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1208200000110

第110章 火类(十六)

或以脏腑不分六气,而为假令之湿[湿:作“湿”于义难通,疑为“法”字之误。],一概言阳气甚而热为实,阳气衰而寒为虚者,乃寒热阴阳之虚实,而非五行兴衰剋伐之道也。然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本气兴衰:指脏腑经络本身之气的旺衰。],六气互幹而病也。假令胃寒为虚冷者,是胃中阴水实而阳火虚也,当以溫补胃中阳火之虚,而退其阴水之实,非由胃土本虚而补其湿也。夫补泻脾胃之本者,燥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今夫土本湿也,若阳实阴虚,风热胜其水湿而成燥者,则为水湿衰也,可以退风散热,养液润燥,而救其已衰之阴湿。若反以溫补,欲令脏腑而无壅塞,不亦妄谬之甚邪!

也有一种假设说法,把脏腑不分为六气,只笼统说,阳气盛则热,为实证;阳气衰则寒,为虚证,这是寒热阴阳变化所形成的虚实,而不是五行盛衰克伐的规律。然而脏腑经络并非要本身的盛、衰才能形成疾病,六气的相互干扰就可以致病。假若胃寒形成虚寒证的,是由于胃中阴水盛而阳火虚的缘故。治当温补胃中阳火之虚,从而驱逐过盛的阴水。而并不是胃土本身虚而补脾胃湿土。补泻脾胃的基本原则是,燥化除过多的湿就是泻,滋润其过盛的燥就是补。土的本气为湿,如果阳实阴虚,风热伤湿而成为燥的,便形成水湿不足,治当祛风散热,养阴润燥,从而挽救已经衰弱的阴湿。假若反而采用温补方法,希望使脏腑不发生壅滞,不也是荒谬之极吗!

或言中风由肾水虚冷者,误也。盖阴水既衰,则阳火自甚而热,岂能反为寒者耶!以证验之,则为热明矣。或云中风既为热甚,治法或用鸟附之类热药何也[鸟附:鸟,鸟头;附,附子;鸟头、附子均为大辛、大热、有毒的药物,其辛味能行、能散,可用于治疗气血阻滞等病证]。答曰:欲令药气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也。然亦以消风热开结滞之类寒药佐之,可以制其药之热也。若服峻热药而热证转加者,不可服也.郁结不通,而强以攻之,则阴气暴绝而死矣[阴气暴绝:辛热之味用之太过,损伤阴液,致使阴气突然衰竭]。

也有人说中风是由于肾气虚冷所造成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阴水既然衰弱,阳火自然亢盛而产生热,怎么能反而成为寒呢!验之临床,属于热是很明确的。也有人问,中风病既然是热盛,为什么又用乌头、附子之类的热药治疗呢?回答说,希望让药的气味开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而不会产生壅滞。然而也应当佐一些祛风除热、开结行滞一类的寒药,以制约热药的热性。如服峻猛的热药使热证加重,就不能再继续服用。服热药不能使郁结畅通而强行攻伐,便会使阴气突然衰竭而死亡。

故诸方之中,至宝、灵宝丹最为妙药[灵宝丹:方剂名,出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今详“本草”言[本草:指古代药物学书籍。],至宝丹之药味合而为一,乃寒药尔。灵宝丹虽用溫热之味,而复用寒物制之,参而为一[参:cān,音“餐”,配合。],亦平药也。况皆能散风壅,开结滞,而使气血宣通,怫热除而癒矣。世方虽有治风之热药,当临时消息,适其所宜,扶其不足,损其有餘,慎不可但以峻热攻痹[痹:郁闷,闭塞不通],而反绝其已衰之阴气也。

治疗中风的方剂中,至宝丹、灵宝丹两方的组方最好。依照本草书详细考察,组成至宝丹的药味合在一起,实为寒性方剂。灵宝丹中虽有一些温热性质的药物,但又用了一些寒性的药加以制约,配合在起,属平性方剂。况且这两首方剂都能疏风散壅,开结通滞,使气血畅通,郁热消除而病愈。社会上虽然也流传着一些治中风的热性药方,临证应当根据病情,灵活加减运用,扶助其不足,耗损其有余,注意不要用峻猛的热药攻治郁闭,反而更加伤害已经衰弱的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