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1208200000114

第114章 寒类(三)

坚痞腹满急痛,寒主拘缩,故急痛也。寒极则血脈凝沍[沍:hù,音“互”,凝聚的意思],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坚痞而腹满也。或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不可言为寒也。

腹中坚硬痞塞胀满,拘急疼痛。寒性收缩拘急,所以出现拘急疼痛。寒至极点则血脉凝聚,反而出现土的气化来制约他,因而腹部坚硬痞塞胀满。也有热郁于内,而致腹部坚硬痞塞胀满疼痛的。所以像这样的病证,不可一概认为是寒。

下利清白,水寒则清淨明白也。

下利清冷色白属寒证,因为寒冷时水就清澈透明。

食已不饥,胃热则消穀善饥[消穀善饥:消穀,消化食物;善饥,易于饥饿。消穀善饥,指吃的多,消化快,易于饥饿。],故病寒则食虽已而不饥也。胃膈润泽[胃膈:泛指胃脘部],而无燥热故也。或邪热不杀穀[杀榖:此指脾胃阳气对水穀的腐熟、消磨作用。],而腹热胀满,虽数日不食而不饥者,不可言为寒也。由阳热太甚,而郁结传化失常,故虽不食,而亦不饥。亦犹病热虽甚,而无困倦,病癒而始困无力,由实热之气去也。

食后在较长时间内不感觉饥饿。胃热多表现为吃得多,消化快,易饥饿。所以胃寒时,食后在较长时间内不知饥饿。是由于胃中寒湿过盛,而无燥热的缘故。也有因邪热不能消磨水谷的,因而也表现为腹热胀满,虽然数日不食也不知饥饿,像这样的就不可认为是寒。阳热郁结过甚而使肠胃传化失常,所以虽然不吃,也不知饥饿。也像热病虽重,但不知困倦,热病愈后才开始感觉疲倦无力,是由于实热邪气退了的缘故。

吐利腥秽,肠胃寒而传化失常,我子能制鬼贼,则己当自实。故寒胜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秽也,腥者,金之臭也[臭:即气味。]。由是热则吐利酸臭,寒则吐利腥秽也。亦犹饭浆,热则易酸,寒则水腥也。

上吐下利之物气味腥秽,是因为肠胃有寒而使传化功能失常,我所生的子,能制约克我者,于是我自己就旺盛。所以寒水过盛,就制约了火,火不能平金,因而金气旺盛,于是上吐下利之物味腥。腥属金的气味。由此可知,因热则吐利之物味酸,因寒则吐利之物腥秽。就像饭和米汤一样,因热容易变酸,因寒则水易变腥。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厥逆:此指手足逆冷的病证]。阴水主於清淨[淨:通“靜”],故病寒则四肢逆冷,而禁止坚固,舒卷不便利也[舒卷:舒,舒展;卷,卷缩;舒卷,此有屈伸意。],故冬脈沉短以敦[敦:dūn,音“吨”,厚的意思,在此可作“实”解],病之象也。

四肢屈伸不利、逆冷、僵硬而不能随意活动。寒水属阴,性质清冷而安静,所以患寒病时则四肢逆冷、僵硬而不能活动,屈伸不利。因而冬天脉象沉而短小以实,这是寒病的象征。

或病寒尚微,而未至于厥逆者,不可反以为热。或热甚而成阳厥者[阳厥:古病证名,因阳热过盛,郁滞于内,不能外达,而致四肢逆冷的病证。],不可反以为病寒也。然阴厥者[阴厥:古病证名,因阴寒过盛,阳气被阻,而致四肢逆冷的病证。],元病脈候皆为阴证[元:通“原”。下“元”字同。],身涼不渴,脈迟细而微,未尝见於阳证也。其阳厥者,元病脈证皆为阳证。热极而反厥,时复反溫,虽厥而亦烦渴谵妄[谵妄:由里热过盛而致的神志模糊,胡言乱语的病证。],身热而脈数也。

也有患轻微寒证的,但还未达到四肢逆冷,就不能认为是热证。也有热邪过甚,郁滞于内,而形成的阳厥证,不因为四肢逆冷而认为是寒证。然而阴厥证,原病脉象,证候均表现为阴证,如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弱,从来未表现出阳热证候。阳厥证,原病脉象证候均表现为阳证,因为热到极点反而出现四肢逆冷,有时手足转温。虽然厥逆,也还是有心烦,口渴,神昏,胡言乱语,以及身热脉数等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