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1165700000017

第17章 从政之道(1)

抓住事物的根本

【老子说】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16章)

意译:世间万物的种类纷繁众多,但是最终都要回归到其根本。回归到其根本就会安静下来,这就叫归复其命运。命运是不会改变的,名字叫作"永恒"。能识知这种永恒者,就是聪明的人。不能识知永恒之道,轻举妄动者就会遭遇凶险!认识到永恒之道者是宽容的,宽容就会公平,公平就能做王者。王者顺于天,天顺于道。顺于道则能长久,就永远不会失败。

【解读】

老子发现事物千变万化,但是最后终归要回到其根本上,举一个例子来说,树木长高了,最后还是脱离不了他的根,落叶归根就是这个道理。人们离家远走,年纪大了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很多人总是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记得曾经背过白居易的那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的生命力这么强,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根。这里面总是有一个不变的根本,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把握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唯有把握住了这个根本,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大禹治水的例子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大禹是上古三代著名的部落首领,他是鲧的儿子,传说出生于今天的宁夏、甘肃一带,后来跟随父亲迁徙到了河南登封附近,在尧当政的时候,他被封为夏伯,因此被称为夏禹,他也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

传说在尧当政的时候,黄河发大水,百姓遭灾,庄稼都被淹了,房子也毁了,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得四处迁徙。于是部落首领尧就召开了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办法,他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大家都推荐了大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当尧问有没有比鲧更好的人时,大家都说没有,先让他去试试。尧同意了。

鲧在治水的时候,想四处堵住洪水,不让它泛滥,可是越堵洪水越泛滥,这样九年过去了,洪水更加严重了,尧非常生气就下令把鲧处死了。于是,又任命其子大禹前去治水,大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带领民众开凿龙门,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他又挖通了河流,把洪水引导到大海中去。他与老百姓一块劳动,带着蓑笠,身体力行,甚至腿上的毛都磨掉了,艰苦的程度可见一般。禹新婚仅仅几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大禹治水就是让我们善于把握事物的根本去做。

要说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西医指标,中医治本",这句话在是很有道理的,人们常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想治好病就要进行慢慢调理。中医承载着几千年来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知识,具有悠久而深远的历史。

早在传说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的说法,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已经有了关于医疗卫生以及不少疾病的记载。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是几千年来延续的诊病方法,至于针灸、药物等治疗方法,更是中国人民独步天下的医疗方法。成编於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生物学、历算学、人类学、地理学、心理学等等各门学问,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从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中医学说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还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密切相关,它充分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人们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

阴阳对立统一的学说与老子的学说同出一辙,或者说在中国古代医学成就里,很多人都是精通道家,精通老子的,道家讲求养生,要想养生怎么会不看其根本《道德经》呢?

当然了,老子在阐述自己学说的同时,还很少说那些养生的道理,他大多在谈治国的道理,他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静。只要能够守静就抓住了治理国家的根本,什么是守静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让老百姓多休息一下,别再折腾了。唐初李世民即位之后,他意识到隋炀帝的暴政,非常注意汲取历史经验,调整统治政策,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为此,他制定了"安百姓"、"重人才"的治国思想,迅速采取了一些有利的政策。推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让人民休养生息,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耕作,继续推行科举制,笼络人才,选贤与能,国力逐渐强盛,创造了后世史家称羡的"贞观之治"。

在开国领袖中,毛泽东就是善于抓住事物根本的典范。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对这个问题进入了深入的思考。1917年8月23日,时年24岁的毛泽东在写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提出了要注意把握"本原"或"大本大原"。就是说对事物一定要抓住他的根本,根本抓住了,枝叶之事会迎刃而解。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还提出了救国救民的根本方略,他认为:"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政、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卞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黎氏接到这封信后,大为感慨,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毛泽东还在革命的实践总结出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写出了著名的《矛盾论》,指出,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历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如今,我们今天的党政干部,处理事情上更是要注意抓住事情的根本,更要在实践中多锻练。

不争之争的智慧

【老子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2章)

意译:委曲才能保全,弯曲的才能伸直,凹陷的才能满盈,破旧的才能成为崭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则会惑乱。所以,圣人所坚守的只有一个原则,是天下的榜样。不注视自身才能明察万物,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见是非,不自我夸耀才能得到成功,不自我封闭才能有所进取。正由于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解读】

很多人都熟知《老子》里面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那么究竟什么是辩证法?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正的,就会有一个相对应的反的,这就叫做对立统一,就是辩证法。老子还是深知这一套道理的,其实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一点,只不过没有说出来罢了。当然,老子说出来了,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加上他的学问这么大,思考的问题这么深,凡事总会弄出个对立面来,很容易让人进入了迷魂阵。寻踪觅源,辩证法这个传统还是来自《易经》,书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本来就是对立的,人们熟知的刻章都有阴文与阳文,古代称山也有阴面与阳面,一个东西总能一分两半。因此,老子就说起来了曲与直的关系,委屈才能够保全,弯曲了才能够伸直,低洼才能够充盈,破旧反而能够生新等等,这就是圣人所说的以"不变应万变"辩证法。

