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1165700000014

第14章 处世智慧(3)

汉代著名的酷吏张汤,他因为执法严酷而遭到别人的陷害而死。张汤死后身无余财,家中的清贫可想而知。他的儿子张世安则是深受张汤正直品质的熏陶,汉武帝十分怜惜,因此就提拔了他。他也是兢兢业业,历经了汉武帝、汉昭帝以及汉宣帝三朝,参与了废立皇帝的许多重大事情,位高权重。汉宣帝的时候,霍光专权,就在霍光谋取帝位败露之后,御史大夫魏相就奏请皇帝提升他为大将军,他听说这件事情就十分担心,还没有等到皇帝发布诏令,就立刻跪求皇帝保全他家的性命。汉宣帝笑着说:"你太过于谦让了,若是你都不能担当这样的职务,还有谁能担当呢?"因此只得勉强接受。

一般说来,处于高位的人,往往会骄傲自满,可是张世安却谨小慎微,每当与皇帝一起商量大事后,他就称病不上朝,等到诏令下来之后,他还故作吃惊的样子,甚至还让属吏到丞相府打探消息,询问详情,很多人认为朝中人就没有人知道他参与了决策。

对于举荐贤能,张世安也是从来不乱说话,他甚至不让被举荐的人知道。据说有一位郎官立下了大功,可是迟迟没有升官,就向张世安陈述自己的功劳。张世安听后心平气和的说,你立下了大功劳,皇帝自然会知道的,就不用在此夸耀了。不久之后,这位郎官就得到了升迁,可是他却不知道是张世安举荐的。很多人知道是张世安举荐的之后,就去送礼,张世安竟然闭门不纳,而且再也不与这些人来往了。他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别人认为他有结党营私之嫌。正是因为他守口如瓶,很多人对其造成了误解,据说他向一位下属征求意见时,那位下属说,将军现在是皇帝的心腹大臣,但是却不见您举荐一个贤才,很多人对此不满呀!张世安只是淡淡的说,如今皇帝贤明,谁好谁不好一清二楚,我们作为臣子只是在乎我自己的修养就行了,又何必等待别人的推荐呢?

很多高官显贵总要为自己谋点家资,张世安始终与这些东西远离,他的儿子是朝廷的大官。但是他却因为他们父子共同处在尊显的地位非常担忧,于是接二连三的想把他调出京城。他的哥哥张贺曾经对汉宣帝有养育救命之恩,汉宣帝即位之后张贺已经死去了,汉宣帝就追封他为恩德侯,封与汉宣帝自小一块读书的张世安的侄子彭祖为阳都侯,甚至连张贺的孙子都被封为关内侯。张世安把这一切都辞绝了,但是汉宣帝并不同意,最后只得接受其名,不接受其俸禄,国库为此省了好几百万钱。

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像张世安这样的大族公卿食邑竟然多达万户,但是生活依旧简朴,他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普通的衣服。家中的奴仆几百人都耕田织作,财富不断,过着殷实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汉宣帝对位高权重的霍光心怀畏惧,但是对张世安却是无比亲近,霍光死后家族覆灭,但是张世安的家族则是一直延续到汉末,代代都得以善终。

柔弱胜过刚强

【老子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78章)

意译: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冲激坚强的东西却无往不胜,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弱者能胜于强者,柔者能胜于刚者。这个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倒好像反话一样。

【解读】

老子说天下最柔的东西,就会驰骋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老子还曾经说过,天下最柔弱的没有胜过水的,水奔流于天下无坚不摧,无所不经,令人叹服。老子总会拿出最常见的生活常识说出易懂的道理,据说老子有时也会拿自己的例子来教导别人,有一天他把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张开嘴用手一指里面,就问弟子看到了什么。在场的人没有一个答上的。于是老子就对他们说:"满口的牙齿都不在了,只有舌头还是完好存在的。"弟子们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虽然牙齿很硬而舌头非常柔软,但是满嘴的牙齿却很快都掉光了,只有舌头还是存在的。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这也如同牙齿与舌头一样,舌头更加稳固与持久。

