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21600000169

第169章 治国倚谁

故事原文

晋平公问叔向①曰:“昔者齐桓公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③,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④,宾胥无善削缝⑤,隰朋善纯缘⑥,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⑦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⑧。君弗食,孰敢强之也?臣请譬之⑨:君者,壤地(10)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亦君之力也,臣何力之有?”(《难二》)

注释

①晋平公问叔向: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参见本书故事166注①。叔向,姓羊舌,名肸(xī西),晋国的卿,食邑在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所以又称杨肸。

②齐桓公:春秋齐国君主,五霸之长。关于齐桓公,参阅本书故事9注①、34注②、131注①。

③一匡天下:匡,匡正。一匡天下,匡正天下,使天下走上了正道。

④管仲善制割:管仲,字夷吾,齐桓公的相,参见本书故事9注⑤。制割,裁剪。管仲善制割,管仲善于裁剪。

⑤宾胥无善削缝:宾胥无,人名,齐桓公的大臣。削缝,削剪缝纫。宾胥无善削缝,宾胥无善于削剪缝纫。

⑥隰朋善纯缘:隰朋,人名,齐桓公的左相,参见本书故事9注⑦。纯缘,修饰衣边。隰朋善纯缘,隰朋善于修饰衣边。

⑦师旷伏琴:师旷,人名,晋平公的乐师,参见本书故事5注①。伏,俯伏。师旷伏琴,师旷俯伏在琴上。

⑧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炮宰,厨师。五味,菜肴。本句话的意思是,犹如厨师将菜肴烹调好了进献给君主。

⑨譬之:譬,譬喻,打比方。

(10)壤地:壤,地,同义反复,都是一个意思,土地。

故事大意

晋平公问大臣叔向:“过去,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绩,不知道这是臣子们的功劳呢,还是君主的功劳呢?”叔向回答说:“管仲善裁剪,宾胥无善缝纫,隰朋善修饰服装,使衣服做成,供君主穿。这是臣之力,君主起什么作用呢?”这个时刻,乐师师旷俯伏在琴上发笑,晋平公问师旷为什么笑。师旷说:“我笑叔向的观点。作为臣子好像厨师做菜肴,供君主服用,君主吃不吃是不能强求的。我有一个比喻,君好如土地,臣好如草木。土地肥沃,草木才能长得茂盛。这是君主之力,臣子有什么作用呢?”

读后感

齐桓公的业绩是骄人的,是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君之力与臣之力。君不英明,就用不好人,用不好人,国家就管不好。若臣不好,没有才干,君纵然英明,也只是一个孤家寡人而已,还有什么治国可言?再说,这样的君也配不上称为英明之君。

据此,叔向的观点是片面的,师旷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尽管叔向、师旷在论述他们的观点时,使用了比喻手法,比喻成做衣服、烹调佳肴,比喻成土地、草木,但都失之偏颇。

其实,韩非在讲这个故事时观点是明确的。韩非说:“叔向、师旷之对,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非专君之力也,又非专臣之力也……必君臣俱有力焉。”韩非的观点是正确的。国家强大,不是纯靠君之力,也不是纯靠臣之力,必靠君臣合同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