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1165700000018

第18章 从政之道(2)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情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老子深知这样的道理,他也说事情在平稳安定的时候,很容易把握;在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会很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会很容易分析判断;在微弱的时候,很容易化解。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可是毕竟有很多人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就拿扁鹊见蔡桓公的例子来说,扁鹊是战国时候的名医,他拜见蔡桓公的时候,看了一会儿就说:"您的皮肤里有点小病,不治恐怕就会加重了。"蔡桓公就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之后,蔡桓公就对身边的人说:"医生们总是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等到把病治好后就夸耀自己的功劳。"十天过去了,扁鹊又来了,他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面了,再不医治就会更加严重。"蔡桓公根本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十天后,扁鹊又来了,他又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了。"蔡桓公还是不理睬,蔡桓公非常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老远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跑,蔡桓公十分不解,就特意派人去问,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谁也没有办法。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小的疾病,可是蔡桓公讳疾忌医,拒绝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最终落得身亡的下场,真是可悲。

这样的事情恐怕还不在少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众多豆腐渣工程,这些豆腐渣工程都在地震中显露了出来,在"剑门天下雄"的剑门关通往关门的公路旁倒塌的商铺废墟中,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水泥预制板中的钢筋其实不过是铁丝而已,在北川县城的废墟中,也可见水泥构件中有灰渣,手一抠就下来的情况,很多人就是在这些建筑物坍塌时失去了生命,倘若是人们能够早就有这种质量意识,防患于未然,恐怕大地震的灾害将小得多。

相比较而言,汶川地震中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人物,他就是叶志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刚刚兴建的时候,由于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学校断断续续的盖了两年,建成之后也没有人验收,因此老师与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他最后只得带头搬进去,刚搬去的时候,就发现楼房质量很差,很是担心会出事。1997年,叶志平当上学校领导之后,他决心重新修建一下学校。他首先把与新楼连在一起的厕所拆除了,这一拆除他发现厕所楼的建筑质量很差,就很担心新楼的质量。在第二年他发现新楼的楼板缝里填的不是钢筋,而是水泥,于是就找到正规的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里灌注了混凝土。1999年,他又花钱拆除了笨重不结实的砖栏杆,换上了结识的钢管栏杆,还将整栋楼的承重柱子加粗,整座楼在建筑的时候才花了17万,可是光加固就花了40多万。对于新建的楼,叶志平的要求更是严格,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面,只贴一下不行,他不放心,怕掉下来砸到学生,他让施工者每块大理石板都打四个孔,然后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大地震中教学楼的大理石面一块也没有掉下来。除此之外,他在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会事先告知学生,本周有演习,但娃娃们具体不知道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地震的那一天,叶志平恰好不在学校。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90多位教师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老师,家里砸得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在这里却是无一伤亡!

叶志平的防范意识没有白费,他换回了上千人学生以及老师的生命。真是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被人誉为"史上最牛的校长"。

老子所说的治理天下不也是这个道理么?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会有许多许多的问题,那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倘若不解决将会酿成大祸。汉武帝晚年也是生活奢侈,大兴土木,巡游无度,劳民伤财,还穷兵黩武,有人称他与秦始皇没有什么两样。天下也出现了人们自相残食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四伏,汉武帝才下诏罪己,发布了轮台诏书,改良吏治,减少了边事,与民休息,这才挽回了当时的局势,使汉代又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记得世界近代史上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曾经说过:"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让人听起来真是豪放不羁,但是我们却看见了当时在他执政的时候,法国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最终为后代种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作为领导干部,可以说一身牵系千万家。在我国这个转型时期,更是应该见微知著,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小处着眼,可以加强自律,及时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和错误,防止它们向大的方向发展。从大处着眼,是对党和人民负责,比如对一些突发的事情提前做好预案,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及时制止。这样的干部,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

切莫轻视对手

【老子说】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第69章)

意译:祸患没有比轻视对手更大的了,轻视对手几乎丧失了我的三件宝贝。所以,当两军对抗力量相当时,一定是有悲哀之气的一方胜利!

【解读】

老子说,自己有三件宝贝,仁慈、简朴和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又说,千万不要轻敌,轻敌就会把那几件宝贝丢了。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一直强调:"在战略上轻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要说在不仅要有战胜敌人的勇气,还要有谨慎的对敌态度。由于轻敌而失败,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事例不胜枚举。

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为了争夺中原展开了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举行南下,曹操的部下大锁认为袁绍军队强大,曹军现在不是他们的对手,可是曹操却认为袁绍志大才疏,刚愎自用,骄傲轻敌,因此完全可以打败他。为了争取主动,他主动出击,在荀攸的建议下,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分散其注意力,趁机打败颜良文丑,与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军队虽然初战失利,但是还占据着优势,曹军则士卒疲乏,后方不稳,步履维艰。

可是,曹操虚心听取正确的意见。谋士荀彧劝曹操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袁绍则根本听不进谋士许攸的正确意见,许攸为此投向了曹操。此时,曹操的粮草也十分困难,为此许攸就提出了奇袭乌巢的作战计划。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遂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结束。曹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骄傲轻敌的袁绍,可是他自己的接连胜利也开始骄傲自大起来,也逐渐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了。出于劣势的孙刘联军面对人多势众的曹军,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曹操以寡敌众,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击败袁绍后,陆续统一了北方,独霸中原。紧接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各地,消除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然而,这仅仅是曹操的第一步,他决定积极南下,夺取江南,就在准备就绪之后,曹操浩浩荡荡的挥师南方。