这体现了老子高超的辩证思想。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们让身强体壮的彪形大汉,在拥堵的马路上横穿而过,这时候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不到50名,车祸率很高。他们又让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在同样的地方横穿马路,却是万人相让,大家还觉得自己是做了善事,车祸率为零。强与弱,在这个时候反而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现代生活中的很多事例也都很能说明了这一点,大家常见的装东西的盒子里我们都会看见一些非常柔软的泡沫或者是其他缓冲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盒子里装的东西本来就非常坚硬了,若是不给它们一点缓冲的东西那么硬碰硬就会将硬的东西碰碎,现在有了这些缓冲的东西,才能将这些硬的东西有效的保护起来,这才真是柔弱的比坚硬的东西更加有效呀。再举个例子,一个壮汉看起来似乎无坚不摧,很有力量,但是在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的侵袭下,也会轰然倒下。

懂得了这个道理,还需要善于分析。抗日战阵初期,毛泽东发表了他的名著《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中日两国力量对比的方法就体现出了柔弱胜过刚强的辩证观。他指出,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不过老子所说的柔弱胜过刚强并不是一开始就会立竿见影,有时还真是会需要日积月累,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就是显而易见的。据说,唐朝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学起来行困难,他更加不愿意学了,有时候还偷偷跑出去玩。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一条小河边去玩。忽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小河边的一块磨石上旁,一下一下地磨一根铁棍。李白好奇地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幺?""我在磨针。"老婆婆一边磨一边回答。"磨针!用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秀花针。这什幺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老婆婆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挡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很受感动。李白转身跑回学堂。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看似坚硬的铁杵,竟然被不如他坚硬的磨刀石磨成了绣花针,真是令人观止。

老子说出的话很多是对侯王说的,因此他接着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意思是说凡是能忍受得了国家的耻辱的,那就才是真正的国家君主。这样听起来还真是有点匪夷所思,可是后来细细一想,孟子都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就是要让一个人挑起重担,必须让他的身体和意志受到磨炼,让他的筋骨受到劳累,让他的肠胃挨些饥饿,让他的身体感到空虚困乏,让他做事不能轻易达到目的,这是为了激励他的上进心,磨炼他的忍耐力,增强他的各种本领。如果一个侯王或者是君主连这点困苦都忍受不了,又怎么能磨练自己的性情,成为受人尊重的君主呢?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勾践为越国的君主,吴王阖闾曾经被越军打败,并且在战争中受伤而死,其子夫差则是立志为其报仇。后来勾践主动进攻吴国,结果在夫椒山被吴军打个打败,因此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就采用范蠡的计策,委曲求全,向吴国求和。不久之后,越王勾践就率领着妻子大臣到吴国当人质,到了吴国夫差却是有意羞辱他,并将他囚禁在一座小石头屋子里,夫差让他住在阖闾坟前守坟喂马,还有时出门故意让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行走,勾践忍辱负重,自称为歼臣。他对吴王夫差百依百顺,亲自养马,夫人洒扫,三年一点怨言也没有,胜过了夫差手下的仆役。在夫差生病的时候,他也亲自去慰问,如此博得夫差的欢心与信任,三年过去了,由于勾践的尽心服侍,夫差认为勾践已经是真心臣服了,于是决定放越王勾践与范蠡回国。越王勾践回国后,为了不忘记报仇雪恨,在房间里还悬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一尝。当然,后人还传说他睡觉的时候不铺席褥,而是铺上柴草,就睡在上面。这就是"卧薪尝胆"的典故。他与夫人也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很简单,并不加肉,穿衣服也是简朴,自己同老百姓下田耕种,夫人也亲自养蚕织布。

如此几年过去了,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而吴国则是日渐虚弱,夫差更是不以为意,最后一举攻破吴国,吴王夫差眼见大势已去,求和不成自刎而死。越军横行江淮一带,诸侯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完成。于是迁都琅琊,称霸中原,为春秋霸主最后一位霸主。

可见,今天领导干部即位之初,恰恰会遇到"刚则易折"的情况,更要知晓柔为上的道理,逆势中自强不息,成就所得,真乃为官本色。

福祸是孪生兄弟

【老子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第58章)

意译:灾祸,是幸福倚傍的东西。幸福,是灾祸潜藏的地方。谁知道它们的最终的结果呢?这大概并没有一个定准!正的忽而转变为邪的,善的忽而转变为恶的。人类的迷惑,时日实在已经太久了!

