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煎茶
当水至一沸时,即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到第二沸时,先舀出一瓢水来,随即环激汤心,即用茶箸在锅中围绕搅动,使沸滚均匀,同时当出现水涡时,就用一种量茶末的小勺叫“则”,量取一定量的茶末,从漩涡中心投下,再用茶箸搅动,搅时动作要轻缓,当茶汤出现“势若奔腾溅沫”时,将先前舀出的那瓢水倒进去,使锅内降温,停止沸腾,以孕育“沫饽”,也叫烫花。然后把锅从火上拿下来,放在交床上。这时,就可以向茶碗中酌茶了。
5.酌茶
舀茶汤倒入碗里,需使“沫饽”均匀。“沫饽”是茶汤的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汤花。一般每次煎茶一升,酌分五碗,趁热喝饮。因为茶汤热时“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不然待到茶汤凉了,“精英随气而竭”,茶的芬香都随热气散发掉了,饮之索然寡味。
二、宋代的点茶法
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时期发展成熟。点茶法(研膏团茶点茶法)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朝前期,亡于明朝后期,历时约600年。
点茶的程序为炙茶、碾罗、候汤、烘盏、击拂,其关键的是候汤和击拂。点茶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记载:“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点茶的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研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汤花越白越厚越好,达到茶盏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点茶法与唐代的烹茶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茶末放在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瓷瓶烧开水注入,再加以击拂,产生泡末后再饮用,也不添加食盐,保持茶叶的真味。点茶法从宋代开始传入日本,流行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点茶用片、散、末茶皆可,但要经炙、碾、磨、罗成茶粉。煎茶用茶末,碾、罗便可。点茶用茶粉,不仅碾还要磨。
点茶法的茶具有风炉、汤瓶、茶碾、茶磨、茶罗合、茶匙、茶筅、茶盏等。点茶法崇尚天目油滴盏、建州免毫盏,汤瓶,茶磨、托盏、茶筅是点茶法典型茶具。
点茶法主要有备茶(炙、碾、磨、罗)、备器、取火、候汤、熁盏、点茶(调膏、击拂)等。汤瓶置风炉上取火候汤,点茶水温为初沸或二沸,过老过嫩皆不好。熁盏令热,用茶匙量取茶粉入茶盏,先注汤少许,调成膏状,然后边注汤边用茶筅环搅,待盏面乳沫浮起是谓茶成。点茶法可直接在小茶盏中点茶,也可在大茶瓯中点茶,再用杓分到小茶盏中饮用。
三、明清的泡茶法
明清时期,由于废除了饼茶进贡,社会上盛行炒青的条形散茶,因此不再将茶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抓一撮茶叶放入茶壶或茶杯用开水沏泡,即可饮用。这种方法称为撮泡法,也叫杯盏泡。简便而又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的泡法,受到讲究品茶情趣的文人们欢迎。这是我国饮茶史上的一次革命,直到今天仍为广大群众所沿用。
最典型的撮泡法是形成于明代完善于清代至今盛行于闽、粤、台沿海一带的“工夫茶”。
泡茶法是中华茶艺的又一代表形式,自明朝中期形成以来流行至今。它不仅是中华明清以来的主导性饮茶方式,而且对日本的煎茶道、朝鲜茶礼及其他亚非欧美国家的饮茶均有影响。
泡茶法中的茶叶各类均可只是紧压茶要捣碎后取用。泡茶的茶器主要有茶炉、茶铫(烧水壶)、茶壶、茶盏(茶杯、盖碗)等。泡茶法崇尚景瓷宜陶,紫砂壶和盖碗杯是典型茶具。
泡饮法包括撮泡法和壶泡法。撮泡法:备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洁盏(杯)、投茶、冲注、品啜。直接置茶入杯盏,然后注沸水即可。
壶泡法:备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温壶、洗茶、投茶、冲注、分酾、品啜。在壶中冲泡,然后分斟入茶盏(杯)中饮用。
四、当代饮茶
清饮法,也称瀹饮法,是指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
调饮法,也称混饮法,是指在茶汤中添加其他物品,如盐、糖、奶、葱、橘皮、薄荷、桂圆、红枣等的方法。国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些年来国内也逐渐流行起来。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又出现了袋泡茶、速溶茶、浓缩茶和罐装茶饮料等新产品。
袋泡茶是将茶叶加工成碎末装在纸袋中,放在茶杯中用开水浸泡,喝完茶水后将纸袋中的茶渣连袋丢弃,比较方便,也比较简单。
速溶茶则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各种成品茶叶为原料,用热水萃取茶叶中的水可溶物,过滤弃去茶渣,获得茶汤,经浓缩、干燥制成固态的速溶茶,饮用时直接将它放在开水中溶化即可,不需要再倒茶渣。也可不经干燥阶段直接制成液态的浓缩茶,兑水即可饮用,或者直接将茶汤装入瓶、罐制成液态的罐装茶饮料,即开即饮,非常方便。
罐装茶饮料是工业化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与传统手工产品形态的茶叶有质的区别,在日本和欧美迅速发展,在台湾和中国大陆也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它有着广阔的前景,在新世纪中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它也必将对传统的饮茶方式产生冲击。在未来的日子里,罐装茶饮料将成为大众化的饮料,它即开即饮,特别适合于快节奏生活的需要。可以说,这是饮茶史上自600多年前朱元璋废除饼茶改散茶冲泡以来的又一次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当然,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中,细品热茶、把壶赏玩的传统饮茶方式仍不会消亡,在新兴的茶艺馆中还会得到保存和弘扬。
)第四节中国茶文化精神与饮茶风俗
【学习任务】
1.了解中国茶文化精神。
2.深刻理解中国茶文化精神内涵。
3.掌握中外各民族饮茶风俗。
【课前预习】
请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茶之间的联系。
一、中国茶文化精神
茶文化总是在满足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但有更多的内容产生和发展。它不但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而且由低级走向高级,得到升华,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茶文化的个性,亦可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以下“四个结合”方面。
