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1208200000115

第115章 寒类(四)

若阳厥极深,而至於身冷,反见阴脈微欲绝者,止为热极而欲死也。俗皆妄谓变成阴病,且曰阴阳寒热反变[阴阳寒热反变:阴阳寒热相反变化],而不可测也,仍取阳主於生[取:拿,凭借],阴主於死之说,急以火艾热药溫其表裏,助其阳气,十无一生。俗因之,以为必死之证,致使举世大懼阴证,而疑似阴者,急以溫之、唯恐救之不及,而反招暴祸,岂知热病之将死者,鲜有逃于此证也。

如果阳厥证极其深重,以至全身冰冷,反而出现阴脉微弱欲绝,这只是阳热过甚将死之象。而一般医生随便说已变成阴证,并且说阴阳寒热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仍然执阳主生,阴主死的理论,于是急忙用艾灸及热药温通表里,以滋助其阳气,这样十个没有一个生还的。一般都顺从这种说法,认为是死证,以至全社会都十分害怕阴证,临证遇到似是而非的阴证,也急忙用热药温通,唯恐抢救不及时,却反而招致突然祸殃。他们哪里知道,热病将死之时,很少有逃脱这种貌似阴证的。

殊不知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语出《易经·係辞上传》。义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自身,以及相关联的事物、现象的阴阳双方,必须经常保持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才能维持相对平衡,从而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偏阴偏阳之谓疾[偏阴偏阳之谓疾:疾,祸害。阴阳的偏盛偏衰,就形成祸害。],阴阳以平为和,而偏为疾。万物皆以负阴抱阳而生[万物皆以负阴抱阳而生:义出《老子》,万物均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其阴阳相互作用,才能促成世界万物的生成。],故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阳气极甚而阴气极衰,则阳气怫郁,阴阳偏倾而不能宣行,则阳气畜聚於内[畜:通蓄],而不能营运于四肢,则手足厥冷,谓之阳厥。故仲景曰[仲景曰:指张仲景《伤寒论》说,引文见本书,文字略有出入]:热深则厥亦深,热微则厥亦微。又曰:厥当下之,下後厥癒,为以除其裏之热也。故病热甚则厥,又以失下则热甚而反为阴证,非反变为寒病尔。

他们仍然不知道,阴阳的相互滋生和制约,是自然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的偏盛偏衰就形成祸害,阴阳平衡协调为和平,而偏颇为害。自然万物均包含阴阳两方,其相互作用促成事物的生成,所以孤阴不能成长,独阳不能生成。阳气极盛,阴气就极衰,阳气郁结,于是形成阴阳偏倾。而阳气失于宣通运行,因而阳气蓄聚内,不能外达于四肢,而手足逆冷,这样的病变称之为阳厥证。张仲景说,热郁深重,四肢逆冷也重;热郁轻微,四肢逆冷也轻微。又说,厥证治当用下法,下后厥证便愈,因为通下清除了里热。所以严重的热证就出现厥逆,又失于用下法,则热更重,反而出现寒象,并不是病变的性质转成了寒证。

夫病之传变者,谓中外上下,经络脏腑部分,而传受为病之邪气也,非寒热阴阳之反变也。法曰:阴阳平则和,偏则病。假令阳实阴虚,为病热也,若果变而为寒,则比之热气退去,寒欲生时,阴阳平而当癒也,岂能反变之为寒病欤!然虽《疟论》言[《疟论》:指《素问·疟论》,下述引文出于此篇]:阴胜则寒,阳胜则热者,谓裏气与邪热並之於表,则为阳胜而发热也。表气与邪热並之於裏,则为阴胜而寒慄也,由表气虚而裏气热,亢则害,水乃制,故反战慄也。大抵本热,非病寒也。

疾病的传变,是内外、上下、经络、脏腑等部传受致病邪气,并不是疾病的寒热阴阳性质出现相反的变化。一般原则是阴阳平衡协调就和顺无病,阴阳偏胜偏衰则病。假使阳气实阴气虚,便患热病,如果变为寒证,待阳热渐退,阴寒渐生的过程中,阴阳趋向平衡时,疾病当愈,怎能反而会变成寒证呢!虽然《疟论》中提到:“阴胜则寒,阳胜则热”,是说在里的阳气与热邪合并于体表,于是阳胜发热。在表的阳气与邪热合并于里,于是表现为阴胜,而出现恶寒、战慄,这是由于表阳虚而里气热,热甚为寒者,是承继的寒水来制约,因而出现恶寒、战慄。大概病的本质为热证而并非寒证。

或伤寒病[伤寒病:感受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寒热往来者[寒热往来: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由邪热在表而浅,邪恶其正,故恶寒也。邪热在裏而深,邪甚无畏物。恶其极,故不恶寒而反恶热也。表裏进退不已,故为寒热往来也。此气不並於表裏,故異於疟,而寒热微也。皆热传於表裏之阴阳,而非病气寒热之阴阳反变也。或病热而寒攻过极,阳气损虚,阴气暴甚而反为寒者,虽亦有之,因药过度而致之,非自然寒热之反变也。

也有患伤寒病,表现为寒热往来的。邪热在表而浅时,邪不胜正,因而恶寒。当邪入里而深时,邪气过盛而无所畏惧。事物最怕达到极点,邪热入里过盛,所以不恶寒反而恶热。如果邪气不停的表里出入,所以出现寒热往来。伤寒邪气不是与正气表里相并,所以恶寒发热轻微,不像疟疾那样重。但都是热邪表里阴阳部位相传,而不是邪气本质的寒热阴阳变化。也有因热病用寒药攻伐太过,阳气损伤,以致阴气突然过胜而变寒证的,虽然有这种变化,却是因为用药过度造成的,并不是寒热阴阳的自然转变。

夫六气变乱而为病者,乃相兼而同为病。风热燥同[风热燥:均为性质属阳的邪气。],多兼化也。寒湿性同[寒湿性同:均为性质属阴的邪气。],多兼化也。性異而兼化者有之,亦已鲜矣。或制甚而兼化者[制甚:此指五行相剋],乃虚象也。如火热甚而水化制之,反为战慄者,大抵热甚,而非有寒气之类也。故渴为热在里,而寒战反渴引饮也。又如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虽化为水,止为热极而为金汁,实非寒丹也。

六气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常常是数种邪气相兼而使人发病。风、热、燥三邪性质相同,多相兼为病;寒与湿性质相同,多相兼为病。性质不同的邪气相兼为病的情况也有,但很少。也有五行相克而兼化的,不过所出现的证状有一些是假象。如火热过甚,水的气化加以克制,反而表现战栗假象,大凡仍然属热甚,而并非有寒邪。所以口渴为邪热在里,虽然寒战但口渴欲饮。又如用火来炼金,火热甚使金化为水,虽然化为水,只是由于火热过甚而化成了金汁,实际上并不是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