【解读】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字面上理解那就是不要以为灾祸是坏事,或许还是福气呢?也不要以为眼前的福气就好,说不定还是灾祸呢。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善于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一帆风顺的。当处于顺境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灾祸,当深陷逆境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要想办法转换自己的境遇。因为这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有平和稳定的心态,对做人处世做工作有很多帮助。

一位将军在战场上被俘,是福还是祸呢?当然是"大祸"了。不过也可以因祸得福。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场的前敌总指挥杜聿明将军想自杀未成,被解放军俘虏。在这位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的将军看来,这简直是他个人的奇耻大辱,思想上有很大的抵触。更有甚者,他的夫人和子女都被蒋介石裹挟去了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杜聿明被宣布为战犯,送进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思想改造。杜聿明事先想的更多的是接受惩罚,然而人民政府对他不但不歧视、不虐待,相反在生活上、思想上处处关怀备至。当他被查出身患多种严重疾病后,人民政府用小轿车接他出入设备良好的医院进行精心诊治,还派专人用重金专程到港澳为他购买内地奇缺的贵重药品。为了使他的虚弱的身体尽快恢复,管理所特意为他开了"小灶",杜聿明却可以经常吃到红烧鱼、烧鸡、鸡蛋和肉等高蛋白食物,每天还喝一磅牛奶,原来一些相识的起义将领还经常去管理所看望他。在改造期间,杜聿明不仅治疗好了身体上的多年宿疾,精神上也得到莫大的慰藉。1959年12月,他作为第一批改造好的战犯,被人民政府特赦了。后来,杜聿明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还被邀请参加一些国事活动,并在全国政协担任文史专员。1963年,杜聿明的夫人辗转回到祖国,夫妻团聚。后来,杜聿明的夫人曾经这样说,我们是吃的国民党的苦,享的共产党的福。共产党不仅治好了他一身的病,连他的脾气也治好了。以前,这个带兵的人脾气可大了。杜聿明夫妇在北京安度晚年,现在看起来,杜聿明被俘是福?是祸?。

我们常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故事出自汉代刘安的《淮南子》。故事说在战国时期,边塞有一位老人,他养了很多马,突然有一天他的马跑了一匹,邻居们听说这件事情后都来安慰,劝说他要想开点不要伤心着急,。老人见人们劝慰就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说不定会是好事呢!"邻居们听了之后,觉得不免好笑。马本来就丢了,怎么会是好事呢?几天后,那匹丢失的马竟然跑回来了,还带回一匹非常雄骏的匈奴马。

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道贺,佩服老人的先见之明:"您真是有远见呀,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来一匹,这是福气呀!"老人听了邻居的道贺一点高兴的样子也没有,反而忧虑的说:"平白无故得了一匹好马,说不定会惹出麻烦来。"邻居以为他是故作姿态,明明得了一匹马,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有麻烦呢?

老人只有一个儿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马高大骠悍,每天都骑着那匹马得意洋洋地出游。谁知一天,儿子骑马狂奔,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了,还摔断了腿。邻居听说后又纷纷前来慰问。

老人却说:"没有什么,摔断腿却能保住了性命,也许是福气。"邻居们面面相觑,以为又是塞翁在胡言乱语,腿都断了,还会有什么福气呢?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凡是有作战能力的人都被应征入伍了,老人的儿子却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当兵。而入伍的青年大多战死了,唯独老人与儿子父子保全。

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是会从相反的方面转化的,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充分的利用这种转化。《列子·说符》里讲了宋国有一个三代专做好事的人,一向很平安。家里的黑牛忽然生出了白牛犊来,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不到一年,他的眼睛无故的瞎了。这时那黑牛又生了白牛犊,他就叫儿子去问孔子,孔子还说是吉祥。又过了一年,儿子的眼也无故瞎了。不久楚国来攻打宋国,所有的男人都要去服役作战,大半都战死了。只有这家父子都是瞎子,因而免役。等到战争结束之后,他们父子的眼睛都又医好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