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虚拟社会管理
1177700000007

第7章 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和挑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作为主要动力,推动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波新的经济增长浪潮。尤其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物质基础,通过信息产业的主导作用,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要素而快速发展的信息经济,使得全球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与同样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的虚拟社会具有紧密的关系,特别是信息网络、信息服务、数据传输等行业的运行与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以全球经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虚拟社会的高度发达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一、作为网络虚拟社会的物质基础,全球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资本自由化是目前世界的三大潮流,而中国正在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促进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从而使附带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它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

首先,以信息化作为主要表现特征的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数字经济是一个信息和商务活动都数字化的全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通过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并基于此开展交易活动。从上世纪的80年代开始,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促使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1999年以来,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全球网络信息产业掀起了新的一轮投资热潮,带动了此后约10年时间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在线服务等新兴信息服务行业增长迅猛,不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且创造了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在我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有近182.3万人通过在淘宝网上开店实现了就业。据咨询机构IDC测算,每一人在淘宝开店,就将带动2.85个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仅淘宝网已经为产业链创造了超过500万个就业岗位。

其次,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融合、改造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纵向演变的高度化和横向演变的合理化,以及通过对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社会经济高产出、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信息化在三次产业中不同形式的介入,使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整张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通过向传统农业的“改造性介入”打破其低效、落后和封闭的局面,改变传统农业的管理、生产和销售方式。二是通过对工业的“革命性介入”,实现工业结构模块化、工业流程数字化、企业组织柔性化、企业创新系统化、产品开发及实验周期合理化、高技术企业中小型化、生产服务外包化和产品营销网络化,并推动一大批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三是通过对第三产业的“功能性介入”实现多方面的功能提升:扩大服务半径,优化贸易方式,提升金融结算方式,整合市场需求。[ 《信息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能》,方未著,《苏南科技开发》2007年第4期。]

第三,信息化的发展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强大动力。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囊括了信息的采集、处理、存贮和传输技术,涉及到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它们为研究开发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并由此对其他技术的突飞猛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研发,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经测算,20世纪70年代技术创新周期平均为6年,80年代为4-5年,目前技术创新的周期为1.5-2年,可见信息化促进了研发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对管理创新的介入主要表现为决策方式的智能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和商务营运方式的电子化。企业决策方式、管理方式和营销方式一旦实现了信息化,将有利于企业形成互动、敏捷、高效、快速的现代决策、管理和经营机制,最终也就促进企业竞争力的集成,并由此直接表现为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的明显降低,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反应能力以及质量和效益的明显提高。[ 《信息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能》,方未著,《苏南科技开发》2007年第4期。]

二、虚拟世界“数字鸿沟”问题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数字鸿沟概念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1999年7月份美国官方发布的名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报告。2000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向8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当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数字鸿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

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文件,数字鸿沟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它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美国商务部的“数字鸿沟网”把数字鸿沟概括为:“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处于这一鸿沟的不幸一边,就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遇参与到我们的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

有观点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计算机的主要用途已经由计算转化为信息搜索、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了。所谓“知识鸿沟”,就是一方面闲置着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些劳动力却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被吸收到最具价值创造潜力的、占国民经济比重高于70%的经济过程中去,从而不得不拥挤在只占国民经济价值总额30%以下的传统农业和工业部门内。

在同一国家内部也存在着数字鸿沟。发达国家的国内分化表现在:第一,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率在不同阶种族的家庭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从事信息技术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之间存在收入上的行业差异,如美国信息技术业工人的平均年薪远高于其他私营部门工人工资。第三,不同年龄层次、教育背景和性别的人口之间在使用互联网的普及率上存在差别。在中国,研究资料表明,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中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其本身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网络用户虽然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发生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农民仍然不多,城市网络普及率远高于农村。因此,处于数字鸿沟对岸的弱势群体很难分享信息网络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