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求学集
1178300000087

第87章 宗教与宗教问题提纲(2)

1.我国基本的宗教格局面临冲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形成五教并存格局,百年来相对稳定。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往剧增,在华外国人士、出国返回人员都有信仰五教以外新兴宗教,他们要场所、要传播,这些都构成冲击和挑战。也包括一些邪教的挑战关于邪教。邪教是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鼓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邪恶组织。邪教是世界性公害,与恐怖组织和黑社会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毒瘤。世界典型邪教组织介绍:(1)美国的人民圣殿教。在教主吉姆·琼斯带领下,于1978年11月18日在南美圭亚那丛林, 900多名信徒集体自杀。(2)美国的天堂之门教。在阿普尔怀特带领下,于1997年3月22日在新墨西哥州总部集体服毒自杀。(3)美国的大卫教派,在教主大卫·考雷什领导下,于1993年2月28日在得克萨斯州的教派总部,以武装形式与联邦司法部的武装力量对峙51天,最终86名信徒葬身火海。(4)日本的奥姆真理教。教主为麻原扎晃。1995年3月20日在东京地铁施放沙林毒气,造成12人死亡,5500多人受伤。(5)太阳圣殿教。跨国性邪教,教主一为吕克·茹雷,一为德·芒布罗,成员散布于法国、西班牙、瑞士、加拿大、比利时、荷兰、丹麦等。1994年10月4日在瑞士日内瓦附近村庄23名教徒自杀,次日在50公里外另一村庄25名教徒自杀,而且都是自杀后燃起大火。(6)乌干达的恢复上帝十戒运动。在首都坎帕拉西南约450公里的一个教堂中,530名信徒集体遭焚烧。主要头领为约瑟夫·基布维特尔和克莉多尼亚·玛林达。[此材料依据北京反邪教协会编著《反邪教科普宣传与警示教育》(公务员读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年版]

。如,大家都知道的法轮功。

2.独立自主办教原则受到考验

梵蒂冈与我们的谈判时续时断,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因为双方差距难以弥合,天主教地下派别活动也是一个因素。基督新教中的一些教派不愿受“三自”约束,搞家庭聚会我们也不愿接受,形成拉锯局面,目前仍在对峙中(如北京的守望教会已经有近20年)。

3.抵制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的难度加大

这种渗透一直存在,但在电子网络时代,由于网络传教、电子传教的发展,显然对其抵制的难度比在单纯的接触传教和空中传教时代大多了。

4.“三股势力”猖獗,对我新疆构成威胁

即国内外的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从一定意义说,它们是民族和宗教相混合的势力。尤其是其中的东突厥恐怖势力已成为新疆的主要威胁。

此外,还有达赖集团的分裂主义势力在西藏问题上也不甘寂寞,制造事端。

面对这些影响和挑战,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在宗教政策方面就是立足宗教信仰自由和独立自主办教;同时加快宗教法制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水平,积极培养宗教爱国力量;在国际上尽可能寻求宗教领域的合作,争取斗争的主动权。

四、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再认识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宗教“鸦片论”问题

马克思1843年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话。但是,其一,它不是马克思自己的创造,不是自己的独立思想,而是借用当时批判宗教的人士的流行语言。马克思的原意是指,对于苦难中的人来说,宗教具有某种经麻醉而缓解的作用,是人们在无奈中寻求减少痛苦的一种主动性的行为。(可参见原文)。它并没有揭示宗教的根源和本质。其二,列宁后来把这句话称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石”。 唐晓峰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

这么说有不妥之处,因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或基石只能是历史唯物主义,只能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学说和异化理论,只有这些理论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供基础或基石的作用。这个基础显然不是一个鸦片的说法所能涵盖的。同时,列宁在引用马克思这句话时还增加了一个词,把它变成“麻醉人民的鸦片”,使这句话固定为宗教是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工具的含义。这也与马克思的原意不符。其三,我国高层领导和学术界现在的共识是:放弃这个提法,因为它没有反映宗教的本质,也不利于我们团结宗教及其信众,发挥其积极作用,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宗教鸦片论走向宗教积极论、宗教文化论)

(二) 关于“同宗教作斗争”问题

在列宁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中,有不少是说得正确的,如宗教是私人的事情,不能向宗教宣战等。但他的说法并不一致也不一贯,现在看来有些说法有负面作用。比如关于“我们应当同宗教作斗争,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起码原则、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则”的说法;关于“马克思主义应当是唯物主义者,是宗教的敌人”唐晓峰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页。

的说法等。总的说来,列宁对宗教的态度比较激烈,更加强调同宗教斗争的一面。斯大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是打压东正教,只是在卫国战争期间,看到宗教界人士的爱国行动,才有所缓和。按照现在政界学界的看法,作为马克思主义,不能提同宗教作斗争的口号。原因:一是宗教的根源在现实当中,你要消灭宗教也只能去做消灭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现实根源的事情,应当与产生宗教的现实根源去斗争,即马克思说的把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二是宗教有广泛的群众性,而马克思主义是代表群众、为了群众的理论,不能把自己摆在绝大多数群众的对立面;而只能是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即使不赞成宗教信仰,也只能慢慢来。三是宗教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其根源没有消除,光靠斗争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可能还会引起反弹,欲速则不达。我们得有与宗教长期共处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我们在相当长时期中,都只能去努力构建和谐的宗教关系,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同宗教作斗争论走向宗教和谐论、宗教引导论)。

(三) 关于“战斗的无神论”问题

列宁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极力称赞战斗的无神论者。18世纪的法国有一批无神论者(如梅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他们批判宗教的虚妄,揭露教会的黑暗,主张同宗教进行无情的战斗,这在当时对高扬理性、启蒙人性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派无神论者被称为战斗的无神论者。但是,他们并没有揭示宗教的根源和本质,也没有找到解决宗教问题的途径。在他们之后还有另一派无神论者,即马克思这一派。马克思这一派对宗教的根源、本质、解决宗教问题的途径都作出了深刻的揭示和探讨,他们并不主张简单地直接地同宗教进行坚决的激烈的战斗,而是要在解决宗教的社会存在根源上做文章。显然,马克思这一派比前一派深刻得多,高明得多。但是,这一派无神论者并不是战斗的无神论者,有学者(牟钟鉴)给起了一个名字叫温和的无神论者。温和的无神论者的典型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那就是孔子。学界还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是对宗教最宽容的社会,因为社会主义以民主自由为标志,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为依归。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应该做温和的无神论者,对宗教有理性的认识和宽容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倒退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

当然,做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也不容易,甚至比做一个有神论者更难。因为他必须有高明的哲学理论体系作为世界观的坚强支撑。我们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是一遇到点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四)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党的宗教政策的再梳理

1.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在现实当中,主要有四个方面: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在宗教的根源尚未消除之时,宗教是不会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