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1165700000023

第23章 领导智慧(2)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第2章)

意译:所以,圣人处事了无无形迹,圣人传出的是无声的教诲。圣人任凭万物自行发展而并不去替它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培育,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自己居功。正是由于圣人从不占有什么,所以才永远不失去。

【解读】

老子书中经常说到"圣人",其实也就是之在上位的高明的领导者。老子认为,我们处处以圣人为表率,处处以圣人为楷模。但是圣人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圣人的表现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而是在无声无息中感化着人们,他从来不用粗暴的行径去阻止人们的发展,圣人也从来不私自什么,这就是圣人的品德,也是圣人的崇高之处。正是有了圣人的标准,我们才对自己有了新的目标和追求。因此为官者居庙堂之高,对于天下人民的行为要有表率作用,身教胜于眼角。

在古代,实施文治教化是为政者的任务,他们也经常肩负起这一重任。很多为政者的高尚品德素来为人称道,为人敬仰。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叫李离的掌管监狱案件的官员,又一次他在审理一件案子的时候,听从了属下的一面之词,致使一个人蒙受了不白之冤,最终含冤死去。等到真相大白之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就说:"当官的有高贵的,有低贱的,刑罚有轻的,有重的,况且这件案子主要是错在下面办事的官员身上,这不是你的罪过呀!"李离就说:"我平时没有与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并且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块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全部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会做得出来呢?"他没有听从晋文公的劝告,最后自刎而死。

李离没有因为这样晋文公规劝而以身作则,主动地维护了法令的尊严与神圣,不能不让我们钦佩。在现实的生活中,没有严格的纪律与法令,又怎么会有令人钦佩的队伍呢?身为领导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又怎么会有严格要求的下属呢?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就很令我们深思。作为东汉末年的枭雄,曹操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无论是街头巷议,还是小说中描写的,他无一不是一位以身作则的表率。因此,在他的带领之下,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当时,曹操看到中原一带多年战乱,百姓离散,田地荒芜,因此就采纳部下的意见,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屯田。很快,这些军队也就有了充足的军粮,这就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很多士兵并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经常踩毁庄稼,曹操知道之后非常生气,于是就下了一道非常严厉的命令,规定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杀头。将士们都知道曹操军令如山,而且令出必行,令禁必止。此令一下,凡是行军经过旁边的庄稼地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有时士兵们看到倒地的庄稼也会将之扶起来。又一次,曹操率领将士们去打仗,那时候正是小麦成熟的时候,曹操骑马看见一望无垠的麦田,心里十分高兴。正在曹操行进途中,突然路旁的杂草丛中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被突如其来的情况惊住了,嘶叫着奔跑开来,一直跑进了附近的麦地里。等到马镇静的时候,地里的麦子已经倒了一大片。

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就把执法官叫来,十分认真地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你就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执法官犯难了,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谁若踩坏了庄稼,就要治死罪。可是,曹操是主帅,怎么能治他的罪呢?

想到这里,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领罪的。""那怎么能行呢?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约束,那么法令还有什么作用呢?何况踩坏庄稼的法令是我下的,如果我自己都不执行,怎么能让将士们去执行呢?"

执法官还是认为丞相的马是因为受到惊吓才会冲入麦田,并不是有意踩毁庄稼,所以不必处罚。曹操坚决不同意,认为若是大家都违犯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免于处罚,那么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所以,谁都不能例外。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他想了想又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呐!"众将官见执法官这样说,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

曹操沉思了一会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曹操能够在历史上夺得不少威名,与之以身作则执法是分不开的,可见曹操治军是真的有一套。同样在现代,邓小平同志以身作则的事情也是激励着人们。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在瑞金担任县委书记的时候,当时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很多生活日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人们艰苦朴素,并处处一身作则。一次开完县委会议之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阅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缩到小腿肚子上了,就问"邓书记,您可以不用挽裤腿了。"说完就呵呵地笑了起来。邓小平认真的说:"这可是我最时髦认真的裤子了,虽然短了一些,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的话逗得小吴咯咯直笑。事实上,邓小平作为县委书记并非连一条新裤子也买不起,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邓小平不希望自己搞特殊化,那条裤子也是他当时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的时候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子的边脚磨破了,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上去,时间一久,裤子自然就变得短了。小吴扫完地后,又走过来问:"邓书记,您那条花格子毛巾都用了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已经不成样子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诀窍吧。"邓小平笑着说:"你以后看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几天后,小吴看见邓小平洗脸的时候不是拧毛巾,而是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正如老子所言,正是需要我们以身作则,他人才会跟随你在相同的道路上奋进。或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感化的力量,就是在仿效圣人进程中的前进动力。

办事要抓住规律

【老子说】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

意译:大自然的规律,是不争夺却善于取胜,不说话却善于回应,不用召唤却能够自动到来,沉默而善于筹划谋算。天的网罗广大无边,它虽然稀疏但不会有漏失!

