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虚拟社会管理
1177700000008

第8章 对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挑战

意识形态是人的意识的表现和表述形式,意识是人脑的重要技能,它是人类通过感官系统所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知,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各种社会观念的综合,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应,它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但同时对于社会存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随着虚拟社会的发展,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受到挑战。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种文化权力,也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它主要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长期以来,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借助于政权的力量,通过宣传灌输等方式实现的。而随着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意识等“网络分子”依靠自身的特质和力量,以无知无觉的方式渗透到主流意识形态之中,以“分子渗透”的方式进行着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侵蚀。[ 《网络挑战意识形态领导权》,杨文华著,《党政论坛》2011年第2期。]

一、虚拟社会信息传播模式造成传统意识形态权威消解

首先,虚拟社会信息传播和网上言论表达的高度自由导致意识形态中心权力的分散。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众被动地接受信息的方式,人们可以自主地在网页上自由地搜索自己希望接受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接受,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话语没有绝对的中心,用户可以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评论。BBS、新闻组、聊天室等言论场所人人都可以进入,真正地实现了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分权”被视为网络社会的一大特质,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成为明日黄花,“意见的自由市场”成为了现实。互联网消解了信息中心,颠覆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它使信仰的质疑、裂变进一步演变为信仰的危机。

其次,虚拟世界网络的无国界性和各国网络话语权掌控能力的差异导致意识形态中心的转移。信息化是21世纪全球竞争的焦点之一。这种竞争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竞争。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在信息时代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谁先掌握了技术和信息资源库,谁就掌握了先机;而失去了信息控制权,其政治、经济、文化命脉就会在无形之中受人牵制,只能在意识形态上陷入被动防御的地位。[ 《网络挑战意识形态领导权》,杨文华著,《党政论坛》2011年第2期。]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主动利用互联网在全世界大力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与其在网络信息化发展方面“先走一步”并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信息资源来看,目前全球近70%的网页是英文网页;从信息网络化的承载主体来看,在全球最大的网站和互联网公司中,谷歌、雅虎、Facebook等美国网站和企业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目前全球与互联网有关的最重要的发明和技术业务创新几乎都是由微软、因特尔、谷歌等美国的网络通信行业巨头所主导的。在互联网上,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成为美国政府鼓吹和推动美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得力助手。

第三,虚拟社会信息传播过程难以人为控制降低了政府对意识形态的掌控能力。信息传播过程难以控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播源头难以控制。网络是一个兼容体系,它包容了完全由个体参与、互动的大量信息,网上的信息难以追查其真实来源和核实其可靠程度。自由化、个体化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二是传播过程难以控制。网络传播的都是数字化信息,数字化信息一经产生,即被某种特定的符号所代替。这样,信息的传播实质上就成为某种符号的传播。在网络环境下,这种符号是易于复制的,当一个信息传播过程完成后,信息传播并未终结,而是开始了下一个信息传播过程。匿名、无政府、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传播削弱了政府的控制力,极易为各种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所利用。[ 《网络挑战意识形态领导权》,杨文华著,《党政论坛》2011年第2期。]

二、虚拟社会中的网络舆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舆论是指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民众围绕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的总和。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路径一般是:一定社会群体由于受社会现实影响而产生某种社会情绪→这种情绪激发一些社会事件→这些社会事件通过网络传播引起更多人关注产生某种社会情绪→这种社会情绪在共鸣与互动中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这种思想观点又进一步指导相关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使其影响扩大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一种新的网络舆论诞生。遵循着这样一种路径产生的网络舆论是一种较为广泛的民众情绪和心理,它从多重角度消解着主流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首先,网络舆论则缺乏公众舆论的理智性,它通过网络,将某些社会情绪和观点迅速发展为主导性意见。这种主导性成立的前提不在于合理不合理,而在于道德不道德。舆论汇聚源自道德的价值感召,而不是来源于认知判断。这就使网络舆论的理智性大为降低,它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固阵地,却表现出明显的批判色彩。网络舆论的批判性集中体现为参与者对社会资源分配状况的不满、对社会权威的质疑、对主流观点的对抗。在极端情况下,网络舆论中还会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向解读和对抗式解读,为获得高点击率而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观点屡见不鲜。这些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权威。

其次,网络的出现增加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尤其是它使弱势群体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能够团结更多的力量,增加政治影响力。在我国,农民、低收入者与青少年在网民总数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他们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他们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保证,网络的出现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宣泄情绪的途径。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身处群体中的弱势个体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感,网络的空间延展性又使这种力量感迅速膨胀。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本能的放任和不加节制。集体是无名的,人们不须为之负责,因此那种一贯控制个人的责任感也就不复存在了。一旦极端的情绪占了上风,无主见的群体成员就会被偏激的观点所感染,造成人多势众的局面。表现在网络舆论中就是语言暴力的泛滥,对他人乃至对社会的攻击在网络论坛、BBS、个人博客等网络空间中普遍存在。[ 《网络挑战意识形态领导权》,杨文华著,《党政论坛》2011年第2期。]

最后,“沉默的螺旋”规律导致现实世界中的主流舆论在虚拟世界中弱化。“沉默的螺旋”是由德国社会学、传播学者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诺依曼在分析上世纪德国大选民意调查结果时发现,舆论具有社会约束力的特征,当个体的意见脱离社会主流舆论时他们会产生恐惧和不安感,因此个体在表达观点是总是倾向于评估社会主流舆论的观点是什么,并在自己的观点处于少数时选择沉默。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派选择沉默时,反过来就强化了主流舆论的强势地位,从而形成了一个螺旋机制。利用这一规律分析近年来我国的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可以发现,近年来网络上的各种消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否定现行体制和意识形态、对政府和各类公权力运行主体持全面批评甚至攻击态度的言论之所以拥有很大的受众市场,并逐渐在网上形成一股重要的舆论力量,很大程度上与民间舆论场上的正面舆论空间受到压缩、宣传肯定党和政府的工作成绩、维护党群干群关系的正面舆论成为“沉默的螺旋”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种网络民间舆论场的结构失衡使民众的“仇官、厌官”情绪进一步发酵,从而严重毒化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三、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敌对宣传

在网络虚拟世界,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使各种思潮、各种观点,像洪水一样泛滥,在世界范围内恣意交流、交融、交锋,互联网已经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各种政治势力都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社区”,找到了自己的阵地,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和思想观点的争论、争吵日趋激烈。同时,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全球权力在网络中的作用,它通过象征性的行动对媒体、政府和民众施加影响——乃至全球性的影响。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竭力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渗透。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断言:“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在这场交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凭借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方面的强大优势明显处于有利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遭到各种质疑,我国社会上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迷惘、道德失范乘虚而入等种种问题。网络已经改变了政府的执政环境,我们务必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给我们国家、我们党带来的政治风险和执政危机。[ 《执政面临的网络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熊忠辉、陶静著,《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