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快乐的人生是场修炼
1173700000006

第6章 把握教育的契机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也是最为重要的培养性格的学校!在家庭里,每人都受到了最好或者最坏的道德教育。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树立了行为原则,这些将影响他的一生。

有两句格言流传很广泛:“行为塑造人”、“心灵塑造人”。但还有一句格言“家庭塑造了人”,可能表述得更为准确一些。因为家庭不但会对人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对人格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家庭中,一个人会全身心放松,形成自己各种习惯,并且意识不断明确,智力不断得到开发,从而形成善良或者邪恶的人格。

不管这个家庭本身是纯洁的或者是邪恶的,都会最终反映在社会规则和制度中。法律本身也只是家庭的反映。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的幼小心灵开始产生思想的火花,长大之后开始走向社会,形成了公众的意见。所以说,儿童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民族的振兴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可以这么说,孩子的教育远比那些掌管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要重要得多。

家庭生活其实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人的思维和人格道德是在家庭中形成的,这是自然规律。个人在家庭中学会生活和交往,然后走向社会,成为公民。所以,对社会文明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校就是家庭。原因很简单,个人的素质决定着社会整体的文明,也就是说每个成员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卑劣的,都将对社会文明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任何人,包括那些最伟大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儿时周围道德环境的影响。当孩子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周围人的营养哺育和文化沉浸了。从第一次呼吸时,他便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一位母亲带着4岁的孩子去见一个牧师,问他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牧师回答说:“夫人,如果您现在还没有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话,那么您已经耽误四年了。当婴儿第一次微笑时,您就该抓住机会进行教育了。”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也许应该更早一些。因为,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几乎是通过皮肤的毛孔进行的。阿拉伯有句谚语说:“光秃秃的无花果看着硕果累累的无花果也会变得硕果累累。”同样的道理,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喜欢模仿周围的东西,周围人们的行为举止会对孩子有着巨大的示范作用。

在儿童时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也会对他们产生终生的影响。儿童的人格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后期教育不过是儿时人格的一种完善和发展,但本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诗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就像密尔顿说的那样:“一生之计在于童年,一天之计在于早晨。”出生之时的精神和能力是在我们身上留存时间最久、最深入骨髓的推动力。在人生之初,美德、邪恶、情感、情操等基因已经在我们头脑中存在,这将决定着人一生的品格。

孩子对新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总想弄清世间万物。开始时,他可能是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惊诧,慢慢地,他开始学会观察、领悟、分析、对比,甚至可能进行模仿,并在头脑中形成不可磨灭的印象。此时,如果有人能对其加以指导,那么你会发现孩子具有的无穷潜能,会令所有人都惊诧不已。布鲁姆爵士研究发现,婴儿在18~30个月时,对物质世界、对自己的能力、对其他物体的属性,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都具有超强的领悟能力,这都是成年人所无法比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获得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知识,形成了最初的思维,这甚至比剑桥大学的高才生或者牛津大学的优等生学到的知识更为重要。学者所学的知识在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忘记掉,但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所学到的东西,可能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清除掉。

儿童时期,人的心灵毫无戒备地对外界敞开,随时准备接受外界环境中的新鲜事物。此时,他具有超强的接收能力,而且记忆力也非常强,学的东西能够深深地烙在脑海中。据说,斯科特还不会读书写字的时候就对民族文学如痴如醉,这要归功于他的母亲和祖母总是对他反复地诵读。童年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最早进入他的思维、对他的一生有重要作用的一切东西和印象。孩子一生中会有许多第一次,如第一次喜悦、第一次悲伤、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第一次辉煌、第一次不幸,这些都构成了他一生的生活背景,对今后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品格也经受着锤炼,不断地演变。他的性情、意志和习惯,都是他日后生活是否幸福的依托。当然,在品格发展过程中,人们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也能够相对独立于周围的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日常生活,但是,童年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粗陋庸俗、道德败坏的社会环境中,即使是最为高尚的哲学家也会变得麻木不仁、厚颜无耻。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天真无邪、充满幻想的孩子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要想在野蛮、贫困、肮脏的环境中,培养出一个心地善良、品格纯洁高尚的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