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韩非子说故事(大众阅读系列)
1221600000024

第24章 焚书而舞

故事原文

王寿负书①而行,见徐冯于周涂②。冯曰:“事者,为也③;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④。书者,言也⑤;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⑥。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喻老》)

注释

①负书:背着书。

②徐冯于周涂:徐冯,人名。周涂:四通八达的路。

③事者,为也:为,做。事者,为也:事情是人的一种行为。

④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行为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发生的一种举动,聪明的人是没有常恒的办事模式的。

⑤书者,言也:书是语言的记载。

⑥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言语的来源是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因此,有智慧的人是不藏书的。

故事大意

王寿背着书在四通八达的路上走,遇到徐冯。徐冯同王说:“什么是事,事是一种为,为是根据事的当时情况而定的,聪明的人就这样做,没有固定的办事模式。什么是书呢?书是记载言论的,言论的来源在于人的智慧,有智慧的人是不藏书的。今天,你却仍然背着书是不是有点背时?”王寿听了徐冯这番议论后,马上把背着的书烧了,并且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读后感

你知道“读书无用论”为何物吗?这则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不要以为“读书无用论”仅是现代人才有的事,从本故事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还是在战国时代那玩意儿已经就有了。

本故事人物有两位,一位王寿,傻;一位是徐冯,谬。王寿轻信徐冯谬论,焚了书,还手舞之,足蹈之。那徐冯是“读书无用论”的制造者,其论点值得一驳。

徐冯的谬论论据有二。一说:“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是的,“事者,为也”,事是为,是办事;是的,“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为,总是据现实情况而为的,善于办事的人在办事的时候没有常恒的模式。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即办事可以不要知识,不要前人积累的反映在书本中的知识,即不要书。

二说:“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是的,“书者,言也。”书是言论的记录,但也不全对,其所记录的言,不是一般的言,而是知,是“言语妙天下”的言,是“言简意赅”的言,是“言语道断”的言,就是说,这个言是有学问的,是内含知的。是的,“言生于知”,言是属于有智慧者,但智慧者的智从何来的呢?来源有二,靠自己实践;靠书本获知(智),从他人的见解中获知(智)。后一种获知(智)是多快好省的获知(智),我们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知者不藏书”的观点肯定是错了。还要反问徐冯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知者都不藏书的呢?

书,记录了政治,记录了经济,记录了文化,记录了科学,记录了历史,记录了知识等,一句话,记录了人类文明。书的价值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书不能焚,书要读,要研。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仅反对“读书无用”的观点,而且百倍提倡我们要读书。

当然,我们不否认书本上所说的不全是对的。为此必须善加辨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这样做,也必须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研”的基础上,而不是不读书,去烧书。

想到了宋真宗赵恒的一首诗,叫《劝学诗》的,录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该诗十分有名,后人把它提炼成诸如“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等,但是我认为该诗名利色彩太重,有误导之意,我不赞赏。

让我唱一首现代的读书歌给徐冯、王寿听:“读书能知天地厚,读书能知宇宙阔。读书教我爱祖国,读书教我建山河。读书教我名字怎样写,读书教我生活怎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