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栗坡纪事
11637400000001

第1章

县农业局办公室秘书王小文和县科协科技股股长刘朝前平时在单位赶班赶惯了,都有起早床的习惯,到栗坡村蹲点七八个月了,照常是六点多钟起床,起床后又没得事干,就在村外散步。栗坡村距县、乡比较偏远,只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往乡政府。由于板栗溪上那座三眼桥还没有竣工,汽车进村出村都要在溪滩上跑一段路。但这地方山青水秀,空气清新。他们沿着村口那条水泥水渠往前走,过了村前的稻田,不远处,便看到一条快要完工的支渠傍着山垭盘盘绕绕。村支书吴进财一个人坐在新修的支渠前默默地吸旱烟。两人走过去,和吴支书打招呼。

吴书记说:“旱禾垮的晚禾当紧要灌水养苞,我要大家早点夜点,突击一下,三两天内把支渠修好,好走水哩。”

栗坡村千多亩水田分成了两大片,村前那一大片七百来亩,还有三百多亩在山垭那边旱禾垮。过去两大片稻田的灌溉一是靠天上下雨,二是靠背后山上引来的泉水,年年受旱。吴支书带着大伙咬着牙根修了两年水渠,硬是把板栗溪的水引了过来。但旱禾垮的水利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今年开春,吴支书开会要全村在旱禾垮没有责任田的户也要出工出钱搞协作修一条支渠到旱禾垮去。他说,这就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大半年来,他自己基本上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条水渠上了,家中的两亩责任田长禾长草他也没过问,让老婆去侍弄。

王秘书说:“这条支渠修好,旱禾垮的水田就旱不着了。”

吴支书说:“这三百亩水田,大部分是那十几户困难户的,这样一来,我们村就全部解决温饱问题了。”

刘股长说:“下一步就是让他们奔小康啰。”

吴支书说:“这还要靠你支持啊。我如今是信服了,传统的观念不行,难得富起来,还要讲究科学种田才行。”

三个人说了一会儿话,人们就陆陆续续上工来了。吴支书对大家说:“都紧紧手,争取三天完工,不然,旱禾垮的晚禾会减产。”说着带大家做活去了。

刘股长这时记起板栗大户李冬生昨天对他说要他去他的猕猴桃园看看,就邀着王秘书一块往后面的山里爬去。

两人爬得气喘吁吁,来到猕猴桃园,看见十几条汉子正挥汗如雨地在那里垦地锄草。他们都是李冬生请来的小工。李冬生自己没有上山,让长期在他家做活的伍金奎带着。李冬生每天给做小工的十五块钱的高工资,他说每天不早上工晚收工提高工效,他实在是划不来。村里其他几个个体户请小工每天只肯出十块,多一块也不得干。为李冬生做小工的都是乡亲乡邻,他们说力气是身上长的,用不完,每天多流几把汗就多得五块钱,还是值。他们的身后已经垦出了一大块土地,八月的太阳刚刚从东边山垭爬起来,将一片亮丽的阳光洒在刚刚被垦挖过来的土地里,湿润的泥土便有一缕淡白的水汽慢慢升腾,水汽中带着一种泥腥味儿和杂草的芳香,让人嗅起来有一种清爽的感觉。

王秘书抬头看着才升起半杆子高的太阳,说:“我总觉得栗坡的太阳和别的地方不同,这里的太阳是绿色的,很亮,却不大晒人。”

刘股长笑说:“天下的太阳只有一个,不会有两样,主要是你的心情好。”

王秘书道:“你的心情就不好?”

“好,怎么不好呢。”刘股长连连说。

王秘书和刘股长是县里派下来的蹲点干部。但他们和那些下乡扶贫的干部不同,他们是下来整顿建全基层党组织的。全县年初下来了上百个干部,大部分分到基层组织力量比较薄弱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的村组去了,他们的点却不同,这里的条件比较好,没有解决温饱的户已经不多,一部分人已经奔上了小康,还有几户很富裕的冒尖户,特别是板栗大户李冬生,更是名声在外,据说他在县银行的存款已经超过了百万。村支部是县里的先进支部,村支书是地区的优秀党员。县里把写材料的高手王秘书和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做出过贡献的科技股长配对放到栗坡村来,其目的就是要他们出经验出典型,指导全县的基层组织建整工作。下来八个月,他们配合村支部一手抓整顿建设工作,一手抓奔小康,成效不错。夏粮获得前所未有的好收成,秋粮也丰收在望,晚稻已开始扬花灌浆,新的水渠修成,全面丰收已成定局。村里还集资修建了一座三个拱的水泥桥,解决自古以来出村过板栗溪靠担担渡的老大难问题。如今水泥桥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二,村里的口号是建好三眼桥迎国庆。

