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延昌时,凡郡州佛寺一万三千余所,僧至二百万”《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第49册,第795页上。计算,每寺平均住僧尼约20人。按正光之后,北魏约有“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第2026页。计算,每寺平均70人。按兴和二年(540)“总计天下僧尼,大数二百万矣,寺三万有余”《历代三宝记》,《大正藏》第49册,第46页上。计算,每寺平均70人。按陈大建九年,有“僧二百万余人,建寺院四万余所”《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第49册,第805页下。计算,每寺平均50人。按南陈为隋所灭时,有“寺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国家新寺一十七所,百官造者六十八所,廓内大寺三百所,僧尼三万二千人”同上,第808页中。计算,每寺平均约20人。至隋文帝时规定寺院“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隋文帝立舍利塔诏》,《广弘明集》卷十六,《大正藏》第52册,第213页中。从上文所录寺院规模看,大寺可容纳僧尼上千人,小寺约20人,寺院平均50-70人。
萧梁时期建康的佛寺,按郭祖琛所言“五百余所”应较为确切,至多不超过《舆地图云》所录“七百余寺”。按600所计算,3∶7的比例时,尼寺180所,僧寺420所;5∶5的比例时,尼寺300所,僧寺300所。如按每寺平均50人计算,建康尼寺180所容纳9000人,300所容纳15000人。此与郭祖琛言“僧尼十余万”相去甚远,考虑到僧尼游学因素,笔者推测,萧梁尼寺平均人数或超过100人。
从极端方面考虑,如郭祖琛所言“僧尼十余万”属实,那么,以当时建康总人数约为一百万《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二“梁纪十八·武帝太清三年”条胡三省引《金陵记》称:“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户,西至石头城,东至倪塘,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为基数,僧尼所占人口比例为10%。也就是说,9个人供养一个僧人。再考虑到数量庞大的居士群体,萧梁佛教发展的确盛极一时。
§§§第二节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统计
比丘尼年代分类标准与《比丘尼传》同。
1.《比丘尼传》收录
(1)简静寺智通
案《法华传记》:“尼智通少出家,住京师简静寺,信道不笃,元嘉九年,师死罢道,嫁为魏郡梁犀甫妾。生男六七岁,家甚贫穷,无以为衣。”[唐]僧详述《法华传记》第九卷,《大正藏》第51册,第92页中。《释门自镜录》:“尼智通少出家,住京师简静寺,信道不笃,元嘉九年,师死罢道,嫁为魏郡梁犀甫妾生男。”[唐]怀信述《释门自镜录》,《大正藏》第51册,第804页下。综之,智通曾为建康简静寺尼。
(2)江陵三层寺尼惠(慧)绪
案《高僧传》:“释慧通,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谓僧归曰:‘我有姐,在江陵作尼,名惠(慧)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言必忽然不见。”《高僧传校注》,第393页。此尼为慧通之姐。
(3)法琼
案《广弘明集》:“宋初有法琼尼,南方人,不知因缘所出,辟谷食枣栗,不着绵帛,戒德甚尊严,禅定多所感通。会稽恭子张使君莅广州,便供养之。随使君还吴,又随出西。自克亡日,舍命后勿关殓,但以乞乌鸟至破冈,如期而终。使君依旨送林野间,停舟七日七夕,鸟兽不敢侵,乃收殡焉。亡祖亲使君之第四女也,就琼尼受戒,敕余记录之。”陈桢明年间(江总,字令公)庚寅年二月十二日作《游虎丘山精舍》,《广弘明集》卷三十,《大正藏》第52册,第357页中。此录与《比丘尼传·南安寺慧琼》之事近似,笔者认为是同一比丘尼,“法琼”与“慧琼”的差别为转写之误。
(4)江陵某尼