【解读】

我们知道,老子的一个基本主张是"无为而治"。能够做到无为而治,那简直是达到圣人的境界了。那么,怎样才能无为而治呢?按照老子的观点,就是要人们能够顺应天道。那么什么是天道呢?我们就是知道老子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就是在劝导人们别再折腾了,否则社会将会搞得没法收拾了。你若是再乱折腾,你也将会自食其果。因此老子就说出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样的话。那么什么是天网呢?用现在的话说,天网就是老天爷,只要做了不应当做的事情,老天爷自然也不会饶恕。这话听起来倒是有些像现代佛家说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过,老子说的这些东西比佛家的因果报应还宽泛,他的意思是你只要违背了天道,违背了规律,管你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造成的的,都要来个天网恢恢,一个也跑不了。

对于天道,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但是老子在这里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说要顺应规律办事,也就是要做到就是不争、不言、不召,人们看事情是非常清楚,真有旁观者清的样子。老子告诫人们顺应天道的做法,还值得我们借鉴,就是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努力调查研究,抓住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毛泽东在论述实事求是的时候曾经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坚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所有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下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西周时期,在周成王以及周康王统治的时候,社会还算稳定。可是到了后来的统治者即位的时候,那就变了样,统治者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还不断发动战争,社会矛盾加剧。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们的反抗,制订了严酷的刑罚,据说在周穆王的时候就曾经制订好几千条刑法,割鼻子、砍脚是常有的事。可是刑罚再严厉,依旧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到了周厉王的时候,更加变本加厉了,他宠信佞臣,实行国家专利,霸占了全部的湖泊、河流,不允许人们开采,还勒索人们的财物,严厉的镇压他们。很多大臣听到这件事情之后,纷纷向周厉王进谏,说:"老百姓们现在都受不了了,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那就会闹出乱子来!"周厉王却蛮不在乎的说:"你们不用着急,我自有办法。"因此,他就下了一道命令,禁止人们谈论国家大事,还专门派人刺探那些批评探国政的人。这样,人民也不敢公开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之后也仅仅使个眼色,就匆匆走开了。这就是"道路以目"这个典故的由来。

周厉王非常得意的对大臣们炫耀:"你看,这不是没有人议论了?"召公叹了口气说:"这怎么行呢?不让人民说话,那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呀!堵住河流将要决口,堵住人民的嘴,那是要闯大祸呀!"可是周厉王依旧我行我素,一点也不予理睬。

周厉王的暴政终于令人民忍无可忍了,几年后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暴动,他们围攻王室,要杀掉周厉王,周厉王闻知后慌慌张张的从后门逃走一直逃到彘这个地方才停下来。人民进入王宫后没有找到周厉王,可是有人探知周厉王的儿子逃到了召公的家里,于是就围住了召公的家,让召公交出太子。召公没有办法,只得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出去才算保住了太子。周厉王走后,朝廷没有国王,大臣们就一块商议由召公与周公一块行使职权。共和行政一直持续了十几年,周厉王最终也没有回来就在彘那个地方死去了。周宣王即位后,政策还算开明,社会还算稳定,可是周朝的统治已经江河日下了。

周厉王多行不义,他的落魄结局最终也让很多人觉得可悲,作为天子之主却落得如此下场,不就是因为自己违背天道么?身为为政者就是应该处处为天下百姓着想,处处保持着一颗仁爱之心,三国时期孙权的儿子孙登,生性善良忠厚,可是他生母出身卑贱,因此就由孙权的妃子徐夫人养大。孙登就对徐夫人的养育之恩铭记在心。可是徐夫人生性嫉妒,孙权就把她独自安置在吴郡。孙等一直对她念念不忘。徐夫人也经常托人给孙登带来衣服。后来,就在孙登将要被立为太子的时候,他请求孙权立自己的母亲为王后,这样当太子才名正言顺。

孙权问他的母亲在哪里时,孙登毅然说在吴郡。孙权呆了半天,他知道孙登感遇徐夫人的养育之恩。他现在宠爱的是步夫人,因此就没有同意。孙权称帝以后,孙登就成了皇太子,孙权选了重臣来辅佐孙登。孙登则是十分谦和的对待这些官员,有时出门时还同乘一辆车,就像朋友一样,群臣对孙登非常满意,孙权也是十分放心。

孙权迁都建业之后,他派孙登镇守武昌,让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孙登也是十分器重陆逊,陆逊更是尽职尽责。

孙登能够体察老百姓的疾苦,他外出打猎的时候,总是会绕开农田,生怕践踏庄稼。有一次,他外出时突然一个弹丸擦肩而过,他的手下立刻寻找那个人,路上遇到一个手拿弹弓的人,大家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个人捉住了,可是那个年轻人却矢口否认,手下人打算严刑拷打,孙登立刻上去劝阻,并派人去找到飞过其身边的那粒飞丸与年轻人身上的弹丸做出比较,发现果然不一样,因此就下令把那个人放了。还有一次,他的手下竟然偷了孙登盛水的金器皿。这件事情被查清后,大家都打算严惩他,可是孙登说,他在自己手下服侍多年了,平时也没有做什么坏事,仅仅责罚一顿让他回老家吧。他还特意叮嘱身边的人不要再提这件事情,以免那人受到牵连。孙登还经常做事情想到前边,曾经有一年因为天灾粮食欠收,他认为这样一来一定会有很多盗贼,为此他制订了相应的法令,结果成效显著。

正是由于孙登的处事得体,因此深受孙权器重,当孙权亲征新城的时候,他就让孙登留守主持政务。这些都是孙登自身表现所成就。可见,为政者身兼立国安邦的重任,必须心系百姓、国家,必须努力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进行研究。

认清他人与自我

【老子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33章)

意译:能够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了解自己,称得上是圣明。

【解读】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首先人要有有自知之明,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其次要有之人之明,就是要清楚地认识他人。

做到这两点,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知道,有些人经常自我抬高,美化自己,经常为自己所欺骗。能够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苏东坡就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往往会当局者迷。可是,旁观者也未必清呀。原因就是每一个人的立场与观点都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这又怎么不会被各种事物左右呢?

认识别人也不容易,因为人总是会受到自己对他人的印象的困扰。《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丢失了斧子,就怀疑这是邻人偷走的,于是他就看邻人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以及所有的动作态度,都是像偷斧子的。不久,这个人在山上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第二天他又看邻人,言行举止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这说明我们不能用自己固定的思维去看别人,一定要全面的看问题。老子说的了解别人的人就是明智,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这样的见解真是独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