按上面的要求,村支部通过这次建整,要达到五个好。刘股长和王秘书按五个好来对照,其中的三个好已经达到。再就是好的规划和组织发展,这两个中间难一点的怕还是好的规划的。其实,年初村支部已经订了一个发展规划的。规划订得切实可行,有近期目标,也有长远打算。吴支书说,我们要努力把这个规划实现,让大伙儿都过上小康日子。可这个规划在乡党委龚书记那里通不过,说人家江浙一带一个村的产值上了千万。你们订的规划才是人家的尾巴数。不行,重订。吴支书不干,就顶上了。组织发展他们并不怎么着急,吴支书说他一贯注意人才的培养,不然支部不会有这么多年轻党员。这话他们相信,三个支委,吴支书五十八岁,伍明龙村长四十一岁,妇女主任二十九岁,典型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班子。因此,王秘书进村三个月,就开始摇起笔杆子来,长篇通讯频频在省地党报显著位置露脸,几条几款的经验文章也在地县农村工作简报上刊登出来。两人每次回县里开会,书记县长大会小会点名表扬不说,吃饭时总是把他们拉到一桌坐,要他们多喝酒多吃菜,让其他的下乡蹲点干部眼红得不行。

刘股长说:“今天开个会要把组织发展的事提一下,已经八月份了,拖不得了。”

王秘书说:“上次乡党委龚书记对我提到李冬生的问题,要支部考虑一下他,也不知道吴支书心里的对象是谁。”

刘股长说:“听吴支书的口气,好像对李冬生的印象不错,听说李冬生当劳模都是吴支书极力举荐的。不过,组织发展的权力在支部,我们不能干预,这是组织原则。”

两人说话的当儿,李冬生气喘吁吁地挑着一担饭菜来到猕猴桃园。王秘书和刘股长就迎过去,“他们还没吃早饭呀?”

李冬生说:“伍金奎说早头做活凉快,工效高。”

刘股长说:“伍金奎这个人忠厚老实,做事放得心。”

李冬生笑道:“放不得心我就不会要他给我带工。”

王秘书说:“你给他们开十五块钱一天,他们天亮就上工,天黑才收工,一天干两天的活,实际上赚的还是你。”

李冬生将饭菜篮子打开,一股香气扑鼻而来,饭是白白的优质杂交米饭,三样菜,红茹粉丝炒肉,酸辣椒炒豆豉,猪骨头炖冬瓜汤。刘股长和王秘书从这三道菜里就知道眼前这个三十来岁的年轻汉子不是一般的农民。这简单的几道菜其实学问很深。开垦猕猴桃园是很辛苦的活儿,又是酷暑季节,体力消耗很大,粉丝炒肉油水厚,经饿,酸辣椒炒豆豉送饭,冬瓜汤生津解暑。

李冬生笑道:“我要不赚,我操这个心干什么,还不如在家中搓麻将。但我不亏待他们,工效要高,生活要办好。”

这时,伍金奎在那边招呼做活的过来吃饭,人们就呼啦一声奔过来,拿起大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李冬生对王秘书和刘股长说:“是不是也尝尝在野外吃饭的滋味?”

刘股长说:“我不吃。”

王秘书看见十几条汉子那个吃相,说:“你不吃,我倒要尝尝。”就盛了半碗饭,挤进人群,蹲在一块吃。

伍金奎说:“你是吃不出那种味道的,我们做了一个早头的活,肚子饿得一个巴掌厚,吃石头也香啊。”

王秘书说:“怪不得你们吃得那么有滋有味啰。其实,大锅饭,比我们炒的菜好不到哪里去。”

李冬生说:“我叫你们别自己开伙,在我家吃,吃我们的小灶伙食,你们又不愿意。”

刘股长说:“和你家里的人一块吃,我们哪敢?天天吃的鱼肉,我们要实打实地补生活费,又补不起,按上面的生活标准补,你吃亏了,我们还落了个多吃多沾的名声。”

“我们谁对谁呀。”李冬生笑道,“你刘股长不把我当做科技示范户,手把手教我怎样科学培管板栗园,可就没有我李冬生的今天啦,这个恩,我还记在心里的。”

“那个恩你不要记在我身上,要感谢你得感谢党的政策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我的猕猴桃园还要请你指导哟。”

“放心,我还把你李冬生当成我的联系点。”

十几条汉子秋风卷落叶一样把饭菜一扫精光。李冬生问:“够不够?”

人们说:“中午可以多挑些来。你做老板的舍得在生活上放血,我们的活儿也在手上。”

“那好,中午生活加码,两荤一素一汤。”李冬生说着从口袋掏出白沙烟,各人散一支。人们一边点烟一边说:“做小工也要选大方一些的老板,白沙烟三毛钱一支哩。”说着,一个二个就都上工去了。

王秘书看看表,连休息带吃饭才半个小时,说:“吃饭之后马上做活,会生胃病。”

李冬生说:“农民练就的铜肠铁胃,哪有你们做干部的穷讲究啊。”

刘股长不做声,蹲在地里看着才插下半年的猕猴桃园,心里就生出了许多的喜悦。刚进村时,李冬生就向他讨主意,说把钱放在银行还不如用来发展再生产,问还有什么项目能赚钱。他说,栗坡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土质肥沃,且呈酸性,不但适宜板栗的栽培,栽猕猴桃也是最理想的地方。只是猕猴桃不能长途运输,又不宜保存,要及时加工成饮料或是罐头,不建厂配套不行。李冬生说,没有大投入就不会有大收入。就立即动手建猕猴桃园。一百亩,几个山头连成片,气派得很。

