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1208200000111

第111章 燥类

诸涩枯涸[涩枯涸:涩,涩滞不畅;枯,乾枯,枯萎;涸,水液枯竭。],乾劲皴揭[乾劲皴揭:乾,水液乾枯;劲,僵硬而不柔和;皴,cūn,音“村”,皮肤粗糙开裂;揭,皮肤裂纹深而露出裏肉],皆属于燥。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大凡身体内外出现涩滞、枯萎、干涸,肢体僵硬劲急,皮肤肌肉皴裂,甚至露出里面红肉等病证,大多属于燥邪为患。阳明燥金与肺、大肠之气相应。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原缺属燥的病机,此乃刘完素所补。

涩,物湿则滑泽,乾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涩滞[中外:此指身体内外。],皆属燥金之化[燥金之化:燥金属肺,应于秋,此指人体内外出现如同秋季燥金一样的气化。],故秋脈濇[脈涩:即涩脈,脈细小而短,往来迟滞,如轻刀刮竹],濇,涩也。或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气强攻衝而为麻也。如平人抑其手足[抑:压抑],则其气顿行之甚[顿行:顿,屯驻,停顿,顿行,停止运行],而涩滞壅碍,不得通利而麻,亦犹鼓物之象也。其不欲动者,动则为阳,使气行之转甚,故转麻也。

涩,物体湿润时,润泽滑利,干燥时,涩滞不畅,燥湿性质相反。如果周身内外均表现为涩滞不畅,这属于秋季阳明燥金的气化,所以秋季的脉象多濇,濇,就是“涩”。麻这种病证,也是由于涩滞造成的,是因为津液不足而出现的干燥涩滞。气血运行壅滞而不润泽滑利通畅,阳气强烈冲击壅滞而形成麻的病证。好像正常人手脚被压,气血突然运行不畅而涩滞障碍,由于气血不通从而产生麻,肢体如同敲击物体一样而无感觉。这时肢体不愿意动的原因,动属阳,活动使阳气运行加快而突然地冲击,所以麻木转重。

俗方治麻病,多用乌附者,令气行之暴甚,以故转麻,因之衝开道路,以得通利,药气尽则平,气行通而麻癒也。然六气不必一气独为病,气有相兼[气有相兼:此“气”当理解为“淫气”。六淫单独为病者少,往往相兼为病],若亡液为燥,或麻无热证,即当此法。或风热胜湿为燥,因而病麻,则宜以退风散热,活血养液,润燥通气之涼药调之,则麻自癒也。治诸燥涩,悉如此法。

一般治麻病,多数用乌头、附子等药,使阳气突然运行加快,因而反觉麻木。阳气冲开壅阻,气血得以通利,药性消失,阳气平调,气血运行通畅,麻病也就痊愈了。然而,六气并不一定是单独为病,多数是相兼为病。如果津液耗伤形成燥证,或者麻不兼有热证,就应当用这种方法治疗。或者风热太过伤湿为燥,从而形成麻病。治当用疏风散热,活血滋液,润燥通气的凉药调理,麻证自然痊愈了。治疗所有干燥涩滞的病,都用这样的方法。

枯,不荣王也[王:通“旺”。],涸,无水液也;乾,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春秋相反,燥湿不同故也。大法身表热,为热在表;渴饮水,为热在裏;身热饮水,表裏俱有热;身涼不渴,表裏俱无热。经所不取火化渴者,谓渴非特为热。如病寒吐利,亡液过极[亡:失去,此有“损失”意思],则亦燥而渴也。虽病风热而液尚未衰,则亦不渴,岂可止言渴为热,而否为寒也!夫燥渴之为病也,多兼于热。故《易》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今言渴为燥,则亦备矣。如大法身涼不渴,为表裏俱无热,故不言为寒也。谓表裏微热,则亦有身不热而不渴者,不亦宜乎!

枯,是枯萎不旺盛;涸,干涸无水分;干,不润泽;劲,强硬而不柔和。春秋气候相反,燥湿各不同性。一般而言,体表发热为热在表;渴欲饮水,为热在里;身体发热又渴欲饮水,为表里都有热;身体凉,口不渴,为表里均无热。医经上之所以不直接讲火化可以致渴,是因为并不是只有热才能引起口渴。比如寒证上吐下利,过度地损伤津液,也可以引起干燥口渴。虽然患风热病,但津液还未受伤,口也不渴。怎么能只说渴为热,不渴为寒呢!干燥口渴的病证,多数兼有热。所以《易经》说,能使万物干燥的,莫过于火的熏烤。现在说渴属燥也就包括火了。一般说身凉口不渴,为表里都无热,所以不说这是属寒。有时表里只有微热,也不表现出发热口渴,这说法不也符合情理吗!

皴揭,皮肤启裂也[皮肤启裂:启,开也;皮肤启裂,即皮肤因乾燥而出现裂口。]。乾为天,而为燥金;坤为地,而为湿土,天地相反,燥湿異用,故燥金主于紧敛[紧敛:紧缩收敛。],所以秋脈紧细而微。湿土主于纵缓[纵缓:弛纵松缓。],所以六月其脈缓大而长也。如地湿则纵缓滑泽,乾则紧敛燥涩,皴揭之理明可见焉。俗云皴揭为风者,由风能胜湿而为燥也。《经》言[《经》:此指《素问》。],厥阴所至为风府[风府:指风所汇聚之处],为璺启[璺启:璺,wèn,音“问”,微裂也;璺启,本为种子萌芽破甲而出,此指皮肤开裂],由风胜湿而为燥也。所谓寒月甚而暑月衰者,由寒能收敛,腠理闭密,无汗而燥,故病甚也。热则皮肤纵缓,腠理疏通而汗润,故病衰也。或以水湿皮肤,而反喜皴揭者,水湿自招风寒故也。

皴揭,为皮肤裂口。乾卦代表天,性属燥金;坤卦代表地,性属湿土。天地性质相反,燥湿作用各异。所以燥金主紧缩收敛,因而秋季的脉象紧细微弱。湿土主弛纵松缓,所以六月的脉象缓大而长。就像地湿时就弛纵、松缓、滑利、润泽,地干就紧缩、收敛、燥涩。由此皮肤开裂的机理就很明白了。有人说皮肤裂口属于风,是因为风能胜湿而致燥的缘故。《内经》说:厥阴风木主令,则风气大盛,皮肤出现开裂。是因为风胜湿而成为燥。一般所说皮肤裂口冬天严重,而夏天轻微,因为寒性收敛,肌肤腠理致密,无汗而皮肤干燥,所以病情加重。天热皮肤弛纵松缓,肌肤腠理疏松,汗出而皮肤湿润,所以病情减轻。也有用水湿浸渍皮肤反而出现裂口的,这是水湿招致风寒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