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虚拟社会管理
1177700000009

第9章 对社会政治和执政者的挑战

一、网络改变着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关系

(一)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为公众参与政治提供了信息平台,下情上传,自由勾连,在方便公众倾吐心声、满足其利益诉求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公众的民主政治参与度。网络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低门槛导致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话语权并不再由特定的集团或组织控制,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顺利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并把这些意见、看法极大限度地传播出去,这就真正宣告了“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的到来,从而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大喇叭”式的单向传播范式。

(二)网络传播的超强时效性、广容性、开放性和超文本链接方式,使网络成为了政治信息沟通的新桥梁。网络的信息量之大以及信息的多元化,是任何其他媒介都无法企及的。无论是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都设有政治、时政新闻频道或栏目,提供给人们大量的政治信息;同时几乎所有的网站都采用滚动式报道对重大政治新闻进行持续关注。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使传播与接收几乎没有时间差,超文本链接方式使信息路径呈现出非线性特征,信息可以无穷地发散,向各个方向延伸,为网民通过检索全面了解有关信息提供了很大方便。再者,网络里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对各种文字、影像、声音等都进行了数字一元化处理,在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传统媒体,因此,它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替代书籍、报刊、广播和影视等媒介向我们传递不同类型的信息,而对于各类政治消息的了解和认知是公众形成政治态度和参与政治的前提。

(三)依托网络媒体,推出电子政务,上情下达,对于提高政治透明度、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促进服务型政府变革走向深入意义重大。近几年来,中国各级政府都在努力紧跟传媒发展潮流,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如任职等重大政务的公示、考试及结果查询、政令发布以及重要讲话的视频等等,使网络在政治传播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保证了公众对政策的知情权。网络的低成本、强互动性为执政党及政府做好决策调查又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是检验公共政策效果的有力手段。再者,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使它能够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网民通过网络发布的任何信息不需要经过严格审查,覆盖专题讨论面极广,极易形成舆论压力,其监督作用也就发挥到了最大,网络已经开始成为反腐败的新力量。[ 《执政面临的网络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熊忠辉、陶静著,《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第6期。]

(四)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特征使得网络媒体的政治传播可以延伸到世界上任何国家,并产生国际性影响。网络真正实现了“地球村”的构想,通过网络,人们不仅可以瞬间知道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件,而且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各个层面的交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在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消息的同时,也开阔了人们的政治视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些知识分子、青年学生都可以通过国际网络掌握在本国或许无法看到的政治信息,接受异质政治文化,这直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的多元化发展。

二、网络虚拟社会对政府执政形成的挑战

(一)网络虚拟社会对国家主权的挑战。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全面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的全面融合,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通信网络的依赖性和依存性日渐加深,传统的社会活动不断向信息网络空间延伸扩,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一方面,网络空间中出现的超越传统国家主权管辖范围的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对推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社会的开放性、复杂性、无界性和脆弱性,使其自身以及依附其上的重要信息系统成为各种网络攻击的重要目标,各类跨境网络攻击、网络犯罪、情报窃密行为超越单个国家司法管辖的范围,网络空间的信息对抗也已成为国家主权争斗的重要战场。2005年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通过的《原则宣言》明确指出:“与互联网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决策权是各国的主权。对于与互联网有关的国际公共政策问题,各国拥有权利并负有责任。”在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并没有消失,各国的网络最终也仍然被置于相应的属地管辖权下。但是,在一体化的全球网络空间中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挑战。

(二)网络对维护社会稳定的挑战。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冲突在网络上都有反应,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在网络上表达着各自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的政治参与制度还不够完善,网民们对待问题又执有不同的意见,当自身的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时,人们就有可能把问题归咎于政府,形成政治参与危机,并且可能会造成局部社会的不稳定,由此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一些别有用心人很可能以此打着民意的幌子进行政治参与,造谣惑众、恶意炒作,将一些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性的问题以此制造混乱。乌鲁木齐的“7·5”事件,就是远在万里之外的热比娅集团遥控指挥,通过手机短信和QQ串联,迅速组织起数千名暴徒突然聚集在乌鲁木齐打砸抢烧。快速性、匿名性和互动性,使得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动员的沃土,对社会稳定的威胁也是巨大的。

