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1209600000070

第70章 王安石变法

(元)脱脱 等

【导读】本文选自《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北宋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保证了朝廷权威,却导致禁军战力下降和边境防务空虚。为弥补这一欠缺,北宋朝廷不断扩大禁军规模;在外郡发生灾荒或骚乱时,北宋朝廷也将在当地招募士兵当作赈灾、救济和消弭反叛危险的策略。此外,北宋的官僚机构远比前代复杂,大批科举选中的士人和以恩荫入仕的官员,组成了庞大的政府。自仁宗时期开始,北宋在对西夏的战争中负多胜少,军费剧增,朝廷日渐陷入国用不足的窘境。“庆历新政”试图以改良官僚机构、收缩开支的方式革新弊政。然而新政未能得到士大夫的一致支持,不久之后无果而终。“庆历新政”约二十年后,继位的神宗决意革新。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主持变法,应付财政危机。

王安石放弃了改良政治的努力,转向整理财政,试图以增加国库收入的方式克服危机。王安石的财政整理计划包括均输、青苗、免役等新法。其中以青苗法最受重视,也最受时人非议。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初衷在于以朝廷储备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本、抑制兼并,同时借此增加国库收入。然而在官府的独断权威下,原本用以“惠民”的青苗法迅速蜕变为官府聚敛财富的工具。王安石其他的财政整理计划,大多未能摆脱类似的流弊。新法实际意味着以变相增加赋税的形式,缓解了财政危机。

新法自始至终遭受非议不断,其中朝野士人的攻击最为激烈。王安石试图重新解释儒家传统,为新法提供有力的政治支持。在皇帝的支持下,王安石的新学说声名鹊起,成为官定的儒家正统学说。新学说的独断地位引来了士人的非议和愤怒,激起了朝野的抗议。学术争议与政治分歧合流后,北宋朝廷分裂为互不相容的党派。终北宋之世,新党与旧党从未和解。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秩满:任职期满],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新陈相易:指粮库里的粮食新旧更替],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恬退:恬静谦退。乞不次进用:请求破格提拔4],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以辨博济其说:靠广征博引及论辩支持自己的观点。],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 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 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起居注:关于皇帝饮食起居言行的记录],辞之累日。阁门吏赍敕就付之, 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诰[知制诰:官名。负责起草诏书、敕书一类],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

…………

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曰:“有欲与卿从容论议者。”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 则必有皋、夔、稷、禼;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皋、夔、稷、禼:传说中的贤臣。高宗:指商王武丁。傅说: 武丁时期的贤相。]。彼二子皆有道者所羞,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人民之众,百年承平,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禼、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禼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原为副丞相,宋时地位上升,与丞相同议政事,地位平等。]。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令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

帝用韩维为中丞,安石憾曩言[憾曩言:记恨他以前说过的话。韩维曾指出新法的不足之处。],指为善附流俗以非上所建立,因维辞而止。欧阳修乞致仕[致仕:退休],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 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 安石谓不足以阻奸,至比之共、鲧[“富弼以格”至此:意谓富弼因阻挠青苗法被免去使相,王安石认为还不解恨,甚至将其比作共、鲧]。灵台郎尤瑛言天久阴, 星失度,宜退安石,即黥隶英州[黥隶:脸上刻字罚作苦役]。唐坰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请对极论其罪,谪死。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致华岳山崩。安石曰:“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阏其奏[阏:阻止,阻拦],出彦博守魏。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

安石性强忮[强忮:强硬,自负],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儇慧:轻佻,机灵]。久之,以旱引去[以旱引去:变法期间,久旱不雨,守旧派纷纷攻击是王安石变法惹怒上天,王最终去职。],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延伸阅读】

王安石新学

欧阳修致力于儒家学派的复兴,亲撰《新唐书》、《新五代史》针砭世风,激励人心。但是欧阳修本人依然不脱魏晋隋唐放脱的遗风,他的处事、行文同样如此。故而儒家学派的勃兴还有赖于性格倔强而又雄心勃勃的王安石。欧阳修曾经奖掖早年的王安石,赠之以诗,期之以李白、杜甫。但是王安石颇不满,他应答欧阳修时以孟子自励,从此也可见欧阳修与王安石旨趣的分野。

王安石中进士后,仕官于外州。这一期间,他先后撰写了《淮南杂说》、《洪范传》、《易解》等著作,渐渐获得北宋经学学者的褒扬。后来王安石在江宁讲学,从者日众,他的新学从此渐成气候。熙丰变法时期的新党,大多来自这一时期的从学者。变法期间,朝野上下对新法褒贬不一。王安石遂主持修订经义,为变法提供学理依据和舆论气候。王安石新党编撰的《三经新义》(《周礼义》、《尚书义》、《诗经义》合称《三经新义》)颁行后,士人原先对汉代注疏的尊崇大见衰退,而新学日渐风行。除《三经新义》之外,新学的著作还有《论语解》、《孟子解》、《字说》等。其中《字说》是阐释经义的文字学著作,对当时的学者影响至深。新学体系的恢宏,自此也可见一斑。

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三经新义》、《字说》等新学著作相继被颁定为官定教科书,立于官学,为科举取士的评判标准。新党失势以后, 新学的官学地位尽管偶有反复,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随着新学流传,不论其支持者或反对者,都颇受新学氛围的熏陶。熙丰以后, 宋学诸流派治学,多不脱新学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