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快乐的人生是场修炼
1173700000007

第7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管理的优秀与否决定家庭的好坏。家庭中如果充满爱心和责任感,孩子的智力和心灵就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诚实和美德;家长们的管教方式如果明智、温和而充满爱心的话,这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出健康、有用、乐观、能干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他可以获得必备的力量,秉承父辈的优良人格,走上正直、自制和乐于助人的人生之路,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反,如果家庭生活中充满了愚昧、野蛮和自私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粗俗不堪、毫无修养的性情。如果让他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现代生活中,面对各种诱惑,他就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一位古希腊人说:“如果让一个奴隶去教育你的孩子,那么你将得到两个奴隶。”

孩子总会情不自禁地去模仿他看到的事情。任何东西,包括人们的言行、举止、姿态、习惯、品格都可以成为他模仿的对象。利希特曾经指出:“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他的童年时期,在这时,他已经开始学习周围的人,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如果把人的一生看做一个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游历全世界的环球旅行家可能会在沿途看到各种风情,但这一切对他产生的影响都不及出生时照顾他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大。”因此,榜样在孩子的模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一个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格,那么就必须为他提供良好的榜样。而在孩子面前最频繁出现的榜样,就是他的母亲。

乔治·赫伯特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母亲胜过学校里的100个教师。在家庭中,母亲“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所有的心灵,像启明星一样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自己的母亲,培根把这个过程叫做“全球通行的训导”,然而,榜样的力量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训导,更是行动的指南,无声无息地、潜在地发生着作用。如果把坏的东西作为榜样,那么最好的训导也无济于事。榜样是用来追随的,而训导却不是。事实上,如果自身都言行不一,就会在无形中教给孩子邪恶的虚伪。而且,孩子有辨别是否言行不一的能力,如果父母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很快就会被孩子识破。因此,口是心非的说教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不断地模仿行为,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最终对性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几次行动看上去微不足道,不会改变什么,但一旦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行动,就大不一样了。就像雪花,在空中不知不觉飞扬落下,每一个花瓣的降落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变化,但是花瓣的不断累积就会造成雪崩。因此,如果不断地重复某一种行为,日积月累,最终就会养成习惯,左右着人类的行为举止的善恶,换言之,形成了优劣不一的品格。

在家庭中,母亲对于孩子言行的影响远远超过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因为,母亲是一个优秀的榜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家庭是女性的领地,是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王国。家中的事情,事无巨细,她都有绝对的掌控权。孩子把母亲当成英雄一样来敬仰,并在不知不觉中观察和模仿母亲。在孩子眼中,母亲是他永恒的典范和榜样。

在谈到幼年所受的影响对人一生思想的影响时,科雷说,这种影响就像在一棵小树的树皮上刻下字母,随着时间推移,小树长大,字母也在长大,并且日益明显。因此,有些东西在童年里虽然只有微弱的印象,但却是永不磨灭的。这种思想根植在头脑中,就像种子扎根在土地中,埋没了一段时间后,一定会破土萌芽,影响到日后的行动、思维和习惯。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他的母亲的影子。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母亲的举止、言行和生活方式,母亲的一切会在他们身上重现,而她的品格也会在他身上获得重生。

母爱是博大仁厚的,它的影响也是永恒和普遍的。一个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母爱的教育也就开始了。它会通过每一位善良的母亲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并延伸到孩子的一生中,从来不会间断。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要经历困难、挫折和失败,在他们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即便不向母亲征求意见和忠告,也会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安慰和鼓舞。即使母亲去世之后,她留给孩子的纯洁而高尚的思想,依然会通过子女的言行反映出来。也许母亲已经成为了美好的记忆,但她教给子女的礼节、智慧不会消失,会一如既往地指导着子女。所以,母爱是圣洁无比的。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世界的幸福或痛苦、开化或无知、文明或野蛮,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女人如何在家庭这个特殊王国里行使自己的使命。确实,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意义深刻的话:“衡量社会文明的最佳标准是优秀女性的影响力。”有人说,未来取决于睡在母亲怀抱里的孩子,但是,婴儿最终成长成什么,关键在于他从每一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者——母亲那里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

比起其他所有的教育者来说,女人最擅长的是人性的教育。如果说男人是人类的大脑,那么女人就是人类的心灵。男人代表着理性,女人象征着感性;男人代表着力量,女人象征着细腻、文雅、高贵。即使最优秀的女人,也有着女性柔弱、感性的一面。男人能够开发智慧,女人却不断地开发着感情,决定着人格。男人统治着头脑,女人掌管着心灵。男人让我们相信爱,但女人却让我们学会什么是真正的爱。正因为有了女人,人类才有了美德。