(三)网络对于执政队伍的挑战。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为人们自由发表言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各种政见层出不穷,同时网络也成为了堆积着大量黄色、暴力等信息的垃圾场,如此复杂和多样的网络环境,给执政队伍提出了新的课题,构成了新的挑战。与社会公众相比较,领导干部驾驭互联网的能力明显不强。大多数领导干部只是网络的被动接受者,对于公众所热衷的参与论坛讨论、撰写个人博客却参与甚少,而网络论坛以及个人博客却恰恰是网络舆论的发源地和集散地。政府网站上的互动性明显不足,相当多的网民提问只得到简单的回复甚至没有回音,网民对政府网站满意度不高。虽然网络具有极难驾驭的性质,但是对于我国的执政人员队伍来说,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现实作用、准确了解把握传播规律、有效应对网络舆论监督、制定及时有效准确的执政对策已经成为了执政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加强网络时代执政能力建设的应对措施

网络的出现对执政党的影响和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网络流行的今天,执政党作为网络传播的主导地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上存在成百上千的不太知名的在线网站,它们反映公民利益、关注点、价值观和声音,但与地方政府保持着距离。它们提供来自地方当局的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民众协会的信息,在网络参与者之间组织水平式的信息交换和电子对话。政府一方面要对这些网站加以利用,一方面还要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因此,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扬长避短,制定适合网络的执政对策,成为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认清网络执政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现实中,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对网络不闻不问,不会有效利用网络来收集和了解社情民意;有的领导干部视网络为洪水猛兽,面对舆论和公众的一次次追问,某些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无可奉告”脱口而出;面对网民逼问,语焉不详,讳莫如深。更有甚者,以种种借口和托辞来掩饰事件真相与开脱自身责任,忽悠公众,小瞧网民智商。这不仅难以消弭公众对热点事件的质疑,而且不利于矛盾的迅速化解与稳妥处理。“被动就要挨骂”已成一条法则,如果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与网络热点事件陷入被动,则会“一损俱损”,不仅失去应有的公信力,最后连政府的形象都给搭上了。中央领导同志曾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网络,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网络,学习网络,懂得网络,用好网络。

(二)主动向互联网延伸,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一是积极组织网络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熟练运用网络履行职责的能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平时由于工作繁忙,能够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认真制定领导干部培训规划,建立网络培训制度,加大培训投入,使广大领导干部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把握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公共管理。二是将上网培养成工作方式,提高领导干部准确判断社会舆情的能力。网络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社会舆情。经常上网一方面有利于领导干部突破时空限制扩大调研面,提高调研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领导干部听到更多的真话、了解更多的实情、汇集更多的民智,从而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三是积极应对网络热点议题,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网上舆论热点是社会重大事件、群体利益诉求的集中反映,是舆论引导的重点和难点。针对网民关心的问题应及时做出反映,组织熟悉情况的专家学者给予指导,同时要团结网民中的“舆论领袖”,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发布中,对于敌对势力的攻击性言论应及时站出来批驳,同时做好正面的宣传工作,将危害压缩至最小。

(三)建立健全运作机制,在实际运用中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当前,我国的网络管理和网络监督亟待规范与加强,诸多网络违法事件接连发生,这与制度和规范存在漏洞、监管手段的缺乏与局限密切相关。所以政府应逐步探索建立完善的网络法规体系,让人们在自由分享信息、积极表达意愿、勇于参与社会事务的同时担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执政党对其保护和依法引导的过程,实际就是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改善和提高的过程。首先,要对众多网站传播公共信息进行规范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主动成为信息的供应者,在信息源头上净化杂质。其次,政府部门网站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强大和高效。应该考虑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负责网站建设,或者把网站建设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特别需要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发布机制、实效化的服务机制和立体化的宣传机制等手段,使网络新闻发言人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 《执政面临的网络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熊忠辉、陶静著,《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