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1209600000068

第68章 包拯决狱

(元)脱脱 等

【导读】本文选自《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

包拯是北宋仁宗朝的大臣,考中进士后长期担任知县、知州、知府等地方官职,被视为公正无私的官员。他刚正不阿的事迹,在稍后的司马光的笔记中留下了记录。包拯去世后不久,市集里的说书艺人就开始借包拯的名义附会、说唱。这一时期说书艺人依据的话本未曾经过文人的润饰,因而不免显得粗陋无文。

元朝统一中国后,摧毁了中国原先的帝国政治和文官秩序。蒙古人的政治、社会组织又不足以有效地治理人口众多的中原社会,故而元代吏治一直十分败坏。汉人和南人被定为次等臣民,受到蒙古贵族、汉族豪强、地方官吏、兵丁、差役多重的压榨,处境极为痛苦。在这种背景下,民众的抗议情绪以怀念前朝良吏的形式宣泄出来。在元朝中未能找到一席之地的士人,同样分享了这种痛苦。民众的抗议情绪、士人的苦痛汇集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杂剧。元杂剧中有关包拯的剧目有十一种之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陈州粜米》、《蝴蝶梦》、《鲁斋郎》,剧情多与元朝的社会背景相契合。

元杂剧的繁盛过后,包拯的故事、传说渐渐转入明清的公案小说。时人将许多不相干的故事汇集于包拯的名下,使其成为中国古代传说中最著名的司法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 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第归,杀而鬻之:意谓暂且回去,把牛杀了卖肉吧]。”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缘贡:借着进贡的名义。],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事情缘于张尧佐是仁宗张贵妃的伯父,以外戚的身份得到提升,故遭到反对]。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门下封驳之制:旧制,诏令如有不妥,门下省有权予以退回, 谓之封驳。],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补荫:官宦子弟直接做官]。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 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待制:官名。唐时,五品以上官员轮值中书,门下两省,以备咨询。宋时,各殿都设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魏郑公:即魏徵],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不报:没有答复]。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 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报。徙知瀛州,诸州以公钱贸易,积岁所负十余万,悉奏除之。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 “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 “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

张方平为三司使[三司使:官名],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所谓”至此:意谓包拯这样做,就像有人牵牛踩坏了别人的庄稼,夺其牛已经属处罚过重,又贪占其财,不也太过分了吗? ]!”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科率外郡:向地方郡县征调],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吏负钱帛多缧系:官吏完不成定额拖欠的,被抓起来。缧系, 捆绑。],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延伸阅读】

题郡斋壁

(北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