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1165700000015

第15章 处世智慧(4)

明太祖朱元璋在早年投靠农民起义时,守城的卫兵就怀疑他是元朝军队派来的奸细,于是把他捆绑起来,准备处死。朱元璋自然是大喊冤屈,引来众多人围观,有人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郭子兴。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郭子兴也是在用人之际,他生怕错杀好人,快马加鞭匆匆赶到城门。郭子兴一看,朱元璋黑面大耳,浓眉大眼气势不凡,在临死之前还是镇静自若,于是郭子兴细细一盘问,原来曾经是于觉寺的和尚,他是应朋友的邀请前来投军,当即给朱元璋松绑,命他在自己手下当兵。

朱元璋由此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并以自己的卓越才能在郭子兴麾下出生入死,他与大家每天都在队长的统领下习武学艺,一段时间过去了,朱元璋已经是队里出类拔萃的人物了。郭子兴非常喜欢,每次打仗,都让他在身边不离左右。朱元璋作战勇猛,立下了赫赫战功。正是因为他的不俗表现,不久后就被郭子兴调到元帅做了亲兵的九夫长,每每遇上大事郭子兴也是找他商量,郭子兴越来越觉得他是一位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人才了。后来,郭子兴竟然委派朱元璋单独去打仗。每次打仗他总是身先士卒,冲杀在队伍的最前列,得到战利品时,朱元璋也丝毫不取,全部分给部下,深得部下拥戴。郭子兴甚至将自己的养女许配给朱元璋,她就是后来的大脚马皇后。

现实的事物好与坏,美与丑这些相反相成的对立面往往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不管哪一方面太过了都是不好的,老子将这些平常的事情联系到了为政治国,对待国民自然是要宽厚仁慈,若是政治猜忌多疑,人民也将会恐慌生乱,因此也就要注意相应的度。

为政者操作政治这一门领导万民的艺术,就要保证天下达到大治的局面。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就会犯错,所以就不能采取等齐划一的方法,有时候对待民众也不能采取直接镇压的方式,更是要根据适当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

如今,我们实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方式,于情、于法、于理有时要有一个相对的度量。政治不应该猜疑多忌,害怕人们变聪明,害怕人们变得更加明辩事理,这个世界不变聪明的人民,只怕只为私欲私理的刁民野蛮人,穷独善其身,达兼济天下,为政者以公心为上,这是中华民族一直在倡导君王之道,圣人之德。

留有余地才能发展

【老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

意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空壳上,正是由于它是一个空壳,所以才有车的用处。把粘土放到模具里做成一个器皿,正是由于它的里边是空的,所以才有器皿的用处。凿开门窗作成一个房屋,正由于房屋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房屋的用处。总之,事物之所以有用而有利,就是由于善于利用空无。



【解读】

老子那个时代的车子,三十根辐条造成了一个车轮子,正是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这个车轮子才能发挥作用。我们日常吃饭用的碗,正是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盛东西。老子说的话不是让我们要留出空间么?只有留出充足的空间,充足的余地,自己才能够游刃有余。凡是把事情做绝了,自己的路子也会堵死了。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可以说是典范。

蜀国丞相诸葛亮受刘备临终嘱托要立志北伐,匡复汉室。这时候,南方的少数民族进犯,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大获全胜,俘获了南蛮首领孟获。但孟获并不服气,说胜败是兵家常事。孔明听后就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这次叛乱的罪名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孔明将副将也放回去了。副将愤愤不平,回营后就将孟获请入帐内,趁机将之捆绑后送到了汉营。孔明这次擒获了孟获,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时,将领们都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长途跋涉,就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不是儿戏么?孔明却自有道理:这是做事情留有余地,倘若直接把孟获杀了,其余的人更是不服气,后患仍旧不会消除,以德服人才能让其让心悦诚服。

孟获再次回到营中,弟弟孟优献计在半夜时分,孟优带人到汉营诈降,孔明将计就计,下令赏赐美酒,孟优等人酩酊大醉。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时,结果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又放虎归山。孟获回去后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手下来报说诸葛亮自己一个人在察看地形。孟获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不料这次他又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的营中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数次被擒被放,对诸葛亮感激万分。为了报恩,他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次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结果被诸葛亮用假兽将蛮兵野兽吓走,孟获不战自败。这次孟获心里心有不甘,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

