进与增强实力的强力引擎。

吴良镛指出:“人类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为数众多的民族居住在不同的区域。各地丰富的自然条件和多样的文化为其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力,使得该地区在受到自然灾害或某种外来侵略或影响时,人们能够团结起来,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全球文明即由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的贡献所构成。”同样,文化差异也是世界各地域、各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全球性的挑战以及各种危机,归结起来,都与地域差异、南北差异、文化差异相联系。而文化差异,包括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的变化与发展,则是未来文明冲突的真实来源,也是一种难以回避的趋势。这一时期,城市中的政治权力、公共权力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也会出现根本的改变。

未来城市文化发展,将使艺术更加丰富多彩,音乐、绘画、雕塑、文学、电影、电视等都将有许多创新形式与创新产品;教育将为不间断的终身教育,教育中心将从以传统的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与学用结合的本领上来。未来的教育方式、传媒、报刊、读书方式等也都会有许多新的变化。语言也会逐步走向统一,最流行的民族语言将成为全人类的语言。某种语言能否成为世界语言,将取决于这种语言发出的有关科学、文化、经济、政治等信息的多少,占绝对优势又具有多种功能的语言,无疑会取得这种地位。

未来的城市将出现四种市场:一是传播和咨询市场,未来的办公室和学校将围绕咨询和传播而建;二是环境市场,包括净化水与清洁空气设备的市场、农业生物市场、替代能源污染的市场;三是先进的基本建设市场,主要是发达的高速运输系统,包括空中“地铁”、家用飞行汽车、电动车、新颖的脚踏车等;四是人寿保险市场,这是适应人口变化的产物,实际就是自下而上的保险。21世纪生命科学将是热门,长寿药的开发与研制将有所突破。21世纪还将是开发大脑的世纪,机器人将进一步代替人类劳动。总之,未来城市的文明发展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二、未来城市的主要特性

城市特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都市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预测未来城市发展,必须研究城市的都市性,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一)多样性、包容性是未来城市的首要特性

看一座城市,更主要的是看它的内涵,看它的特性。比如,看北京,既要看它的古典之美,如故宫之美、景山之美、颐和园之美;又要看它的现代之美,如人民大会堂之美、鸟巢之美、国家大剧院之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