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官:老子的智慧
1165700000004

第4章 锤炼心境(4)

现代社会中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起老子那个时代来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物质享受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那么,老子的话过时了吗?答案是没有,而且现代的物质诱惑杀伤力更大。关于这一点,有位美国人曾经有这样一个提议,他建议每天晚上关闭电视一个小时,让家庭聚在一块聊聊天,以此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实际上,他是怀念早年没有电视的时候,曾经有父母聚在一块谈谈心,大家在一起书声琅琅,很是令人惬意,也是一件令人欣羡的事情。后来,有了电视,人们逐渐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节目,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就少了,关系淡薄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问题,甚至离婚率也上升了。

这位美国人所说的现象很具有代表性,就拿现代人来说,电视节目、电脑游戏、网络技术、以及各种各样新出现的娱乐形式……人们都沉迷于个人各种各样的享受,面对纷纷扰扰的社会,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怎么能不受干扰与诱惑呢?对于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来说,各种各样的诱惑会比一般人更多。

我们以一位"落马"的官员为例,北京市海淀区原区长周良洛曾经是人们眼中的"明星区长"。周良洛被查处后,在提审的时候,表现得很平静。他说,其实早知道自己会有这么一天,收了第一笔钱的时候就想到了,当时还很紧张,后来发现没出什么事,就有些放松了。慢慢地,收得多了也就麻木了,收不到反而觉得不正常。

周良洛坦白了自己的一个"秘密":在案发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有着双重身份,一个是海淀区区长,一个是朋友给的"陈总"。白天,周区长主持廉政会议,义正词严地教育下属要清正廉洁;晚上,"陈总"出入专属的高档会所,美女相伴,歌舞升平。扮演这样的"两面人"也曾让他感到很不安、很矛盾,"自己毕竟是党培养出来的干部,受过教育,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可是时间长了,单凭个人的觉悟和自制力是很难抵御的,那些诱惑实在太大……"后来,一到了晚上,他就很想过那种"夜生活"。

周良洛的经历,可谓现代社会中一批人的代表。老子所说的色、音、味、马、难得之货,其实并不是专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它们以更加高级的形式考验着领导干部的修养。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我们再读读《老子》,不得不佩服这位智慧老人一针见血洞察力啊!

当然,清心寡欲并不是让人做苦行僧,而是要适度克制自己的想了方面的欲望,把精力、能力用到自己的事业中去。翻阅史册,我们会发现历代廉洁的官员,大都遇到过物质享乐方面的诱惑,但是他们都能够自觉自律,拒绝诱惑,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从而在青史留名。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东晋时期的豪门阀阅大多以奢侈腐化为荣,政治腐败,朝纲失禁。官员们更是虐待百姓,侵吞国家的军需。然而,在这些官员间也有一些清心寡欲的人,他们为官多年,却是一尘不染,吴隐之就是其中的代表。

吴隐之是淮阳初城人,初城也就是今天山东聊城这个地方,他的家族曾经很有背景,祖上吴质曾经是魏文帝曹丕信赖的侍中。后来,家道中衰,吴隐之的父亲就沦落为下层的寒族。家庭本来就不宽裕,不幸的是父亲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早死了,一家人更是吃糠咽菜,过着清贫的生活。贫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性情,少年老成的吴隐之更加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他孝敬父母、敬重师长,为人正直,从来不贪图非份之想。

尚书令谢石慧眼识珠,聘吴隐之为卫将军主簙。不久,吴隐之的女儿要出嫁了。女儿出嫁这在一般的人家也是一件大事了,更何况是官宦人家呢。谢石本来就知道吴隐之清贫如洗,就吩咐厨师带着物品去吴家帮着操办婚事。可是,当厨师到了吴家后却发现,吴家人与平时一样,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官宦人家的喜庆气象。

吴隐之出任晋陵太守之后,与当地官员的所作所为迥然相异。晋陵这个地方是北民南迁的重镇,北方居民乔迁到这里,鱼龙混杂。很多地方官员可以凭此搜刮钱财,中饱私囊。可是吴隐之上任之后,恪守清廉,从不以权谋私。他家甚至没有仆人,家里的事情基本上由妻子一人包办了。

任职期满之后,吴隐之就被调回到朝中,一度荣升,历任中书侍郎、国子博士、秘书监、御史中丞等职。当时,东晋王朝一片混乱,官场上更是污浊不堪,达官权贵争权夺势,或沉迷于酒色,或为祸百姓。吴隐之却是丝毫改旧行,清廉之风昭然若揭。他不贪图富贵安逸,也不攀附权贵,即便是得了赏赐与俸禄也总要与那些贫苦的亲族一块享用。据说吴隐之在寒冬腊月,竟然没有一床像样的被褥,衣服也没有替换的,当妻子为他洗衣时,经常给他披一块棉絮,等衣服干了再换上。据说有一次吴隐之与妻子在湖畔赏景,妻子乘兴买了一斤沉香。吴隐之看见后,觉得是奢侈之物,就随手抛入水中。