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宋元嘉中,“江陵枝江张僧定妹,幼而奉法,志欲出家,常供养小形金像,以为前路之资也。而父母逼嫁,誓志不行而密许邴氏,女初不知也,及羔雁既至,女悲呼不就,烧香伏地取死。此像遂放金光,弥竟一村,父兄惊其通感,止不嫁之。张邴二门因大敬信,僧定为之出家”《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二,《大正藏》第52册,第418页下。
(5)昙辉
案《法苑珠林》:“宋尼释昙辉,蜀郡成都人也,本姓青阳,名曰玉。年七岁便乐坐禅,每坐辄得境界意未自了,亦谓是梦耳。曾与姊共寝,夜中入定,姊于屏风角得之,身如木石亦无气息,姊大惊怪唤告家人,互共抱扶,至晓不觉。奔问巫觋,皆言鬼神所凭。至年十一,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者,来入蜀,辉请谘所见。耶舍以辉禅既有分,欲劝化令出家。时辉将嫁已有定日,法育未展闻说其家,潜迎还寺,家既知将逼嫁之,辉遂不肯行,深立言誓。若我道心不果遂被限逼者,便当投火饲虎弃除秽形,愿十方诸佛证见至心。刺史甄法崇信尚正法,闻辉志业迎与相见,并召纲佐及有怀沙门互加难问,辉敷演无屈,坐者叹之。崇乃许离夫家听其入道。”《法苑珠林》卷二十二,《大正藏》第53册,第453页上-中。此录与《比丘尼传·长乐寺昙晖尼》事迹同。
(6)东官二尼
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宋元嘉元年,东官仑二女,姊十岁,妹九岁,里越愚蒙,未知经法。忽其年二月八日,并失所在,三月而归,粗说见佛。至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还。作外国语诵经梵书,见西域僧,便相问解。明年正月十五日又失,田作人见从风上天,父母哀哭,求神鬼,经月乃返,剃头为尼,被服法衣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曰:汝宿缘为我弟子,手摩其头,头发便落。与其法名,大曰法缘,小曰法彩。遣还曰,可作精舍,当兴经法。既达家即除鬼座,立精舍。”《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三,《大正藏》第52册,第433页下。
案《法苑珠林》:“宋元嘉元年,东宫仑二女,姊十岁妹九岁,里越愚蒙,未知经法。忽其年二月八日,并失所在,三日而归,粗说见佛。至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还作外国语,诵经梵书,见西域僧,便相开解。明年正月十五日又失,在田作人见从风上天,父母哀哭求神鬼,经月乃返。剃头为尼,被服法衣,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曰汝宿缘为我弟子,手摩头发便落,与其法名,大曰法缘,小曰法彩。遣还曰:‘可作精舍当与经法。’既达家即除鬼坐立精舍,旦夕礼诵,每现五色光流泛峯岭,自此容止音调诠正有法,上京风规不能过也。刺史韦朗孔默等,皆迎敬异云(右此三验出《冥祥记》)。”《法苑珠林》卷二十二,《大正藏》第53册,第453页中。
据以上两则事例,内容基本一致,《比丘尼传》并有记录。《法苑珠林》录其出自《冥祥记》,笔者认为,东官二尼的事迹,极可能选自《冥祥记》,释宝唱收入《比丘尼传》,释道世编入《法苑珠林》。
(7)影福寺、小建安寺、永安寺、瞿昙寺、王国寺尼
案《四分律行事抄批》:元嘉十一年,南林寺戒坛上,僧伽跋摩“与诸尼受戒。最初为影福寺尼慧果、净音、僧要、智果等二十三人受戒。次为小建安寺尼孔明及僧敬、法茂、法盛姉妹等受。次为瞿昙寺法明、法遵等受。次为永安寺普敬、普要等受。次为王国寺法静、智等姉妹受。总得十一日法事,相仍有三百余人”《四分律行事抄批》卷七,《续正藏》第42册,第798页中-799页上。
3.正史收录
(1)臧质蓄养诸尼
案《宋书》:臧质“纵欲已甚,姬妾百房,尼僧千计,败道伤俗,悖乱人神,民怨盈涂,国谤弥岁”《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三十四·臧质》,第1267页。依此文所录,史臣眼中,尼之身份与姬妾等同。
(2)宋南郡王刘义宣蓄养诸尼
案《南史》:“义宣至镇,勤自课厉,政事修理。白皙,美须眉,长七尺五寸,腰带十围。多畜嫔媵,后房千余,尼媪数百,男女三十人。崇饰绮丽,费用殷广。”《南史》卷十三《列传第三·南郡王刘义宣》,第245页。文中尼与媪、后房、嫔媵同等提及。