(一)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杜耒说茶是“寒夜客来茶当酒”;明人顾无庆谓“人不可一日无茶”;近代鲁迅说品茶是一种“清福”;伟大的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组织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用边饮茶休息、边学习议论的方式研讨学问,被人称为“茶杯精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赞美茶“精细如拉塔基亚烟丝,色黄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尝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荣西禅师称茶“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英国女作家韩素音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俗话说“衣食足而礼义兴”,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进文化的高涨,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茶文化热,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和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历史上,宫廷贵族的茶宴,僧侣士大夫的斗茶,文坛墨客的品茗,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诗词、歌舞、戏曲、书画、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并由此产生了茶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于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经过吸收提炼,上升到精致的茶文化。如果没有粗犷、通俗的民间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三)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在中国,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因此,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1.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
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
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于失衡。而茶文化是一种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因此,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
而“琴棋书画烟酒茶”,茶又与文人雅士结缘,在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又表现出广泛的审美性。茶叶花色品种的绚丽多姿,茶文学艺术作品的五彩缤纷,茶艺、茶道、茶礼的多姿多彩,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集装饰、休闲、娱乐于一体,它是艺术的展示,又是民俗的体现。
(四)实用与娱乐的结合
随着茶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茶的利用已渗透到多种行业。近年来,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如茶文化节、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休闲等,就是以茶文化活动为主体,满足人们品茗、休闲、观光、旅游和饱览山河美景的需求,同时与茶文化活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体现了实用与娱乐相结合。总之,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进步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它以健康、向上及平和的心态,去鼓励人类实现社会进步的理想和目标。
二、中国各地的饮茶习俗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中华民族最懂得饮茶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是饮茶的共同目的。我国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现将一些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分别介绍如下:
(一)汉族的清饮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有品茶和喝茶之分。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浃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汉族人民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龙井
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龙井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沏龙井茶的水以80℃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满即可。品饮时,先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观察多变的叶姿。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
2.潮汕啜乌龙
在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啜茶用的小杯,被称为琛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实是汉民族品茶艺术的展现。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
3.成都盖碗茶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先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置茶通常为3~5克,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待冲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闻香品饮。
4.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历经赏茶、洁具、置茶、泡茶、浸茶、匀茶、斟茶、敬茶、品茶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5.北京的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闻遐迩,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习命名的。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或大桶装茶,大碗畅饮,热气腾腾,提神解渴,好生自然。这种清茶较粗犷,颇有野味,但它随意,不用楼、堂、馆、所,摆设也很简便,一张桌子,几张条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摊或茶亭的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解渴小憩。
(二)蒙古族的咸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