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是最会买土豆的人:做只给老板结果的员工
1180000000018

第18章 掌握市场新信息,随机应变买土豆(1)

面对变局,迅速拿出可行的应对办法

随着市场的变化,使得每一个员工都面临着完成工作所需技能的重新调整。能够胜任复杂化的工作并在这种变化中生存,是老板考核一名员工的关键因素之一。员工在“买土豆”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市场新变化,通晓老板新需求,掌握经营新信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风云,迅速拿出可行的应对办法。这样才能以变应变,在开拓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

巧干胜于蛮干,聪明胜于拼命

想把“买土豆”这件事真正做好,需要将“苦”与“巧”巧妙结合。人们常说:一件事情需要三分苦干加七分巧干才能完美,意思是行事时要注重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用巧妙灵活的思路解决难题,胜于一味地蛮干。一个人做事,若只知下苦工夫,则易走入死路;若只知用巧,则难免缺乏“根基”,唯有三分苦干加上七分巧干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历史上,无数新发明、新创造都是这样诞生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将“苦”与“巧”巧妙结合。正所谓“三分苦干,七分巧干”。“苦”在卖力,“巧”在灵活地寻找思路,只有这样,才最容易找到走向成功的捷径。

一天,日本最大的一家化妆品公司接到了一份投诉,一位顾客抱怨说他买的一盒肥皂是空的。于是,这家公司立刻停止了生产线,从包装部门一直检查到销售部门,直到找出肥皂到底是在哪一环节遗失的。

经理要求工程师解决这个问题。很快,工程师设计了一个配备高分辨率监视器的X光设备,它需要两个人来监控通过生产线的肥皂盒,以保证其中没有空盒。无疑,他们很成功,但干得也很辛苦。

另一家小型化妆品公司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但是一名普通雇员用另一种好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没有使用X光监视器,也没有使用其他昂贵的设备,而是买了一台大功率的工业风扇。他把风扇摆在生产线旁,装肥皂的盒子逐一在风扇前通过,只要有空盒便会被吹离生产线。

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聪明地工作意味着你要学会动脑,用思考代替埋头苦干。如果你一味地忙碌以至于没有时间来思考少花时间和精力的方法,那是得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事实证明,要想获得高绩效,就要明白“巧干胜于蛮干,聪明胜于拼命”的道理,并在工作中以之为指导原则。

同样一项工作任务,有的员工可以十分轻松地完成,而有的员工还没有开始就时不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前者用大脑在工作,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只有在工作中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才能成为公司中最受欢迎的人。

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上大学时,为了支付学费,他边上学边为一个投资机构当兼职调查员。当时冷战刚开始,五角大楼大量制造战斗机、轰炸机和其他军用飞机。投资家都想预测备战计划对股市的影响,因此他们都急于知道政府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尤其是铝、铜和钢材的需求量,以便从中赚取利益。格林斯潘之前对金属市场有些了解,所以他自告奋勇当侦探,想为机构调查到政府对金属的需求量。

然而,想搞到这些数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50年,朝鲜战争刚一打响,五角大楼就把所有军用物资购买计划列为保密文件。怎么办呢?格林斯潘突然想到了1949年的会议记录,那时军事会议在正常听证会期间召开,记录也很详细,而通过研究政府公告和一年来的新闻报道,他就知道1950年和1949年美国空军的规模和装备基本一致。于是,聪明的格林斯潘从1949年的记录中找出每个营有多少架飞机,每个空军联队有多少个营,新战斗机的型号、后备战斗机的数量等。根据这些数据,他算出了每个型号战斗机的需求量。接着,他又找出每种型号的飞机需要多少铝、铜和钢材以及各种飞机制造厂的技术报告和工程手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凌乱的资料中摸索出了规律,于是,政府的购买计划也就变得清晰了。调查结束后,格林斯潘写了题目为“空军经济学”的报告发表在报纸上。

事后,有人问格林斯潘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这样一个公式:成功=捷径+苦干。

在“空军经济学”这项调查中,1949年的会议记录是捷径,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计算整理出各种型号飞机的数据若干,这两项缺一不可。要获得成功就要在苦干的基础上聪明地解决问题。

思想决定成败,头脑决定前途,有思想有头脑的员工是最有价值、最有发展前途的员工。如今,最受青睐的员工已经不是只懂得苦干实干的员工了。相反,那些最有成就的员工,都是像格林斯潘一样懂得苦干的同时更懂得巧干的员工。正因为他们既能勤奋吃苦,又经常能想出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才能取得更大的工作成果。