诸葛亮意识到,若是把孟获杀了,南方自然其他还是不会平定,因此他就为自己留下了余地,也给孟获留下了余地。待到孟获心服口服之后,诸葛亮的目的也达到了。

《韩非子·说林》中也讲过一个故事,木艺雕工雕刻的要领就是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的大了,还可以改得小一些,可是一开始就刻小了,那就再也没有办法补救了。这与中国古代做官的时候讲求自我警惕是一个道理,官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种行为就是留有余地的态度。越是手握权力,享有荣华富贵,越要谨慎从事,收敛锋芒,以保退路。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有一名大臣叫弥子瑕深得卫灵公宠爱,所以米子瑕也从不把各种法令放在眼里。一天夜里,他突然得到禀报说他母亲得了急病,情急之下也顾不上不许偷乘国君专车的法令了,坐上卫灵公的专车就奔驶回家了。还有一次,他陪伴卫灵公游御花园,路过桃林时,见到树上结满了诱人的桃子,就顺手摘了一个,边吃边说说桃子鲜美,竟然把剩下的桃子给卫灵公吃。朝廷中立刻有人弹劾他置君臣体统不顾,卫灵公为他辩解说,弥子暇是忠臣孝子。弥子瑕更加肆无忌惮了,因为弥子瑕恃宠犯上的事特别多,众臣就在旁挑唆卫灵公竟大骂弥子瑕是叛臣,说他犯上作乱,擅自以卫灵公的名义乘君王之车;说他对君王不诚不敬,有侮慢之心,连吃剩的东西也敢献上来,美言欺君,伪作忠顺!与之前的被宠景象判若天割。

晋代石崇与王恺奢靡腐化,互相斗富,不知收敛。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就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随手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可是最后,石崇终因得罪了当权者而落得可悲的下场。

历史上无数的经验教训给了我们很多借鉴,清末的曾国藩,总是反复嘱咐他的儿子曾纪泽要谨慎立事,甚至于大门外不可挂相府、侯府这样的匾额。他说,我曾经说声誉太高了,必然就会有很多缺憾,我差一点就这样。聪明太过头了,经常就会很少有福气,处于顺境中太久了,将会有灾祸。如今责任太重,更加感觉到不安,只好刻刻谨慎,留有一临深履薄的想法。

老子做事留有余地的做法在今天也是意义深远。我们打个比方,两个武士比武,如果一方把另一方逼入死角,一点余地都没留下,那么这场比武的结果必定有一方被打死,甚至两败俱伤。高明的书画家创作作品,都要动的"留白",就是在画面上留有相应的空白,给观赏留下想像的空间。高明的建筑师设计住宅,都要留出一些余地给绿地、给花草,让人们心情放松……

那么,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方面,是不是也要留有一些余地?香港富商李嘉诚从商一辈子,结交了无数朋友,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股东和员工的信赖。他给儿子的忠告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l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

功成身退是英雄

【老子说】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9章)

意译:事业成功了,名誉得到了,就此退出去,这才是合于自然规律的。

【解读】

2009年8月,河北某县教育局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儿:该局局长因即将退休被免职,在免职决定宣布后的当晚,这位将要离任的局长却签署了大批调令,将数百名农村教师调入城市。第二天,人事科长等人还专门现场办公,集中办理了"前局长"签发的调令。根据组织程序,教师的调动是件严肃的事情,需要进行认真地摸排和考核。可是现在倒好,这位"前一把手"一个人做主,一晚上议定,甚至还希望在一天内办结!这件事情看起来是效率提高了,可是,却给后任领导和组织上留下了一锅烫手的夹生饭。据媒体报道,在办理这些调令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腐败行为,而且形成了比较一致的"价码"。

对这位前教育局长的作为,我们的祖先专门有一个词,叫做"恋栈",比喻做官的人贪恋禄位。顾名思义,栈是客栈,本来就是供旅人作短暂栖息的,岂可恋之不去。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同志,在自己即将卸任之际,坦然告诉媒体自己将"完全退休"、"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群众性团体,都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希望你们完全把我忘记"。为此,人们举起了敬佩的大拇指。

老子一直在劝那些为政者功成身退,激流勇退,也是基于当时老子自身的时代背景。春秋末年,老子早就看透了时局变幻,看透了升降变迁的历史潮流,多少政权在得势时如日冲天,失势时不日之间销声匿迹,又有多少英雄在得势时声威显赫,在失势时家毁人亡,不得善终。老子对此不免慨叹,佛家也曾经说过:"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真是寓意相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