老子深知这个道理,将之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人们做事的时候也是深刻地认识到,不自我显露才能真正的显露出来,不固执己见才能更加正确,不自我夸耀才会认为你有功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老子并不是说让人们什么都不去做,而是在对待功名利禄等事情的时候,更应该看清形势,并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当然了,很多人在看历史上许多事情的时候,就会从中学到许多深刻的道理。汉代萧何曾经追随刘邦起义,在打败秦国以及楚汉争霸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在刘邦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将之排在首位。确实萧何在战时负责准备充足的粮草,给刘邦夺取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之排在首位也是实至名归。因此,为了显示对萧何的尊崇,他上殿的时候可以佩戴宝剑。后来,韩信在刘邦出征在外的时候,被诬告谋反。萧何就与吕后计划,约韩信到未央宫,然后趁机除掉了他。这样,刘邦除去了自己的一块心病,萧何的地位也愚加尊崇,由丞相升为相国,还增加了封地。

萧何显赫一时,很多人都前来庆贺,唯有一前秦遗老,不无担忧的对萧何说,不日你将大祸临头了。现在皇帝在外风餐露宿,而你却稳坐京师,未建尺寸之功。皇上之所以增加封地,就是因为在你除掉了韩信后要对你要笼络,以免你也谋反,这是对你的怀疑呀。你不如不接受这些封赏,将自己的家业拿出来资助前方部队,皇上自然会很高兴。萧何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听从了这个人的意见,刘邦自然是十分满意。

不久,英布谋反了,刘邦再次御驾亲征,不过刘邦并不放心,不时从前线派使臣打探萧何的所作所为。萧何本来以为,只要皇帝在外出征,他就应该尽力筹备粮草,并且还要尽量安抚百姓,做好后备工作。其实,刘邦这样做是一如既往了,早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做的。但是,有人就对萧何说,你现在快要有杀头之祸了。你现在贵为相国,功成名就,官也升到头了,功劳也是不能再加了,这几十年以来更是深得民心。现在皇帝前来打探消息,那不是明显对你充满戒心么?因此,别人就给萧何出主意,让他到处低价买田,并放高利贷,使民众有怨言。刘邦听后,果然就这样做了。在刘邦班师回朝的时候,老百姓纷纷状告萧何,刘邦竟然一点也不怪罪他。

萧何的例子足以说明了老子所说的在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做事情的重要性,刘邦正是虽然失去了一些封地,但是得到了自己的保全;虽然失去了部分民心,但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这种策略,那就是萧何要去争,却是先要不争一些东西。

同样,春秋时代的晏子身为齐国著名的臣子,在经历了齐灵公、齐庆公和齐景公三代君主之后,在内乱中保全了自己,也与自己的不争分不开的。因为只有在纷扰的政局中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才能够保全。他很明白名利是祸害的根源,所以他不去追逐名利。深知自己位居相国,很容易遭到嫉妒与怨恨,如果广置家业,总有一天会招致杀身之祸。因此,晏子就学会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他处处于世无争,处处谦退,坚决不贪婪那些爵禄以及封地,能够让给别人就让给别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更是独到,为齐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时候也不居功自傲,当封赏的时候更是辞让,实在辞让不了就让齐王缩减。平时的生活更是与平民差不多,吃饭也很简单,山珍海味自然与之绝缘,至于奢华从来与他沾不上边。晏子虽然深处高位,也从不拉帮结派,不会搞那些小团体主义,在国君开明的时候,他就积极的为国家出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齐国逐渐强大。在国君昏聩无道的时候,晏子则是委婉劝诫,与逆党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深得君主信任。

就当齐国国内政权被大族把持争夺的时候,政局也是波谲云诡,动荡不安。齐景公三年,一场内乱后,齐景公赏赐晏子土地,那块封地土地肥沃,人民富庶,晏子却坚决辞受。第二年,吴国公子季札北上访问齐国的时候,见到晏子就劝他把封地以及权力交出去,也好给自己留出一步退路。晏子听取了他的意见,照做了。后来齐国内部出现士大夫反复争斗的局面,因为晏子早就远离了权力,所以对他们构不成威胁,自然是保存了下来。

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是不争之争呀。老子的言论中的不争,不是真的让你不争了。那是因为你善于不争某些东西,实际上你已经得到了那些争的东西。老子眼中不争的人,是那些聪明的人。

春秋时期的介之推,曾经追随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19年。但是当重耳当上国君,大权在握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离去,和老母一起隐居。介之推的做法虽然不一定可取,但是他的精神风范却值得我们效法。介之推说过一句名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古往今来,许多为国家、民族和人类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都是不愿在名利场中争夺的,而是宁愿甘于寂寞,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最后收获极高的成就。

在现实中,也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在宣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发展成就时,人们总爱把功劳归于其主要领导。其实,领导干部的作用虽然不可忽视,但是做出成绩的"天时地利人和"也起着重要作用。个别领导干部在名利、荣誉面前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甚至发展到心理失衡,把"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视为理所当然,常常以人民的功臣自居,最终堕为人民的罪人。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究其心理因素,都是为了一个"争"字,争名争利争权力,什么都想争,但是就是不想争着做一个人民满意、上级满意的干部,陷入思想的误区无法自拔。这样的人走向堕落,其实是早晚的事儿。

防患于未然

【老子说】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64章)

意译:局面安稳的时候,容易把握,事件没有征兆的时候,则容易谋划。事件刚刚发生还比较脆弱的时候,容易化解,事件细微的时候,容易消散。作事要作于事件没有发生以前,治国要治之于祸乱产生以前。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