(3)张率父妓为尼
案《梁书》:天监四年(504),“(张率)父忧去职。其父侍妓数十人,善讴者有色貌,邑子仪曹郎顾玩之求娉焉,讴者不愿,遂出家为尼”《梁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七·张率》,第331页。
(4)何后寺尼智妃
案《南史》:“(蔡)兴宗纳何后寺尼智妃为妾,姿貌甚美。迎车已去,而师伯密遣人诱之,潜往载取,兴宗迎人不得。”《南史》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九·蔡兴宗》,第508页。《南朝佛寺志》:“有女尼居之戒行不严齐,蔡光(兴)宗尝纳寺尼智妃为妾也。”《南朝佛寺志》,《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二册,第46页。
(5)王国寺尼法静
案《南史》:文帝末年“有王国寺法静尼出入义康家内,皆感激旧恩,规相拯拔,并与熙先往来”;“熙先善疗病兼能诊脉,法静尼妹夫许耀领队在台,宿卫殿省,尝有疾,因法静尼就熙先乞疗得损,因成周旋。熙先以耀胆干,因告逆谋,耀许为内应。豫章胡藩子遵世与法静甚款,亦密相酬和。法静尼南上,熙先遣婢采藻随之,付以笺书,陈说图谶。法静还,义康饷熙先铜匕铜镊袍段棋奁等物。熙先虑事泄,酖采藻杀之”《南史》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三·范熙》,第565页。此则为尼参与政治事件,失败后连坐其寺的案例。三南齐比丘尼基本资料统计
1. 《比丘尼传》收录
笔者认为,文中所录“妙相”,指建康一所尼寺名,非比丘尼名。
(1)建康乐林寺比丘尼释宝愿
案《广弘明集》:齐永明四年(486),“第三皇孙所生陈夫人,含微宅理炳慧临空,结言宝住腾心净觉,敬因乐林寺主比丘尼释宝愿,造绣无量寿尊像一躯”《绣像题赞》,《广弘明集》卷十六,《大正藏》第52册,第212页中。
(2)建康青园寺比丘尼僧法
案《出三藏记集》:有经二十一种,五十三卷,系“齐末太学博士江泌处女尼子所出”,尼子“笃信正法少修梵行,父母欲嫁之,誓而弗许。后遂出家,名僧法,住青园寺。祐既收集正典,检括异闻,事接耳目,就求省视,其家秘隐,不以见示,唯得《妙音师子吼经》三卷,以备疑经之录。此尼以天监(四)年三月亡,有好事者,得其文疏前后所出定二十余卷,厥舅孙质以为真经,行疏劝化收合传写,既染毫牍必存于世”《出三藏记集》卷,《大正藏》第55册,第40页中。虽然僧祐对僧法出经的真实性存而不论,但这些经典流行于南齐萧梁时期是肯定的。
3. 正史收录
(1)崇圣寺尼慧首
案《南史》:刘肜齐建元年间被“削爵为羽林监,又坐与亡弟母杨别居,杨死不殡葬。崇圣寺尼慧首剃头为尼,以五百钱为买棺,以泥洹舆送葬,为有司奏,事寝不出”《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刘肜》,第280页。文中提到尼慧首出钱买棺安葬杨氏。
(2)南齐后宫姬人出家为尼
案《南史》所录齐武帝临终诏:“显阳殿玉象诸佛及供养,具如别牒,可尽心礼拜供养之。应有功德事,可专在中。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为精舍,并严断之。惟年六十,必有道心,听朝贤选序,已有别诏。”《南史》卷四《本纪第四·齐武帝》,第84页。由此诏观之,齐武帝死后,其部分后宫宫人出家为尼,未详寺名。
另案《南史》:“徐龙驹为后宫舍人,日夜在六宫房内。帝与文帝幸姬霍氏淫通,改姓徐氏,龙驹劝长留宫内,声云度霍氏为尼,以余人代之。皇后亦淫乱,斋阁通夜洞开,内外淆杂,无复分别。中书舍人綦母珍之、朱隆之,直阁将军曹道刚、周奉叔并为之羽翼。西昌侯(萧)鸾屡谏不纳。既而尼媪外入,颇传异语,乃疑鸾有异志。”《南史》卷四《本纪第四·齐郁林王》,第92页。南齐时期,前任皇帝崩后,其后宫有出家为尼的事例。
(3)荀伯玉姐出家为尼
案《南史》: “(荀)伯玉微时,有善相墓者谓其父曰:‘君墓当出暴贵者,但不得久耳,又出失行女子。’伯玉闻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顷之,伯玉姊当嫁,明日应行,今夕逃随人去,家寻求不能得,后遂出家为尼。”《南史》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七·荀伯玉》,第779页。可见出家为尼也是女性避世难的一种方式。
(4)齐湘东王萧子建母谢氏出家为尼