曹操首先要进攻的一个目标是荆州,就在战事将要进行时,刘表一命呜呼,接班人刘琮根本不争气,早就被曹操吓破了胆,还没有交兵,就把荆州拱手让出。曹操接着又在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江陵。军事上的胜利,使曹操踌躇满志,得意忘形,企图顺势东下,直接占领长江以东的地方,进而一举消灭孙权。他的谋士建议他先在荆州休养充足后,巩固好新的基地,然后再迫降孙权,可是曹操一点也听不进去,他迫不及待的进兵。

就在大敌压境之时,孙权与刘备为了避免覆灭的命运,结成了联盟,共抗曹军。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着长江到樊口与刘备会师,接着继续挺进,与曹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可是毕竟势单力薄,要想打败曹操非常困难。曹军因为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长江上风浪颠簸他们经常晕船,苦不堪言,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连接。周瑜的部将黄盖更是建议速战速决,因为大家决定采用火攻。周瑜于是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就先让黄盖写了一封诈降信,并与曹操约定了投降的时间,曹操不知道这是诡计,爽快的答应了。到时,黄盖率领着几十艘装满干草、硫磺的小船扬帆出发,当时,江上刮起了东南风,战船快靠近曹军时,随即下令点火,一时间风猛火烈,直冲曹军。可是曹军战船首尾连接,移动不得,分散不开,顿时间就成了一片火海。风势火势甚猛,还波及了岸上的曹营,曹军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溃不成军。烧死溺死不计其数。孙刘联军趁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奋起追杀,杀得曹军落花流水。曹操见势不妙立即经华容道撤向江陵。路上又遇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只得以草铺路骑兵才勉强过去。奔走时人马自相践踏,死伤累累,孙刘联军更是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赤壁之战最终以孙刘联军的胜利告终,曹操逃回北方。曹操再也没有余力南下,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刘备则趁机获取了立足之地,实力大增,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了。赤壁之战看曹操的失败的确让人惊醒,他轻敌冒进,舍长取短,放弃了自己擅长的骑兵作战,进行水战,面对敌人的火攻而素无准备,轻信诈降,疏于戒备,最终尝到了失败的苦果。

同样的事例在近现代历史上更是不胜枚举,老子所说的要重视对手,保证社会和谐,国家的安定,在时代今天意义重大。如今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面对的对手已经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了,但是却变得更加复杂。它可能是突然出现的问题、可能是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也可能是自身的欲望……但是不论对手是谁,都应该严肃对待,慎重处理。

比如说,在加强廉政建设方面,领导干部的对手就是自己。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党员干部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如今,廉政建设更是党和国家集中关注的问题。唯有时刻警惕,洁身自好,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永葆中国共产党的长久生命力。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老子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63章)

意译:处理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处入手;处理重大的事情,要从细微之处入手。天下困难的事,必定是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重大的事情,必须从细小之处做起。"圣人"不自称"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解读】

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有些事情做起来太难了,事实上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事情难,而是人们把事情想得太难了。有句话说得好:"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件的做",解决困难的时候就要从大处着眼,先分析困难,然后解决困难,简单入手各个击破。做大事也是这样,将容易的地方作为突破口,才能顺利的展开。也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做成大事。前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一次座谈会中谈论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的时候,就用八个字来概括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雄心壮士,更要从小事做起,需要大小结合,更要大小和谐的结合起来。爱祖国,不能体现在口头上,要体现在为祖国而学习,为祖国而劳动的行动上,这个过程却是细碎、繁琐的,"勿以事小而不为",同样,在大事面前、在涉及到祖国利益面前也应该如此。事实上,在日常的生活中,李肇星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言一行始终体现着"从小处着手"的准则,这无一不体现着一位老外交官的风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需要从大局考虑,但需要在细小的事情上做起,倘若不能在小事着手,大事也不一定会成功。就拿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治理邺县这个地方来说,他首先要保证地方安定。因此,他到后先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然后就问他们当地怎么样,老百姓有什么痛苦的事情。这些人都说,大家都苦于河伯娶媳妇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当地也是民穷财尽啦。西门豹问是怎么回事,这些人说,邺县的豪强大族们每年都要向老百姓搜刮钱财,收取的钱财多达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给河伯娶媳妇,其他的都让他们与那些巫婆们瓜分了。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们挨家挨户看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相中之后就说"这个女子适合做河伯的媳妇",接着就为她沐浴更衣,斋戒,备办牛肉酒食。这样十几天,大家又装点好那个像出嫁一样的女子,把她放在床铺枕席上,然后浮在水中,起初在水面上还是漂浮着,漂了几十里后就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孩的人家都害怕这件事情,于是都带着自己的女儿纷纷逃走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少,大家也越来越贫困。老百姓都流传着一句话说:"若是不给河伯娶媳妇,河伯就会发大水,把老百姓淹死"。西门豹听后就对他们说:"到了河伯娶媳妇的那一天,你们也喊上我,我也到河边去送送新娘。"大家都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