从奥古斯丁的一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人的品格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奥古斯丁的父亲是撒杰斯特区的一个贫苦市民,他为儿子的非凡才华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为了让奥古斯丁接受最好的学习教育,他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邻居们都说,他要达到的这个目标“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她努力地培养孩子纯洁、善良的心灵。为了引导儿子走上向善的道路,她悉心照料、耐心指导、真诚劝告。

虽然她为儿子生活的不检点感到伤心沮丧,但仍然百折不挠地为儿子祈祷。母亲的这些行动深深地感动了他,最终母爱战胜了一切,母亲的耐心和善良得到了回报。她不但拯救了才华横溢的儿子,也改变了她的丈夫。在丈夫去世后,莫妮卡和奥古斯丁一起去了米兰,继续照顾自己的儿子。奥古斯丁33岁时,莫妮卡在米兰去世。但是,她的表率作用和谆谆教诲在奥古斯丁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他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孩子幼年时期心灵上留下的印记,会在日后转化为善良的行动,尽管,中间可能会受到自私和邪恶的不断干扰。为了让孩子具有正直高尚的品格,父母们都不遗余力。有时结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就像给人施舍却得不到任何回报一样。然而,事情有时却是这样的:当父母去世之后,甚至更长时间后,也许二十年,或者更久,在童年时期灌输给儿女的好的思想和品格最终会开花结果。

其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约翰·牛顿。他是奥尔尼教区的牧师,诗人库珀的好朋友。他度过了放荡不羁的青少年时期,当过一段水手,他的父母已经去世多年。有一天,他突然良心发现,为自己的堕落有了深深的罪恶感,儿时母亲的教诲浮现在脑海中,亲切的声音萦绕于耳,就是母亲的教导使他迷途知返,找回了纯洁善良的自我。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美国政治家约翰·伦道夫,他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关于儿时的深刻记忆的话,我现在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小时候,妈妈总是拉着我的小手,让我跟她一起跪在地上,口中念道:‘我们的天父。’”

总的来说,这也只是一些特殊的例子。人的人格在幼年时期就基本定型,成年后,大多数人是将这种品格保持下来,并不断地稳定和巩固罢了。塞西说:“不论你能活多久,人生中的最初二十年是你一生中最为漫长的一半。”确实,这一时期是最富于成果的黄金时期。沉湎于酒色和造谣中伤的沃尔特博士重病缠身,奄奄一息之际,一位朋友问他是否有未了的心愿。他急切地说:“让我回到童年去吧!”假如可以重新来过的话,他一定会痛改前非,改写生命。但是,现在已经太晚了!他的生命早已耗费在习惯的枷锁中了。

作曲家格雷特雷认为,女人对品格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他把优秀的母亲形容为“自然的杰作”。他的这种思想是极其深刻的。一个优秀的母亲,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养料,就像父亲为物质世界的进步提供丰富的养料一样。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女性温和善良的性情能够营造欢乐、舒适、幸福的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培养纯洁高尚的人格,也有助于形成刚毅坚强的性格。

就算是一贫如洗的家庭,只要家中的女人善良、节俭、乐观、干净,这样的家庭一定是舒适、温馨和幸福的家庭。在这里,家庭成员一定会和睦相处、相亲相敬,气氛祥和。这种家庭是人人向往、令人羡慕的欢乐家庭,是辛劳之余心灵的栖息地,是可以躲避风雨的港湾,是不幸之时的安慰所,是一帆风顺时的骄傲地,是任何时候都感觉到快乐的源泉。

在人生的任何时期,不论是少年还是成年,良好的家庭能使人得到最好的熏陶。在家庭中,不论老人还是小孩,都会学到善良、忍耐、自制、奉献精神和责任心。伊扎克·沃尔顿在谈到乔治·赫伯特的母亲时说:“在她的打理下,家庭事务井然有序,她既不苛求计较,也不尖酸刻薄。在与孩子相处时,她温柔慈爱,孩子们都喜欢和她在一起,她也感到十分的快乐。”

一个愚昧无知的母亲很可能会因为向孩子灌输某种不合理的感情,而毁掉一个有天赋的孩子。据说,诗人拉马丁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他的母亲却用卢梭、伯纳丁·圣·皮埃尔的思想和观点来教育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加重了他的感伤主义,也造就了他不幸的一生,使他一生以泪洗面、矫揉造作、目光短浅。让人感到可笑的是,拉马丁本人却“充满自信”,标榜自己是“青少年的楷模和偶像”。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的性情已经被母亲扼杀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呀!圣·波伏在谈到拉马丁时曾说:“尽管如此,他仍然是一个极有天赋的人,可惜在他不懂得如何去运用、开发和享用它时,就已经被磨灭了。他觉得一切都能取之不尽,因此有点儿玩世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