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1165700000024

第24章 领导智慧(3)

刘邦出身于亭长,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在楚汉之争中打败项羽,一统天下这与他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与自己的属下是分不开的。他用人的基本原则就是凡是那些有才能的人,不管他出身如何,都会受到重用。记得当时,樊哙只是一个杀狗的后来被封为舞阳侯,赶马车的夏侯婴做到了太仆,周勃只不过是一个给人家举行丧事时吹箫的后来做到了将军,灌婴是做小买卖的竟然当了御史大夫,萧何曹参更是出身于小吏,后来都当上了丞相。

刘邦称帝不久就在洛阳大宴群臣,他问大家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了天下。这时文武百官各抒己见,王陵说,您虽然平时待人傲慢,但是赏罚分明。在派人出兵打仗之后,就给人记下功劳,所以 将士们都愿意为您效劳。项羽则刚愎自用,谁有才能就会受到怀疑,谁立下了功劳就会受到迫害,这就是出现您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认为他们说的都不够确切,于是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还充足的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今天下的奇才呀,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却不能够重用,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大家都心悦诚服,认为刘邦说的非常正确。

刘邦因为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说明他有自知之明;他还准确的把握住了他人的长处,合理运用人才,最终成就了他的成功,这说明他有知人之明。

尽管如此,刘邦在得了天下后,也有点飘飘然了,大臣陆贾就对他说要讲求诗书,可是刘邦不以为然的说,我在马上得天下,用这些诗书干啥?可是,大臣却反问说,你能在马上得到天下,能在马上治天下么?刘邦无语了,他立刻意识到了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时在朝臣上,大臣们喝醉了酒搞得乱糟糟的,叔孙通就制定了礼仪,大家井然有序,刘邦这才慨叹:现在才知道当天子的尊严与贵重呀。从此,对诗书礼仪更加重视了。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不就是让我们正确的认清他人与自己么?三国时期,曹操想攻打袁绍,可是曹操当时并不是非常强大,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袁绍抗衡,因此就问谋士郭嘉。郭嘉侃侃而谈,回答说,历史上的经验有很多,秦汉末年的刘邦实力不如项羽,这你是知道的,刘邦却是会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项羽尽管强大,但是还是被刘邦打败了。他接着分析说,袁绍有个地方不如你,你自然就有十个地方胜过他,袁绍尽管现在兵力强大,可是他是不会有所作为的。第一,袁绍讲求繁文缛节,而您却任其自然,这样在统率百官军队的时候就更有效率。第二,袁绍现在虽然非常强大,但他却是逆潮流而动,你顺应道义,顺时势而行。第三,汉末的统治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宽缓,袁绍却还是因袭以前,这样是没有威慑力的,你与之相反,在法治上刚猛,上下都会很受规矩。第四,袁绍在个人品行上看起来是宽和实际上是非常善于猜忌,他经常任用了某人经常怀疑他,任人唯亲,重用的大多亲戚子弟。你用人不疑,唯才是举,不论亲疏,在度量胜他一筹。第五,袁绍虽然善于使用计谋,但是却犹豫不决,经常错失良机。在这一方面,你则是能顺应各种变化,在谋略上自然是胜的了他。第六,袁绍因为出身高贵,觉得祖上给他留下来深厚的政治资本就会装腔作势,博得虚名,因此大多阿谀奉承的人都投奔于他。可是你真诚待人,做事实在不喜欢吹嘘,还赏赐了有功的人,士人们都愿意与之效劳,品德上自然是胜过他。第七,袁绍没有仁爱之心,他看见别人受冻挨饿,怜悯之情立刻表现出来,看不见的时候就不管不问。你虽然对眼前的小事经常忽视,但是在大事上却想得远,给别人的恩惠胜过自己。第八,袁绍的手下争权夺利,混乱惑众,而你则是驾驭部下得心应手,政治清明。第九,在文治方面,袁绍不能明辨是非,你认为正确的就以礼相待,错误的则是依法纠正。第十,在军事上,袁绍根本不懂得用兵的要领,你却能以少胜多,用兵自如,士卒同心,敌人都害怕你。曹操听后,也同意郭嘉的分析,因此出兵讨伐袁绍,最终统一北方。

老子说的话又何尝不是万千世界林林总总的现象?很多人因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与他人而导致了不该发生的错误。领导干部在任职时,更要了解他人,认清自己,才能做到"百战不殆"。

做事慎重把握尺度

【老子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第9章)

