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
第三,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他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二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壶的这种功能就比较欠缺。同时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壶口壶盖配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0.5毫米,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第四,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光润可爱,可以成为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珍品。
(一)紫砂壶概述
紫砂壶是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所产的一种陶质茶具。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紫砂壶从选泥、制作成壶坯等关键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细。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泽取胜,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书画诗文纹案都要用粉质颜料加填于轮廓中。这种自然本色和着色方式是紫砂陶壶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制壶大师
1.龚春(供春)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传说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当时和后代的许多制壶大师都争相仿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
2.明代紫砂壶“四大名家”
明代是紫砂茗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自从供春树瘿壶问世以后,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称为“四大家”。
(1)董翰,明代万历年间人,字后溪,所制茗壶,一改诗僧、供春以来古拙的风格,作品以文巧著称,是最早创造菱花式紫砂壶的名手。清乾隆年间吴骞所著《阳羡名陶录》说:“董翰始创菱花式壶,赵梁多定制提梁式壶。”
(2)赵梁,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宜兴制壶高手。所制茗壶,多提梁式,以古拙朴实见长。
(3)元畅,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宜兴制壶高手,善制花瓣式壶,以古朴著称。
(4)时朋,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宜兴制壶高手,时大彬之父。所制茗壶,以古拙见长。
3.“三大壶家妙手”
明代万历年间有三位著名的紫砂艺人,被并称为“紫砂三大妙手”,即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人。
(1)时大彬,号少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之子,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
(2)李仲芳,明万历年间人,制壶名手李养心(号茂林)子,制陶名家时大彬高徒。作品既得家传,兼赖师承,以文巧著称。其技艺成就几可与时大彬匹敌,流传的大彬壶有的是仲芳所作,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故称“李大瓶,时大名”。
(3)徐友泉,名士衡,明万历、崇祯年间人,制壶名家,时大彬高徒。擅作仿古铜器壶,手工精细,壶盖与壶口能够密不透风。善制汉方、小云雷、焦叶、莲方、菱花、六子、西施、合菊等,与时大彬、李仲芳称“三大壶家妙手”。
4.惠孟臣
宜兴人,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茗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尤以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17世纪末外销欧洲各地,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很大。
5.陈鸣远
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
6.杨彭年
字二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他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其作品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7.陈鸿寿
中国清代篆刻家。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