吴隐之不仅廉洁自律,还严于治吏,他手下的官员都不敢胡作非为,更不必说骚扰百姓了,岭南素以贪赃渎职闻名,可是在吴隐之的治理之下,风气为之一变,朝野一片赞誉。晋安帝都曾经下诏褒奖,还赐钱五十万,谷千斛。

吴隐之在乱世浊流中能够洁身自好,这与其清心寡欲的心境是分不开的,老子教导我们过上简单的生活,摒却外界的诱惑,实属难得,该得时就得,不该得时就不得。魏晋时期的张岱更有如此眼光。宋顺帝的时候,张岱的弟弟张恕曾经配合张环平息吴郡太守刘遐的叛乱,萧道成觉得他功劳不小打算封赏,就任命张恕为晋陵郡的太守。当萧道成把这一意图告诉张岱后,张岱却说:"张恕对这政务还不是很熟,就免了这个封赏吧。"萧道成非常不解,别人都争着要封赏,他却推辞。张岱就说:"这个就像一块完整的绸缎,不应该乱剪裁。关乎国家大事的职务,也不能乱封赏。"但是,萧道成还是说:"张恕在击败刘遐的叛乱中与张环一样,功劳卓著,论功行赏是应该的,还是按例行事吧。"张岱知道萧道成这样说也是言之成理,只好委婉的说:"张恕若是因为家中贫困给他赏点俸禄就罢了,可是他的功劳不值得这样封赏。"萧道成一听,这样不留私情的人,就应该大用,因此他受宠于两代君主。

保持纯真的本性

【老子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

意译:国土要狭小,人民要稀少。即使有各种工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和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和武器,却没有地方去陈列。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去。人们觉得自己的饮食很甜美,衣服很漂亮,居所很安适,习俗很称心。邻国之间互相可以望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见,但这些相邻国家的人民,一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

【解读】

《老子》中的这一章,是这五千言中遭受诟病较多的一章。有人认为,这一章集中表达了老子倒退、复古的历史观,幻想回到原始社会中去,因此是反动的、退步的。笔者不这样认为,尽管从字面的意思看是这样的,但是这样理解就有些偏狭了。像老子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难道就给人们开出这样一个简单的"社会药方"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对于这一章,与其认为是老子的社会历史观,不如认为是老子发出的一句激愤的反语。对于那个战乱不止、各家诸侯各出奇招,互相争霸的时代,老子感受的不只是厌恶,简直是痛恨。在他看来,与其这样大家打来打去,让老百姓遭受无休止的战乱之苦,还不如回到过去那个落后的时代呢。但是时代真的能够倒退回去吗?当然不能,老子自己也是知道的,他这样说,实际上是对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人类纯真的一种向往和呼唤。

人们总会怀念过去,拿我们今天许多人来说,我们都曾经抱怨现在过年、过节已经没有年味、节味了,甚至一点意思都没有,远远不如早年了。遥想当年虽然没有如今眼花缭乱的商品,也没有如今的山珍海味,但那段美好的回忆,却值得珍藏。我们都有一种怀旧情结,往日的岁月虽然困苦,但是在那个年代里大家都怀有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正是那种纯真的状态使人们葆有了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老子这些话是对谁说的呢?应该就是对当时的那些当政者说的。他的意思是,你们现在把天下搞得这么乱,我们还不如回到过去呢。然而过去是回不去的,但是过去人们那种纯真的本性是可以恢复的,只要你们这些当政者能够保持这种纯真的本性,老百姓也就会变得纯真起来,社会自然会安定了。老子对人性纯真的这种呼吁,在其他章中也不难看到,不如他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之类的话,也表达了老子的这种观念。

一般人认为,纯真是专属于孩子的一种天性,对于成人,特别是领导者有意义吗?笔者认为,老子所提倡的这种纯真,恰恰是给领导者提的。因为老子谈的不是怎么教育孩子,而是在给领导者出谋划策。领导干部如果能够保持一定的纯真心态,对内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纾解工作中出现各种压力与各种挫折;对外表现出来,可以淳厚社会的风气,取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纯真的心态,可以让人能够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做人要低调,这既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姿态,也是一种做人的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胸襟。做事要高调,则是一种善于处理复杂事情的境界,是一种做事的尺度,是一种领导干部的难得能力。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做老实人、干实在事。保持纯真的心态,在做人上始终保持稳重,不事张扬,在做事上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追求,实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失去自我,不迷失方向。有这样修养的领导干部,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就是一位保持着纯真本性的人,他的经历坎坷曲折,在仕途上也不是一帆风顺。宋神宗熙宁七年秋天,苏东坡由杭州通判调迁为密州知州。杭州是众所周知的天下富足的地方,当时号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美不胜收的西湖美景。北宋时,杭州更是游览圣地,繁华富足天下闻名,很多人都在这里吟诗作唱,当然是令人神往了。那时候的密州则是今天山东诸城这个地方,尽管历史悠久,但是比起杭州来说还是有天壤之别,一般官员由杭州调到密州,往往会有被贬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