意译:与其把持而使它满盈,还不如趁早放弃。锻打而使之尖锐,却不能永保其锋利。

【解读】

老子看事情看得多了,看得透了,也就有了感悟。就在春秋末年,看那王侯将相升升降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一朝富贵满门,一朝兔死狗烹作鸟兽散,大喜大悲甚是可怜。那么多的王侯将相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他们做事情不懂得把握度量,经常毫无顾忌的行事,落得身败名裂。老子就劝说他们说,你们没有看见碗里的水么?快满了就停下来别倒了。你们没有看见露在外边的锥子么?这样锋利的露在外边那不会折了么?所以,做起事情来还是应该慎重一些,好好的把握度量。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叫冯谖的人,他自己很穷,不能养活自己,就让人推荐到孟尝君属下当门客。孟尝君是一个非常愿意收养门客的人,他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欣然答应了。

可是,孟尝君手下其他的门客都认为冯谖非常卑贱,因此就给他非常粗劣的饭菜,不久之后冯谖就倚着柱子弹着他那把宝剑唱道:"长剑回去吧!我在这里没有鱼吃。"手下的人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立刻让下人给他鱼吃。不久之后,冯谖又倚着柱子唱起来说在这儿没有车。其他门客都笑他,孟尝君知道之后就立刻给他配了车,高了一阵子,冯谖又说自己没有办法养家,孟尝君手下的人都非常厌恶他,认为他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这件事情后就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属下说有老母,孟尝君就派人去供养,这样冯谖再也没有唱。

后来,孟尝君拿出文告,问他的门客谁能为他去收债,冯谖说他愿意。孟尝君笑着问他是谁?手下的人都说就是那个曾经唱"长剑回去吧"的人。孟尝君说,他自己忙于政务,没有功夫去收取债务,就委托冯谖去吧。冯谖于是整理行装,带上债据出发了。临行时,冯谖就问孟尝君说:"票据都收好了,所收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那就看看我家缺少什么东西你就买点什么吧。"

冯谖到了之后,就立刻派官吏召集百姓中应该还债的人前来核验债据。在核验完毕之后他就站起来宣称是孟尝君命令把那些债款赐给百姓,当场就烧掉了,老百姓们都高呼万岁。

冯谖回去之后就见孟尝君,孟尝君非常奇怪的询问:"你的债已经收完了么?怎么这么快?"冯谖说:"收完了。"孟尝君就问:"那你买了什么回来了?"冯谖说:"我看见您宫中充实,珍宝无奇不有,美女也是不计其数,您的家里所缺的就是仁义,所以我就买了它。"孟尝君不解,冯谖说:"现在您在自己的封地上不安抚百姓,凭借着商贾取利渔利百姓,因此我就私自借您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当场烧了,百姓们都对您感恩戴德。"孟尝君非常不高兴。一年后,齐湣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让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前往他的封地去。距离薛地还有百里没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迎接孟尝君在半路上。孟尝君回头看著冯谖:"先生替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见到了。"

孟尝君当时在征收债款时对待人民不知道适可而止,多亏冯谖帮他买回了仁义,才得以重新树立权威。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适可而止,一旦掌握了权力就肆无忌惮,胡作非为。

明朝末年著名的太监魏忠贤,早年出身于无赖,后来因为赌钱输了没有办法才入宫做了太监。进宫之后就结交太子宫的太监王安,倚仗其权势不断高升,后又与皇长孙朱由校的奶奶客氏交好,博得其欢心。朱由校即位之后,魏忠贤就升为太监总领。明熹宗是个好木匠,他总喜欢做各种各样的玩意,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据说他亲自在庭院里造了一座小宫殿,样子仿照乾清宫,巧夺天工。就在魏忠贤趁他玩得高兴的时候,就会拿来一些重要的奏章给他批阅,明熹宗就不耐烦的让他们好自为之。

魏忠贤得势之后,他的亲朋子侄都跟着升了高官,据说他家族里还有刚吃奶的孩子也被封为太子太保。甚至他的从子还代替皇帝在南郊北郊主持祭祀天地,以致于有人怀疑魏忠贤有夺取帝位的野心。

当时,朝廷里的一股正直势利东林党人群起反对,纷纷弹劾他。魏忠贤就借口熊廷弼故意不与后金努尔哈赤进行作战的事情大做文章,诬陷东林党人左光斗等人有贪赃枉法之罪,还大肆搜捕。接着又杀害了高攀龙等人。魏忠贤自己也被称为九千岁,还养了不少义子,地方上还纷纷给他设立了生祠供奉。魏忠贤的恣意妄为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就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后,立即将之流放,途中自杀身亡。

