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21600000129

第129章 子皋为狱吏

故事原文

孔子相卫①,弟子子皋为狱吏②,刖③人足,所刖者守门。人有恶④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⑤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⑥,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⑦,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⑧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⑨,公倾侧⑩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11)不悦,形(12)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13)臣而然也,去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外储说左下》)

注释

①孔子相卫: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宗师,儒学思想首倡人,参见本书故事33注①。卫,诸侯国名,所处地点相当于今河南省东北部和河北省、山东省的部分地区。相卫,任卫国的相。

②狱吏:掌管诉讼、刑罚的官吏。

③刖(yuè月):是一种酷刑,断足。

④恶:恶意中伤。

⑤执:捉拿。

⑥从出门:从,跟着。从出门,跟着逃出了门。

⑦跀(yuè月,通“刖”)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跀危,指被砍去了脚的人。引,引导。门下室,大门门侧的一间屋子。“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是说被砍了脚的人引导着他逃到大门门侧的一间屋子中。

⑧亏:破坏。

⑨然方公之狱治臣也:方,当。狱治,按刑法治罪。该句话的意思是:可是当你按照刑法给我定罪的时候。

⑩倾侧:倾斜,引申可以理解为反复思考。

(11)憱(cù促)然:窘促不安状。

(12)形:表现。

(13)私:偏袒,袒护。

故事大意

孔子任卫国的相。孔子的弟子子皋任掌管诉讼的官。子皋砍去了犯罪人的脚,让他去当了看门的官。有人在卫国君主面前中伤诬告孔子,说:“孔子企图造反。”卫国君主下命令要捉拿孔子。孔子逃,孔子的弟子们也逃。子皋跟着也逃出了大门。是那位被砍了脚的人引导着逃到大门侧的屋子里的,使追捕他的人没有抓到。到半夜的时候,子皋问被砍了脚的人说:“我不能破坏君主的法令而亲自下命令砍了您的脚,现在正是您报私仇的最好时刻,而您为什么反而引我逃跑?我怎么能得到您如此厚重的救助呢?”被砍了脚的人说:“我被砍断脚,是我的罪过造成的,是应得之罚,我没有办法。而您是主管诉讼刑罚的官,您反复衡量我的罪,为我说话,想免去我的罪,这一点我清楚。到我的罪案被确定时,您表现出来了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这点我又看到了,您所以这样做,说明您并非因为偏袒我才这样做的,而是您天性仁心使然的。这就是我所以高兴而感谢您的公德之心的原因所在。”

读后感

读本故事感想多多。

1.办事要公平。这是孔子观点,也是韩非的观点。孔子说:“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这话写在本故事之后的一则内容中,可能是韩非借孔子的话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样做的。这话,译成现代汉语是说:“善于当官的树德,不善于当官的树怨。‘概’这个东西,是用来平量斗斛的,‘吏’这个职务,是用来公平地实行法治的。治国,不可失去公平。”孔子的话,或说是韩非的话,讲得很好,在此转录之,成为我的感想之一。

2.治罪要公正。刖危者是有罪的。子皋仔细地度量其罪行,作反复之思,并且努力为罪者说话,试图减轻罪者的罪责,这是子皋为罪者负责的表现。但是,子皋也不徇私,按法为尺度考虑问题,当判定罪者之罪后,心里虽然不安,但决不“亏主之法令”,坚决地对罪者处以刖的罚。这样,既做到了仁爱之心凸然,又维护了法律权威的显然。如此使罪者口服心服,不积私怨。那刖危并用正义之举救了子皋。子皋是韩非心目中“善为吏”的典型。

3.做人要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人得好报。子皋善为吏,在处理诉讼、刑罚等问题上有好心,使罪者不记仇,并以德回报吏,好心得了好报。我们都应该学子皋,都应该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公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