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史
11563800000002

第2章 前言

《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史》,顾名思义在地域上局限于中原地区,在时代上,从古代文明产生之时起,由小国林立到大一统国家出现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内。由于历史长河的发展是曲折的。如以仰韶文化为例来说,中原地区是其主要的分布地之一,渭水流域也是其重要的分布地区。这两个地区内的田野考古和室内研究工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只有把这两个地区内的仰韶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阐述,才能对它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又如第十二章“中华古代文化的主要特色,中原地区的人们在传承上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采用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总结中华各族人民传统的优秀文化,再加以提高、创新,提出“和为贵”“人为贵”,等等,成为中华各族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的重要财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孔子总结各族优秀文化时,其重点是放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身上,如在十二章第三节中引用《论语·学而》中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先王无疑是包含有夏、商、周三代,笔者初步考证,还应包括五帝时代的诸王。由此可见,孔子是以中原地区人们的“贵和”思想作为一个事例来说明。还应看到,中原地区居中华大地的中心地位,历代建都于此,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广大人民所崇敬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原地区得以广为传颂,深入人心。这对中华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史,在文化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在体例上,有不一致处,如夏商周三代以前的史前时期,则有社会生产、建筑遗迹、丧葬习俗、巫术活动、图腾文化、饮食文化等章节,而进入到三代时,则只有“中华古代文明发展期的转型研讨”一章。为什么不把史前时期的作为上编,三代时期的作为下编来进行分析阐述呢?笔者认为商代研究这一方面论著是相当多的,并且还有专著,如杨升南的《商代经济史》、李民主编的《殷商社会生活史》等。周代这一方面的著作更多了。夏代不论文献和考古发掘史料,都不及商周时期的。因此,夏代另立一节,商周就合为一节。在分析研究方面,只在前面加一节《产生背景》,其他的主要是从政治这个角度来加以说明,如何由小国林立,逐渐演变为大一统的国家的。这条道路是相当长的,也是曲折的,这里只能作简要的阐述。

夏代之前,通常称之为五帝时期。这时期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实,是属于传说时代也称它为史前时期。因此,现在能见到的文献资料,非常贫乏,都属于后人的追述。所以,对史前史的研究,田野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遗迹、遗物是主要的史料来源之一。这种史料与文献记载的史料,是不完全相同的,首先要分辨出它是个别的或少数的,还是有着普遍性的,再进一步去认识它对这一考古学文化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影响或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对史前社会的发展上的重要意义。要达到这一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要下一定的工夫应用考古资料,来写历史性的文章,这与应用考古资料来写考古文章,是不相同的。这本《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史》,笔者是想用前述的方式来完成的,能否如愿,当由读者来评定。

考古发掘报告和考古文章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是对出土的遗迹、遗物的层位、一切现象都要介绍得清清楚楚,可供后人研究。对每一个遗址的发掘地域,虽然大部分遭到破坏,但有时因特殊需要,如建立遗址博物馆等,得以在原地、原物保存下来。

对出土的遗迹、遗物的出土现象要介绍得清楚,有时不免要使人感到太繁琐,若是从研究问题来说,史前时期发掘出土的房址,极大多数是空无一物,但有少数或个别房址被火烧毁时,一部分器物还是原封不动地保存着,甚至在姜寨仰韶文化时期的第29号房址内,还有当时尚属贵重的黄铜制品留存。从民族学资料来看,这种有意识的焚毁房屋,是与患有某些疾病(主要是传染病)死亡之后,才将屋内器物和房屋一起焚毁,供死者在另一世界使用的迷信思想。实际上这也是在彻底消毒灭菌,避免传染病的蔓延(详见第九章第六节)。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史前人们对室内空间的利用等问题,则对陶器的质料,即对陶器是泥质的还是夹砂陶的,前者只能作盛放食物的器皿,夹砂陶才有作炊器的可能。所以,室内空间的利用,要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既是阐述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承认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应从距今约五千年或五千多年,最多从距今六千年开始阐述就可以了,为什么主要从距今约八九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成为探讨的起点呢?笔者认为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产生,是这地区内原始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个“里程碑”产生的根源,目前的考古资料及其分析研究,远不及三代时期深入,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作一定的分析阐述。

本书有的章节,主要取材于笔者主编的《炎黄汇典·考古卷》中的相应章节,再加以调整、增删而成的。第十二章中华古代文化的主要特色,主要取之于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通讯》上发表的《中华古代文明产生的特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一)(二)(三)(四)》四篇文章,加以调整,又增添了“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一节。第十一章第二节“夏代是中华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以笔者在《夏文化研究论集》中发表的《夏代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一文加以调整、修改而成的。总之,这本书主要是笔者以往发表过的文章,加以系统化而成的。笔者今年已90岁,比五年前与徐吉军先生合著的《良渚文化兴衰史》时,精力、体力方面大不相同,那时连续干七八个小时,甚至再长一点,都没有问题;现在连续干两小时就难以支持。所以,这本书都要重写,有难以完成之感。

由于笔者学识浅薄,本书内必有不妥当之处,衷心期望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