努力工作是好事情,但是光靠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多动脑,多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做出成绩。惠普前首席执行官高建华说:“像惠普这样的跨国公司不提倡员工们整天拼命努力工作,而是提倡员工要聪明工作,希望员工在工作中开动脑筋,想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只有方法正确,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相反,一味单纯地埋头苦干,则工作难见起色。只有把动脑筋和勤奋结合起来,知道怎样努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复杂的局势下,用直觉另辟蹊径

从“买土豆”的故事中,我们每一位员工在经营方面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迪:

经营观念要适应市场;

经营策略应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办事呆板机械;

不能目光如鼠见识短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我们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同一投资规模同一环境的同一类企业的经营观念和思路不同,市场份额和经营效益也不一样。这同企业中员工的应变能力密不可分。员工的市场反应是否快?市场调查是否细?市场分析透不透?信息掌握全不全?营销手段灵不灵活?这些都是决定员工业绩大小的砝码。

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中的员工,“天时、地利、人和”等先决条件固然重要,撇开这些因素,锲而不舍的主观能动性、举一反三的市场响应速度和见微知著的市场洞察力,最终才是取胜的法宝。

在一个信息不充分的决策中,如果单凭理性的推断,决策只能中断。要让决策思维前行,信息中断之处,必须要用直觉来链接。这种直觉就是人的灵性,也称第六感。所谓“感觉”“直觉”,正是人所独有的那种生来具有、弱强分明的感悟能力。美国通用电气集团(GE)前首席执政官杰克·韦尔奇公开宣称自己是个凭直觉办事的人:“我们总公司很少深入讨论事情,但我们对每件事都保持敏锐的嗅觉。”

一个成功的决策,等于90%的信息加上10%的灵感。灵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人心对现实世界多种启示的折射。

霍华德·舒尔兹说:“灵感比数据更可信”。他加入星巴克之前,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营业员。有一年,他到意大利米兰度假时,坐在路边咖啡厅享受宁静舒适的时候,突然“灵感”闪现。他想,像意大利这种提供好咖啡、舒适环境和快速服务的咖啡茶座,可能在美国市场大有作为。后来他探访了位于西雅图的星巴克,在那里喝到了令他神魂颠倒的咖啡。舒尔兹成功了,一闪念的灵感使他成为全世界的“咖啡大王”,星巴克也成了风靡全球的一种时尚文化。

舒尔兹为什么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相信市场调查呢?因为他已预测到调查结果多半是这样的忠告:美国人不会花3美元买一杯咖啡。像舒尔兹这样凭直觉来作商业决策,在有些人看来未免太过草率。他们认为灵感与直觉是没有组织的思维,如果凭直觉来作商业决策,等于把整盘生意押作赌注。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直觉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纵然它是非理性的、不能言传的和难以把握的,但它优胜之处是能处理我们复杂的思想。理清头绪,往往能够将我们带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境地。

平常时期,深思熟虑,理性思考可以稳操胜券。然而,在局势复杂多变的时期,在理性决策得不出结论、辨不清方向时,灵性决策能让我们另辟蹊径。

亚马逊CEO贝佐斯注重数据是出了名的,有人甚至给他起了个“数据老板”的称号——用数据衡量一切,几乎所有决策都要以数据为依据。但贝佐斯最好的决策却不是用数据作出的。1994年,当时从事套期保值基金销售工作的贝佐斯发现了一项令他倍感惊讶的数据:互联网每年的增长速度高达2300%。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经过一番权衡后,他决定做图书,因为图书是一种日用品,许多人都需要买书,而且与食品不同的是,书不会腐烂,也比较易于挑选、堆放和运输。他断定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贝佐斯的一些决策非常大胆,以至于在短期内影响了亚马逊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不过贝佐斯解释说:“所有公司领导,不仅是我,都有一些决策是靠分析作出的。这些是最好的决策。不幸的是,还有许多其他决策是无法靠数字作出来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胆识与决断。

当我们更多关注科学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直觉,其实直觉本身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看起来瞬间的决定,背后却是千锤百炼的积淀。直觉是一种洞察力,它是人的潜在能力的杰出表现。因此,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更锤炼自己的洞察力、判断力和想象力。

