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求学集
1178300000088

第88章 宗教与宗教问题提纲(3)

2.宗教是人创造的;宗教的本质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的形式,是人间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是人类异化现象的一种表现;宗教是远离经济基础的一种意识形式。

3.从上述论点出发,马克思给自己确定的任务,是从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是要在人间为劳苦大众的解放和幸福寻找出路并进行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建立起人间的天堂。而不在于去同宗教作直接的斗争。

4.从上述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出发,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只能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宗教的积极适应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这种大战略指导下,我们应该逐步实行两个转变:即从关注宗教的消极影响向关注它的积极影响转变,从关注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向关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转变。

5. 总结我们过去在宗教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有三点:一是过于强调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对立(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它与社会主义有可以适应的一面;二是过于强调宗教作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工具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它的心理、道德和文化功能的一面;三是过于强调宗教与科学发展对立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它将与科学长期共存的一面。这些显然不利于我们处理好与宗教相联系的各种关系,不利于我们做好宗教工作。

小结:一是宗教是门大学问;二是宗教工作是个大事业;三是宗教问题是个大难题;四是破解宗教难题需要大智慧。

附:关于宗教问题的一些材料

1.费尔巴哈论宗教的产生。关于宗教产生的原因,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最能激起人的依赖感的现象中的变化,乃是使人觉得自然是一个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而虔诚地加以崇拜的主要原因.如果太阳老是待在天上不动,它就不会在人们心中燃起宗教热情的火焰。只是当太阳从人眼中消失,把黑夜的恐怖加到人的头上,然后又再度在天上出现,人这才向它跪下,对于它的出乎意料的归来感到喜悦,为这喜悦所征服。所以佛罗里达的古代阿巴拉支人当太阳落山的时候,唱着颂歌向太阳致敬,同时祈祷它准时回来,使他们能够享受它的光明。如果大地上老是结着果实,还有什么理由来举行播种节和收获节的宗教典礼呢?大地上的果实之所以显得好像是出于天意的、理当感谢的恩赐,只是因为大地时而把它的宝库打开,时而又把它关闭。唯有自然的变易才使人变得不安定,变得谦卑,变得虔敬。”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

2.从氏族宗教走向民族宗教(一)。古埃及位于西亚,处于尼罗河流域,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中叶前,古埃及有40余个州,每州都形成了自己的神,牛、羊、狮、虎、兔、蛇、鹰、鳄鱼等都是不同州的保护神,这是原始的图腾崇拜.公元前4000年中叶时,通过兼并等形式产生了上下埃及两个王国.北部下埃及王国以蛇为保护神以蜜蜂为国微.南部上埃及以鹰为保护神,以百合花为国微.公元前3000年前后,上下古埃及统一,形成了统一的保护神.以太阳神瑞作为生命之神,以冥王神奥西里斯为死亡之神.在这最高神之下,仍允许各地区保留自己的神,因为各地区还是相对独立的.在以后古埃及经历了30个王朝政权的更替.每次更替大都要引起政治中心的迁移,每次迁移都会使这个最高神带上不同的地方色彩.第一二王朝时期,这个最高的神是一只戴有日轮的鹰,日轮代表统一的太阳神瑞,而鹰是王朝所在地的地方神;第三王朝改为牡牛形的太阳神(后为人形);第五王朝的改为狮形的太阳神(后为人形).

3.从氏族宗教走向民族宗教(二)。古巴比伦位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同样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约公元前60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定居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公元前5000年前这里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神庙和以神庙为中心的城市.公元前3000年前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国家,神庙的祭司就是国家的建立者和统治者.古巴比伦的宗教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4000年或更早些.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宗教信仰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对基本经济活动直接有关的大自然异己力量.,这些异己力量被神化成非人形象的人格神,其祈求目的主要是丰收,也即崇拜丰产神. 第二阶段,公元前4000年至2000年.诸神演变为人形神,而且在苏美尔-巴比伦宗教中,诸神的神灵世界开始像人间一样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类似人间的长老议事会(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机构)的天国机构.其中每一位神都在这个王国政府中取得一定的“官位”和“差事”. 第三阶段,公元前2000年后.巴比伦、亚述等地军事实力和政治势力膨胀起来,成为整个地区的统治者.他们所信奉的民族神、地方神就扩大范围,上升地位.而且以前实行军事民主制的天国政府也演变为一个主神控制的专制机构. 民族宗教的形成发展史表明:当地上的部落是分散隔绝的时候,神灵也是没有联系的。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的时候,神也就由部落之神演变为国家之神。只不过是谁当了国家的统治者,谁原来信奉的神就带有了国家民族神的性质。当人间实行军事民主制的时候,神也就采取人间的结构模式;而当地上的神定于一尊的时候,天上的神也就定于一尊了。天国不外乎是人间的反映。这个过程证明了马克思说过的一段话:“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要用历史来说明迷信。” (《论犹太人问题》)

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本质的几段论述。宗教的本质可以概括为3句话:(1)宗教是人创造的。马克思说:“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2)宗教是现实世界的颠倒的虚幻反映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杜林论》) (3)宗教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说:“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费尔巴哈论》)

5.1982年中央19号文件关于宗教长期性的论述:在社会主义时期,“由于人们意识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习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彻底消除;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以及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还需要长久的奋斗过程;由于某些严重的天灾人祸带来的种种困苦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彻底摆脱;由于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宗教在社会主义一部分人中的影响也就不可避免地还会长期存在……那种以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崇拜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 (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 叶小文:《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2.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3.牟钟鉴:《探索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4.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编:《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6集)》,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5.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编写:《当代世界宗教问题》。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6.席文启:《关于宗教问题》,给北京联合大学本科生讲授的专题课稿,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