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156200000091

第91章 21世纪未来城市形态与城市发展趋势(5)

未来城市的建筑、城市的形态、城市的文化及城市的性格在于多样性、包容性。人们对未来城市可以有多种想象,而最根本的是积极维护事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城市是人类的创造物,是不同人群的聚集点,也是不同思想、不同观念的交会处。它带给城市人的是宽容、自由、人性和正义,这本身就构成了多元化。有的学者把这种多元化称为“后现代”的主要特征,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性、统一性的时代,“是一个彻底的多元化正成为普遍的基本观念的历史时期”。

多元化必然具有包容性。目前,全球有半数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未来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未来城市是多民族、多人种、多宗教的人口聚居地。而人口的变化,会给未来城市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特别在都市人群中会有许多不同的观念和思潮。不同城市的人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每天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如何恰当地处理不同人群的差异和事件,是治理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容性是不可或缺的原则。但是,包容性又不是否定主流思潮,否定原则性,关键在于容许不同见解的自由争论,促进学术繁荣、思想活跃。未来城市的演变和发展为人文学科、社会学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全新行业。

(二)地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是未来城市的第二大特性

城市正在经历着重组,传统的时间、空间、领域的界线正在逐步被打破,每个城市的特性正在发生着变化。未来城市的突出特性是地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地方性也称地域性,它是每个城市必具的基本特性。与此相联系的是民族性,每个城市将有一个至数个民族为主体,从而表现出它的民族特色和习俗。而未来城市,传统的地域与社会组织模式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在未来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性与民族性更会出现一系列新的构建及重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社会组织将不再严格地受地域的局限。有的学者提出,今后的城市将是没有地域概念的城市,尽管每个城市仍有物理存在的地域,但它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这是全球化发展的大形势所促成的。

地方性和民族性是任何一座城市所不可缺少的特色。保护地方性和民族性,实质上就是保护一座城市和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地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会带来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人性化城市是未来城市的突出特性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具有不同意义的城市,而具最普遍意义的是市民城市,因为城市的主体是人。未来城市最主要的特性是人性化,未来城市中的人是一个多元化的个体。城市的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的环境建设、文化建设以及一切公共建设都是为了人,供人们享用,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高品位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求。

人性化理念将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城市人不仅需要人性化的居住、工作、学习环境,而且需要人性化的公共设施,获得人性化的公共服务,一些建筑的设计要更富有人情味。比如,在绿地、园林建设中,除了要规划与建设好景观小道外,还要方便人们亲近绿地,亲近自然,增强真情实感;在大型绿地附近,要建设休闲的坐椅、石凳和残疾人行便道,还要建设必要的卫生设施、公共厕所等。这些都是出于人性化的考虑,是便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未来城市人性化的核心内容,就在于市民的公共利益受到切实的维护,公共资源能合理地配置,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市民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等,都依托于城市产业、建筑、交通和消费文化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人性化。城市市民如何才能成为城市发展与开发的受益者,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让发展与开发的利益反馈社会,尽量减少社会的不公现象,真正实现“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人性化的城市”。

(四)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是未来城市的追求

城乡统筹是当今城市化进程的主流。城乡统筹实质上是城乡连动,最终达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就预言的理想和追求目标。人们理想的未来城市与乡村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即“把田园的宽裕带给城市,把城市的活力带给田园”,也就是城市应充分拥有农村的自然生态、绿色园林、悠闲的景观,农村应具有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卫生条件和竞争创新意识。二者既相同,又相异。

人类社会文明始于农业社会,故人类的基因对于农村环境的适应性远远高于城市。而未来城市的发展会促使人类基因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也是必然的,所以,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区别是永远存在的。对此,陈光庭指出,“城乡一体化,不该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实现城乡关系的融合,统筹发展”。城乡不可能“同质化”,城乡应各有特色,各有区别。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安娜博士认为:“最好的城市就是景观上看上去像农村一样的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社会与自然能实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的城市才有资格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五)和谐共生、多级发展是未来城市的基本特性

城市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和文明。未来城市是在多级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的和谐共生的生活形态。它包括生活方式、生活式样与生活质量。所谓和谐共生,主要是指构建城市的种种要素及关系之间的相对平衡与协调。从广义上讲,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文化与经济以及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和谐共存、和谐互动。

和谐共生,是中国几千年来城市建设的智慧体现,也是着眼未来、面向世界的发展目标。和谐共生的前提是“和而不同”。这里的“和”原是指处事之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善相应。“和”的本质是能兼容“不同”,坚持求同存异。当代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主张,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既要强调弘扬自己所创造的美,又要学习和展现他人创造的美,共享所有的美,天下就大同了。“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未来城市的发展就是要善于将自己的美与他人的美融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之美。

城市是人口、产业与文化的高度集聚地,也是多人种、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生的区域。由于城市历史、区位、发展进程的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也各不相同,在城市内部也存在着发展差异。因而,和谐共生又在于求同存异,正是“各美其美”的主要体现之一。求同存异,既可使不同的城市发展能够紧密合作,又能兼顾各自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利益。求同存异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共生,保证各方面的合理关系。

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与特性还可从不同角度探讨,本节的内容只是一个大体框架,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希望更多的人携手并进,共同研究人类城市的未来。

§§§结束语

城市发展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它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内容。本书着重从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同时结合城市规划、建设、自然资源和公共管理等方面,探讨城市产生、演变的规律,为指导城市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建设一个理想城市,是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城市每时每刻都在运行,都在发展。城市具有永恒的活力与生命力,归根到底,它来源于人类的创造,人类的活动。只要人类不停止创造,不停止活动,城市就存在,就会不断演进,城市的生命就不会熄灭。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兴衰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活动的集聚是密切相连的。每座城市既有自己的一般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又有自身特殊的演变规律。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律,科学家和理论家们设计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绘制了21世纪城市的新蓝图。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城市都面临一场艰巨的更新任务,防止城市的衰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是梦幻,它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和理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它是播撒在城市每个角落的普遍现象,是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反映;它是人类的物质家园,也是精神家园。人们既要都市的繁华热闹,又羡慕乡间的静谧悠闲。通过高速交通、高铁技术,城市与乡村被紧紧地连在一起,在城市中心工作、学习、生活的人们,也能远离都市的尘嚣,享受绿色田野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21世纪的城市,是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与无限活力的场所,也是自然与文化相协调的地方。城市人要与自然更接近一些,要有在阳光普照下的文化艺术空间,有各式各样的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品和美不胜收的精致园林以及五彩缤纷的各类商品。人们更加意识到,城市发展必须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与环境建设统一起来,这样形成的效果将是无与伦比的。城市不单靠经济发展,需要以更大的力量加快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等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

21世纪的中国城市,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发展,从国家制度上保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尊重和善待农民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农民变为市民,农民工与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农民工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一支强大的新型的劳动大军,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一头连着城市和发达地区,一头连着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是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重要形式,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形式。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反哺”作用,中国政府要更多地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社会各界都要尊重、理解和关爱农民工。城市化的本质是关注民生。城市发展永远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民变市民。城乡统筹、融合是持久的制高点,消除“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线,消除贫富差距,是理想城市的目标。

现代城市的发展又是现代经济和全球发展的主要动力,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将成为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成为国家发展活力的代表,同时也是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冲击点。有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城市科学发展中解决。城市发展途径多样、多元、多级,不能千篇一律,需要从国情、市情出发,各走各的特色发展之路。城市的美好未来,在等待着我们创造,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奋斗。城市人世世代代的理想家园,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