陈鸿寿是中国第二代紫砂壶大师的领军人物,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8.邵大亨
清嘉庆年间制壶大家。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鱼化龙壶,伸缩吐注,灵妙天然。
9.范大生
字绳武,号承甫,清光绪元年至民国间人。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制壶技艺精深,“大生壶”名噪一时,传世之作有合棱、鱼化龙、合梅、一捆竹、仿古、掇球等壶。造型浑朴有致,色泽匀称,均为壶艺珍品。精心创作的大型陶塑《雄鹰》曾获1935年英国伦敦艺术博览会金奖。
10.现代著名紫砂艺人
1)吴云根
吴云根(1892—1969年),又名吴芝莱。他的制壶风格朴实稳重,擅长光素器、筋纹器制作,于仿制传统产品中别抒机心,善作变化,给人以新颖之感,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誉。他的作品喜用双色泥质表达主体,造壶讲究整体的气韵,端正稳健,有挺拔之势,流、把、肩、盖处用线过渡十分流畅,触觉舒适、便利、实用;营造艺壶,讲究虚与实、方与圆的对比效果,使壶富有浓郁的古色古香的韵味,点缀装饰细腻逼真,整体造型布局匀称,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气。
2)王寅春
王寅春(1897—1977年),13岁时,拜赵送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为师,学习紫矽陶艺。3年满师后,上门帮窑户当制坯客师。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艺特好,上海客户向他长期定制各式水平壶,他用印“阳羡惜阴室王”盖于壶底,“寅春”章盖于壶,从而名扬上海。后来,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他宝爱此印,一生一直用这方印钤于壶底。
3)顾景舟
顾景舟(1915—1996年),原名景洲,早年曾用艺名“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瘦萍”,晚年爱用“壶叟、老萍”。少年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18岁时,遂承祖业,随祖母邵氏习陶从艺,并博览古今紫砂制陶名著,吸取前人精华,练就一手扎实的制壶技艺,跻身于壶艺名家之列,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大师。
4)汪寅仙
汪寅仙,女,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丁山丁南村,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代表人。14岁就开始学习紫砂陶艺,一直从事紫砂陶创作设计制作工艺,擅长“花货”制作,具有颇高的艺术造诣和娴熟的制作技艺,为紫砂传统工艺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其作品气韵生动、整体协调,并酷似自然生态,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东方艺术文化特色和高雅的艺术欣赏价值。
(三)紫砂壶赏析
紫砂壶的造型(如图2-4所示)风格是紫砂壶制作时代审美观念的物化形式,由于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观点和依据也随之不断变化,因此,作为时代审美特征的紫砂壶造型,也随之发生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器形风格和具体样式。北宋至明代万历年间借鉴陶缸、瓮和漆器、家具等其他器物的制作工艺,采用逐渐形成的“捏塑法”、“拍身筒”和“镶身筒”等基本成型方法。到明代紫砂壶由日用陶发展成工艺美术品,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艺体系,步入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行列。清代紫砂壶走向全面繁荣,除继承、发展前代器形外,外部装饰发展到顶峰。近代紫砂壶的专业化极强,出于商业考虑,复古之风盛行。现当代紫砂壶工艺空前繁荣,百花齐放,传统器形炉火纯青,现代陶艺也层出不穷。
紫砂壶的式样又称壶式,经历代艺人的创造、完善,拥有繁多的样式,在行业内有一套分类方法,将紫砂壶分为光货、花货和筋囊货三大类。
1.光货
光货是指壶身为几何体造型,表面光素的紫砂壶,传统造型有掇球壶、仿古壶、汉扁壶、四方壶、六方壶、长方壶、传炉壶、僧帽壶等。“光货”讲究外轮廓线的组合,并用各种线条作为装饰,壶体光洁,表面挺括,线条利落。面、线与角的表现,或粗旷,或丰腴,或刚健,或清秀,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和风格。光货又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
圆器造型讲究“圆、稳、匀、正”,圆中要有变化,壶体本身及其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得当匀称,比例要协调。“掇球壶”、“仿古壶”、“汉扁壶”是其典型造型。方器造型要求轮廓线条分明,口盖规矩划一,“四方桥顶壶”、“传炉壶”、“僧帽壶”是其典型造型。
2.花货