鬼谷子也曾经说过,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一定要把握度量,这与老子的话如出一辙。老子生活在乱世,奉劝那些为政者一定要慎用自己的权力,一定要善于把持住度。这些道理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更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生活中恪守自己的操行,工作中切莫滥用自己的职权、恣意妄为,否则将会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在为人做事时更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待人接物的时候也要做到恰如其分,尊重别人,这样他人也就会更加支持你,拥护你。

现在,有人提出一个观念,叫做"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在工作中太超前不行,太落后也不行,太激进不行,太保守也不行。只有深入了解了国家的政策的精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去执行,才能把工作做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除去浮夸的面孔

【老子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81章)

意译:真实的话并不华美,华丽的言辞未必真实。行善者不会巧言善变,巧言善辩的人不良善。

【解读】

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听得进忠言呢?谁都愿意听恭维自己的话,可是诚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花言巧语不一定是老实话。善良的人不会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人不一定善良。老子这些话真是真知灼见呀!

孔子也曾经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就是说,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什么好心眼。这些人往往会嘴上一套,做起来又是一套,善于拍马屁,善于投机钻营,甚至会吹捧当权者功绩,迎合领导者的心意,无所不用其极。正是很多领导被吹捧的高兴了,因此就给这些人提供了机会,领导者也经常会受这些人的蒙蔽犯下大错而不知晓,待到东窗事发,为时已晚。

刘瑾是明代著名的太监,明孝宗的时候因为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而得以升迁。他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太子的信任。因此就在太子即位之后,刘瑾数次升迁,一直爬上首席太监的宝座。一旦大权在握,他就引诱明武宗沉溺于吃喝玩乐之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政,他很会迎合皇帝吃喝玩乐的心意,先用打球跑马、带鹰抓兔等缠住爱玩的明武宗,然后专门在明武宗玩得非常高兴的时候向他请示政事,武宗这时心烦气燥的说,你们什么事情都来找我,难道你们都是吃闲饭的么?刘瑾装作小心翼翼的样子推下去,心里美滋滋的走了。这样,刘瑾很容易地将内阁的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为了彻底控制内阁,他还将自己的心腹安排在内阁任职,他们事事按照刘瑾的意思,因此开创了内阁辅臣听从太监指挥的先例。

刘瑾还将自己的手下党羽安插到了六部,刘瑾专横的程度让人无法想象,有时,他仅在张纸上写谁做什么官,六部便要照他的意思安排。那些地位很好的公侯们见了刘瑾也是跪拜,不敢直视。刘瑾的水平太有限了,为了批阅奏章,他就将大臣的奏章拿回家里,让在礼部做官的妹夫替他写,然后再拿到内阁让自己的心腹修改。所以,当时的人们都在暗地里叫他"立皇帝"。

为了增加自己的权势,刘瑾还建立了特务组织"内行厂",权力在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之上。通过特务来监督官吏和百姓,制造恐怖气氛,维持自己的专权。有了权势之后,刘瑾和很多贪官一样也开始敛财。他的胆子比一般的贪官大。作为一个太监,刘瑾的性格和一般的贪官还不一样,如果他向你伸手要钱,你就必须给他,否则太监那种狭窄的心胸,报复起来比一般的贪官更心狠手毒。有一个人刚升迁,刘瑾便向他要"贺印钱",其实就是索要贿赂,言外之意是:没有我同意,你根本就做不上这个官。那个人不肯给,刘瑾马上就下令让他退休回老家了。

刘瑾受起贿来也是来者不拒,有的为了得到高官向他行贿,例如刘宇,刚上任巡抚时,用万金向刘瑾行贿,使刘瑾喜不自胜。后来刘宇又先后给了刘瑾几万两银子,结果一直升迁到兵部尚书的位子上。其他的官员多数是害怕刘瑾对自己打击报复,于是各地官员进京朝拜述职时总是要向刘瑾行贿,叫做"拜见礼"。少的要上千两,多的则五千两,有一年,考察地方官时,竟有贿赂二万两银子的。如果升了官要立即使用重金"谢"刘瑾,叫做"谢礼"。送少了还不行,否则要马上撤职,但如果你赶紧追加银子,官职又能马上恢复。官位基本上成了刘瑾手中卖钱的商品。

接受别人贿赂之后,刘瑾还枉法行事,直至制造冤狱。御史葛浩原来因为触犯了刘瑾,被杖责后贬为平民,刘瑾却收下了葛浩仇人的贿赂,找借口又将葛浩押进京城,处杖三十。

最终刘瑾也没有好的下场,最后被凌迟处死,千刀万剐,之前受过其害的人,都要花上一文钱买块他的肉吃下,以解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