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学十八篇
1171200000100

第100章 史学(2)

十二、谱系,《世本》、《汉氏帝王谱》、《百家集谱》之类皆是。此种谱牒,专录贵族,不及齐民。至于六朝,人尚门第,所作綦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所引,多至数十家,当时重视谱牒可知。唐有《元和姓纂》(今缺数卷),此后作者渐近渐稀。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大体尚佳,而多附会,不及南宋邓名世《姓氏书辨正》之精确。此皆国家官修之谱,非私家著作可比。官修之谱者,唐以前各种皆设谱局,有司与闻其事。所以设谱局者,以六朝人尚门第,士大夫不得与舆台皂隶通婚。设有干犯,有司得纠劾治罪,《文选》沈休文《奏弹王源》是也。门第之风替,而谱牒之学衰,欧阳修、苏洵辈之私谱代之而兴。此谱牒兴衰之大凡也。唐人封爵,以郡望为准(唐人封爵,或依郡望,或依祖宗籍贯,李白之所以不能确知为何处人者,以其所称陇西,本李广产地。乃郡望非地名,故或曰蜀,或曰山东,至今不可确知也。又唐人封爵,如依其所产生之县名而有错误,可请更正。林宝《元和姓纂》之作,即为此故。宋以后封爵随便,然苏轼封武功伯亦因苏之远祖为苏味道,武功人,故轼虽生长四川,仍以武功封之也)。宋以后此风渐废,婚姻封爵不以谱系为准,则谱系乃一家私事,故不设局耳。

十三、簿录,以刘向《七略》《别录》、荀《中经薄》为首,今所谓目录者是。

此十三类,大体已具,犹有不足者,今姑不论。

历代之所损益,但依清人《四库》分类论之。《四库》分类与《隋志》略近而稍变,名古史曰“编年”,别立《纪事本末》一门(纪事本末始于宋之袁枢)。又“诏令奏议”别为一类,有“时令”而无“谱系”。此其大较也。诏令奏议,于古收入文集。帝王亲制,入帝王一已之集,词臣代拟,亦入词臣一已之集。陆宣公奏议入《翰苑集》。宋人文集有内制、外制,是其证也(中书舍人知制诰所拟者曰外制,翰林学士所拟者曰内制)。宋人然,明人亦然,至清则文与诏令奏议有分。

盖古人奏议美富,后世渐不成文。能文之士,不愿以奏议入集,故分编也(欧阳修论吕夷简云:“夷简为陛下宰相十有九年,误了天下。”此与今白话文相似,甚且谓“盗贼一日多似一日,人民一日穷似一日。”则竟不成文理矣。然犹以之入集)。

又古人奏议,多出己手,近世唯京官无幕友为之捉刀。地方督抚所上奏折,出幕友手者十七八。目不识丁之武夫,一为督抚,奏议亦有佳作。即如刘铭传辈亦何尝亲自操觚哉!以故,《四库》分之,亦不足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