案《南史》:“湘东王子建,字云立,武帝第二十一子也。母谢无宠,武帝度为尼。明帝即位,使还母子建。”《南史》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四·湘东王子建》,第744页。此则说明南齐时期,后宫嫔妃出家为尼现象时有发生。四萧梁比丘尼基本资料统计
1.《比丘尼传》收录
(1)道迹
《法华经持验记》录:“梁吴兴尼道迹,号总持,得法于菩提达摩,遁居湖州弁岭峰。昼夜诵法华经,诵满万部,不出山者,凡二十年,后归寂,塔全身于结庐之所。”《法华持验记》,《续正藏》第78册,第69页下。
(2)法宣
案《法华持验记》:“梁剡川有尼法宣,初诵《法华经》,坐卧见帐盖覆上。父母令就齐明寺出家,是日帐盖即不见。自后博览经论,深探奥理,衡王元简为郡守,请为越城母师。”《法华持验记》,《续正藏》第78册,第69页下。此则与《比丘尼传》梁招明寺尼法宣事例基本一致。
(3)番禺毗耶离精舍比丘尼十余人
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齐建元中,番禺毗耶离精舍旧有扶南国石像,莫知其始,形甚异常,七八十人乃能胜致。此寺草茨遇火延及,屋在下风烟焰已接,尼众十余相顾无计。”《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二,《大正藏》第52册,第418页下-419上。据此,毗耶离精舍为尼寺,规模约二十人。
3. 方志收录
案《荆州府志》:“(梁)宜都老尼太清间讲经于紫竹庵,监溪侧一日溪水暴涨,老尼大笑,掷蒲团于水中趺坐其上,诵《普门品》顺流由长阳江出大江而去,莫知所之,因名其溪曰师姑溪。”苏晋仁,萧子选辑《历代释道人物志》之《湖北通志》卷,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714页。此录释震华收入《续比丘尼传》。五南陈比丘尼基本资料统计
1. 佛教史料收录
案《释氏稽古略》:“陈帝造金铜像百万躯,修故寺三十二所,度僧尼七千人。”《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第49册,第802页下。 文中所录七千人应指新增僧尼,比丘尼与比丘数量比例不详。2. 正史收录
(1)王僧辩女出家为尼
案《南史》:“(王)僧辩败,(杜龛)乃据吴兴以拒之,频败陈文帝军。龛好饮酒,终日恒醉,勇而无略,部将杜泰私通于文帝,说龛降文帝,然之。其妻王氏(王僧辩女)曰:‘霸先仇隙如此,何可求和?’因出私财赏募,复大败文帝军。后杜泰降文帝,龛尚醉不觉,文帝遣人负出项王寺前斩之。王氏因截发出家,杜氏一门覆矣。”《南史》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四·杜龛》,第1042页。王氏出家为士族女性为比丘尼之例。
(2)张彪妻出家为尼
案《南史》:“昭达进军,迎彪妻便拜,称陈文帝教迎为家主。杨便改啼为笑,欣然意悦,请昭达殡彪丧。坟冢既毕,黄苍又俯伏冢间,号叫不肯离。杨还经彪宅,谓昭达曰:‘妇人本在容貌,辛苦日久,请暂过宅庄饰。’昭达许之。杨入屋,便以刀割发毁面,哀哭恸绝,誓不更行。陈文帝闻之,叹息不已,遂许为尼。”《南史》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四·张彪》,第1047页。因不愿再嫁,张彪妻出家为尼。
(3)宣明寺尼
案《南史》:“及魏克江陵,入长安,皓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陈武帝受禅,皓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南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四·孝义下》,第1234页。由此可知,此尼系大臣之母,因战乱而避入宣明寺为尼。
(4)南陈后主沈皇后为尼
案《南史》:陈后主沈皇后“及炀帝被杀,后自广陵过江,于毗陵天静寺为尼,名观音。贞观初卒”《南史》卷十二《列传第二·陈后主沈皇后》,第227页。以旧宅为寺,其妓悉令入道。5.案《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瑶光寺慈义尼有弟子一百人。七各时期比丘尼特点与南北差异
根据本节所录比丘尼信息统计总结如下:
1.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