“刘股长,我全是按照你说的办的,争取明年挂果。”

刘股长看着已经长出几尺长的良种猕猴桃苗,说:“不但可以挂果,而且会获得大丰收,年底你就得着手建厂才行。”

李冬生想了想,说:“你们年底就走了,我想请你明年还来做我的技术指导。前几年你帮我建板栗园,使我发了大财,给你报酬你又不要。明年你来我给你高薪。”

刘股长说:“你给我高薪,我倒不一定来。”

李冬生笑道:“如今都什么年月了,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还这么迂呀,有的人只愁捞不到手哩。”

王秘书说:“各是各的活法。你可不能在门缝里看我们刘股长。你是搭帮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好政策。你们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可不能忘记还有一部分没富起来的穷人啊,再说国家也还不怎么富裕呀。”

李冬生说:“我要忘记了国家,忘记了没富起来的穷人,我每年就不会拿钱去给困难户做过冬的棉衣,就不会拿钱修学校修桥修路。”

刘股长笑说:“你要不这样,你能当模范?”

李冬生就不假思索地说:“当模范就那么回事,我的最大愿望是要到组织里面来。”

刘股长说:“你有这个愿望当然好,但这和当模范还是有区别的。村支部会认真考虑你的要求的。”

李冬生说:“真解决了,我请你们喝酒。”

刘股长脸面就严肃起来,“你这么说支部可就要考虑你的动机了。告诉你,这不是你评上模范,或是得到其他什么荣誉,就摆酒席请客祝贺。”

李冬生有些尴尬。王秘书取笑他说:“你是钱多了,动辄就请客喝酒,其实请客喝酒要有分寸,要看场合,这个事,你也请客喝酒就变得庸俗了。”

说着三人慢慢往坡下走。坡下是李冬生的板栗园,一百亩。八月,板栗开始成熟,满树的板栗球就像金丝绣球一般,一串连着一串,把树枝都压弯了。偶尔能看见中间一两个板栗球开始裂口,露出几粒大大的红板栗。板栗园过去是村里的,只是那时板栗还半生不熟就让人偷完了,守也守不住,每年得不到多少收入。吴支书不知开过多少次会,研究过多少条措施,效果还是不大,自己村里的人管住了,外村的人却管不住,白天守住了晚上人家来偷。这时李冬生提出承包板栗园。吴支书想想就让他承包了。一年之后他又提出要把板栗园买下。价格也出得高,四万。吴支书心想这些年的收入加起来还没得四万哩。加上当时正在修板栗溪那条水渠,资金紧缺,就让李冬生买下了。

李冬生敢花那么多钱买下板栗园,他靠的还是刘股长。当时刘股长正在这个乡搞扶贫工作队。李冬生十天半月就把他接来做技术指导;刘股长教他怎样施肥,怎样治虫防病,怎样改造板栗园。只短短的几年,收入就成倍地增长。当然李冬生管理板栗园不被人偷盗也有他的一套蛮横的办法。他在当道处挂着许多写有禁止偷盗板栗的告示牌。特别是每到板栗成熟季节,他自己就背上火铳日夜守在板栗园,谁敢进板栗园他就用火铳烧。开始人们不相信他有那么大的胆子开铳烧人,有胆大的溜进板栗园试探,果真让他烧了几铳。他的火铳火药灌得多,里面还放了半碗铁砂,一铳烧过来那响声天崩地裂,板栗树就麻麻密密地打出了许多洞洞。人们被吓怕了,铁砂是不长眼睛的,板栗没偷着白送了条性命划不来。只七八年时间,李冬生家的存款就过了百万大关。

走进板栗园,看见丁丽嫒和另外一个女青年正在给板栗打药。丁丽嫒见了李冬生就笑着嚷,“我们天刚亮就进了板栗园你也不叫我们吃早饭!”

李冬生说;“我给他们送的是大锅饭。你们俩吃的是小灶,我还没吃哩,走吧,这就回去吃。”

丁丽嫒和那个女青年就放下喷雾器,嘻嘻哈哈地跑下山去了。

王秘书说:“今年的板栗收入不会少于十万吧?”

刘股长说:“小王你只会咬着笔头从脑壳里面出经验出数据出进度。你就不想想,一百亩收入十万一亩是多少?才一千块哩,那我这个科技股长也没人请了。”

王秘书有些惊诧,“那么说一亩要收入几千啰?”

“保守一些说,也怕有两千五吧。”

“算起来就是二十五万呀。”

刘股长说:“还有潜力可挖。若一亩收入三千元,一棵树只要收二十斤板栗。培管再下些功夫,一棵树多收几斤板栗算什么!”

王秘书说:“难怪听吴支书那口气如今好像很后悔的啰。说把板栗园卖给李冬生这步棋走错了。”

李冬生说:“悔也迟了。”过后又说,“今年板栗收了,我再捐五千给村里办党员学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