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21600000106

第106章 “仁义”之议

故事原文

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①为羹,以木为胾②,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夫称上古之传颂,辩而不悫③,道先王仁义而不能正④国者,此亦可以戏而不可以为治也。夫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⑤也;不慕而治强者,秦⑥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⑦也。(《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涂:泥土。

②胾(zì字):切成大块的肉。

③悫(què雀)诚实,真实。

④正:匡正。

⑤三晋:指从原来晋国演变而成的三个国家:韩、赵、魏,所以称“三晋”。

⑥秦:诸侯国名。疆域包括今陕西省大部地区,甘肃省东南部以及山西、四川、河南等省部分地区。

⑦毕:完毕,结束。

故事大意

小孩们做过娃娃家玩,拿尘土当饭,拿泥巴当羹,拿木头代替大块的肉,吃得颇欢,但是到了晚上这些孩子们依然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去吃晚饭。那些尘土的饭、泥巴的羹作为游戏品是可以的,但作为吃的食品是不可以的。说说历史上的那些被传颂的事实吧,它们虽是动听的但不实在,先王所标榜的那些仁义东西却不能真正匡正国家,如同孩子们做游戏玩可以,真的吃不可以一样。那些讲仁义的国家在治国中却衰落了,如韩、赵、魏三个国家。不追求仁义的那些国家如秦国却富强起来了,虽然秦国至今还没有称帝,这是因为秦的治理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完全结束。

读后感

韩非子是儒大家荀子的弟子,按说应该信奉儒的学说,如“仁义”等。但韩非则不,却有自己的见解,提倡“法”。在本则故事中,韩非却说起儒学中最经典的东西关于“仁义”等的坏话来了。韩非把“仁义”比喻成孩子们供过娃娃家玩的尘土、泥巴那类东西,玩玩可以,治国不可。并以秦、三晋为例,说明其观点,说的乍听颇有道理。

其实,韩非的观点是片面的。“仁义”属道德范畴,“仁义”不见得如韩非所言是个玩具而已,没有丝毫的治国功能。儒学确实讲“仁义”,儒学宗师孔子在《论语》一书里,光讲“仁”这个词就讲了109次。其经典解释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有什么不好?人人都讲一分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什么不好?如此做了,人人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由己及人,天下就会太平。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用“爱人”的思想治国,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推而广之,团体与团体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必然大治,世界必然美好。举个例说,世界上最美好的治理境界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些目标的达到,难道不需要“仁义”等作教化而实现吗?

另外,把儒的“仁义”等思想,与小孩过娃娃家作类比,似乎也不甚确当,因为它们完全是不同的东西。

当然,人是感情动物,经济动物,难免被不良情感、不良经济等因素所左右,干了有悖“仁义”的事,这样光靠道德力量进行治理是不够的了,需要“法”来干预,韩非所讲的“法”的力量就这样地被凸显出来。

正确的应该是两手抓,既抓法律力量,也抓道德力量,即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共济地把国家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