花货又叫“塑器”。所谓塑器,书面表达为仿真器,亦称“花色器”,考古学术界称“象生器”。紫砂壶仿真器,取材于植物、动物、器物和人物,其中以植物、动物较多,其次是器物,人物较稀见。植物中有松、竹、梅、荷花、牡丹、菊花、石榴、海棠、桃子、葫芦、南瓜、北瓜、西瓜、芒果、佛手、葡萄和荸荠等。动物中有龙、凤、鸟、松鼠、狮、虎、象、鸡、鸭、鱼等。器物有秦钟、汉钟、宫灯、箬帽、石磨、井栏、舟船以及包袱等。人物有老翁、僧家等。仿真器中一部分为全部仿真,经艺术加工处理,运用捏塑、雕刻等技法,将壶体、嘴、把盖等,都制成仿真形,生动优美,具浓郁生活情趣,如梅椿壶、松段壶、竹段壶、一捆竹、荷花壶、南瓜壶、宫灯壶、石磨壶、牡丹壶、荸荠壶等。紫砂壶中部分仿真,指在壶体或嘴部、把部、盖部、钮部仿真,如包袱壶、箬笠壶、龙柄风流壶等。仿真器在造型上,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但“肖形状物”,更重“寄情寓意”。如以松为题,主要表达松的高洁、坚毅和苍劲的性格;以竹为题,着重表现竹不屈不挠、坚韧挺拔、高风亮节的君子风范。历史上供春、圣思、陈鸣远和当代的朱可心、裴石民、蒋蓉、汪寅仙等,都是制作仿真器的名师。传统的树瘿壶、松椿壶、南瓜壶、竹笋、荷花壶、梅桩、圣桃等,都是仿真器中的代表作。
3.筋囊货
筋囊货是以壶顶中心向外围射有规则线条之壶,竖直线条叫筋,横线称纹,故也称“筋纹器”。来源于紫砂器早期时的六方形壶,到现在已设计制作出许多种类的器形。其造型特点是将壶体等分成若干部分,再组成精密的整体结构,统一成完整的壶体。这种造型应该“上下印衬,身盖齐同,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色合理”。一般来说,这类茶壶的口、盖、嘴、的、把也要制成筋纹形,和壶体的纹理相协调和配合。筋囊货对紫砂艺人的工艺手法的要求非常高。
实际上,有的壶型集合了两种甚至三种形体造型,如掇球壶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的结合;四方竹段既是筋纹形体,又是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的结合,六方掇球则是自然形体、几何形体和筋纹形体的统一。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批受现代艺术熏陶的中青年紫砂工艺师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紫砂壶艺品,和传统的紫砂壶大相径庭。
(四)紫砂壶保养
紫砂壶既是一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艺术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好的紫砂壶也要经过使用者的精心保养才可发出熠熠光辉。一把价格昂贵的紫砂壶如不细细养护,其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大打折扣。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器”,但主角仍是“人”。养壶即养性也。“养壶”之所以曰“养”,正是因其可“怡情养性”,正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注重的修身养性相契合。
1.开壶
新壶在使用之前,需要处理,这个过程就叫开壶。开壶有多种方法,这里介绍一种常见方法:
第一步,用白水煮至少1个小时。将壶盖与壶身分开,放入凉水锅中,将锅置于炉上,以文火慢慢加热至沸腾。1小时后关火。这一步的目的是通过热胀冷缩让壶身的气孔释放出所含的土味及杂质。
第二步,将白水煮过的壶与一块老豆腐,一同放入清水中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这个步骤叫做去火气,其目的是为了褪掉制壶时高温煅烧带来的火气。
第三步,将上面的壶与一段嫩甘蔗头,一同放入清水中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
第四步,将上面的壶与茶叶一同放入清水中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
完成上面4个步骤后,紫砂壶才可以正式开始使用。
2.养壶
新壶经过开壶程序后,就可以正式使用了,使用的过程也就是养壶的过程。相对于开壶,养壶的过程更加漫长,需要很好的耐心。切不可本末倒置,一定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而不是在养壶的过程中品茶。养壶如养性。一把养好的壶,应该呈“黯然”之色,光泽“内敛”,如同谦谦君子,端庄稳重。养壶的方法不外乎注意6个方面: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切忌油污接触;用茶汁滋润壶表;适度擦刷;用毕清理晾干;让壶有休息的时间。
(五)紫砂器具组成
紫砂器具如图2-5所示:
1.紫砂壶
泡茶时,盛装茶叶及开水,茶泡好后将茶汤分置茶杯中。大小无固定要求,可按饮茶人数多少视需要而定。
2.煮水器
煮水器即烧水器具,大多由提梁壶和茗炉组成。
3.茶杯
茶杯即饮茶用的杯具。大的紫砂杯用于品饮绿茶和花茶,小型紫砂杯用来品饮乌龙茶和普洱茶。为便于观赏茶汤色泽,杯身内一般多涂有白釉。
4.闻香杯
闻香杯即直筒小圆杯。用于闻赏茶的香气。即闻香杯盛有泡好的茶汤之后,将茶汤倒入品茗杯,然后闻赏遗留在闻香杯中的余香。
5.杯托
杯托也称杯垫,托放茶杯之用。
6.盖碗
盖碗由盖、托和杯身组成,用于品饮花茶和绿茶。杯身内常涂有白釉。
7.茶荷
茶荷也称茶则,盛干茶的器具,用于欣赏干茶的外形和茶香。
8.茶海
茶海也称公道杯、茶盅,分茶用。
9.茶船
茶船也称插承,扁圆形或盘形、碗形,茶盘的质地不一,常用的有紫砂和竹器。双层茶船,可使水流到下层,不致弄脏台面。
10.水盂
小型无盖,放置废水或茶渣。以随形、象形居多,还有一些则是圆形的,或扁圆,或立圆。
11.茶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