那么,决策时,什么情况下用理性,什么情况下用直觉决策呢?总结成功者的经验,我们发现通常会因四个前提而变:第一,信息事实充分,理性决策占优;不确定性很高,直觉决策占优;第二,有先例可援,理性决策占优;没有先例,直觉决策占优;第三,变量可以测量,理性决策占优;变量难以预测,直觉决策占优;第四,时间充分,从容不迫,理性决策占优;时间紧迫,情急之下,直觉决策占优。

一招占先,利于掌握全局

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掏空”,张先生摇摇头;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张先生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

在这样一个效率优先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懂得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效率。任何事情一旦决定了,如果方向没有错就应该马不停蹄地去做,你不需要走一步看一步,你需要的就是像阿诺德般迅速完成你的计划,越快越好。没有什么事情不需要速度。你和所有的人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你稍微一停留,就会被别人落下很远。

在一家知名的大公司里,营销部的原任主管被提升了,于是。老板就让原主管从市场部的营销人员中,推荐出一名适合做主管的人才来。结果,这名老主管却推荐了两名员工,他对老板说:我觉得他们两个都是优秀的,至于谁更合适,希望您考察后再决定。

于是老板就对这两名优秀的营销人员进行了明察暗访,发现他俩的能力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间老板也判断不了究竟谁更合适做主管。一天,坐在办公室里的老板突发奇想,他分别叫这两名营销人员到他的办公室来。老板放下电话后计算时间,结果他发现,那两名营销员从同一个办公室里走到他的办公室里,一位用了80秒钟,另一位则用了100秒钟。于是,老板立刻决定,让前者担任主管。

那个可怜的输家,仅仅因为这32秒的时间,就败在了同事的手下。

现在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速度之争,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而不是论个头大小,即使再大的个头如果跟不上潮流也会被吃掉。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田径运动场上,冠军只比亚军快0.1秒,却将冠军奖杯收入囊中;在职场中也是这样,“快鱼吃慢鱼”,领先对手的一个要点是,根据对手的策略,抢先一步下手。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卓越员工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比别人早一步,都要比别人更迅速地掌握未来的动态、信息和走向。要想创大业,建大功,就要处心积虑抢占先机而不落于众人之后;就要使人追随我而不是我去追随人。

改革开放初期,李晓华到了广州,他在广州商品交易陈列馆看到一台从英国进口的冷饮机,价格是8500元,并且还是样品。他的第六感觉告诉他,只要自己比别人快半步把这台机器弄回北京,今年就可以发上一笔。为了买到这台机器,他就和人家认起朋友来,先请人家吃了一顿饭,再送上几条好烟,对方不好意思,最后把样品卖给了他。

不久,他就把这台机器运到了北戴河海滨,这年夏天,李晓华净赚了几十万元。但几年下来的经商经验告诉他,明年夏天北戴河肯定会有很多人也搞这玩意儿赚钱,于是秋凉刚刚一到,他就把冷饮机卖了!第二年,北戴河的海滩上一下子涌现出几百台冷饮机,相互压价展开大战,做冷饮生意的人最多只赚回一点劳务费。

后来,李晓华又找到一个机会,抢在别人前面买了一台组装的录像机和大屏幕的投影机,做起了放录像的生意。因为当时这东西很稀罕,很多人还没看到过,一块钱一张的门票,竟被炒到10元……李晓华先卖冷饮,后放录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全凭动作比别人“快半步”,抓住了先机,李晓华很快跨入了百万富翁的行列。

职场中总是有好多的机会到来,但总是稍纵即逝。我们当时不把它抓住,以后就永远失掉了。在现代社会里,行动慢,等于没有行动。你只有快速行动,立刻去做,比你的竞争对手更早一步知道、做到,你才有成功的机会。成功人生就是持续不断地向自己发出闪电般的挑战,恒久追寻生命最为壮丽的美好未来。

在某一领域的“领袖”,几乎都是起步比较早的人,他们不一定比别人做得好,但是,因为起步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改正错误。市场竞争如同弈棋,一招失先,则步步落后。那时,需要花费很大努力才能扭转被动局面。一招占先,则步步主动,利于掌握全局。

“买土豆”的最佳完成期是今天

在不少单位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明明今天能解决的问题,偏偏要拖到明天;明明本星期可以解决的问题,偏偏要拖到下星期;明明是本月可以解决的问题,偏偏要拖到下个月。这样造成的恶果,不仅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会造成重要机会的丢失,或者让小问题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