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虔敬,服饰整洁,不符合礼的事不做,这是日常修养自身的方法;斥退进谗者、拒绝美色勾引,轻视财货、珍视道德,这是激励能干者的方法;抬高其地位、多与之俸禄、体谅其对亲人的好恶情感,这是鼓励人们亲爱亲人的方法;属官足数,随时调遣,大臣不用分心干琐碎细事,这是鼓励大臣效命国家的方法;忠诚信实,待遇优厚,这是激励士子们奋发向上的方法;调役不误农时,税赋很低,这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方法;每日检查、每月总结,按劳付酬,这是调动技术人才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的方法;来者热情接待,往者热情欢送,能干的嘉奖,不能干的给予鼓励,这是和睦边远各民族的方法;接续中断的家族世系,恢复衰落的国家,整饬乱政,扶持频临危境的正义之士,按时朝见聘问,纳取少,回赠多,这是关怀各地诸侯的方法。治理天下国家共有九条不变的定理,但关键之处就在于一个真诚。
致用
一个好的领导必须善于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调动一切力量共同干事业。个人的、群体的、亲缘的、非亲缘的、官方的、非官方的、特殊的、一般的、中央的、地方的。所有这些关系的处理都需要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使对方得到应得的好处,一个是使对方感受到领导不是在利用他们,而是在真诚地和他们共事。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意释
凡事预先有所谋划就能够成功,不预先有所谋划就会失败。发言之前先想好要说的内容,就不会语塞;办一件事前先确定方法和步骤,就不会中途陷入困顿;做出行动之前,事先有所筹划,就不会心绪不安;达到目标的路线预先确定,就不会中途走不下去。
处下位者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就不会有机会管理民众;得到上级的信任有其方法——不得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其方法——不使父母顺心,就不会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顺心有其方法——随时反省自身,如果心不诚,就不能使父母顺心;使自己心诚有其方法——如果不能领悟善,就不能使自己心诚。
致用
第一,君子说话做事不能凭一时冲动,须预先有所筹划。所以,君子不能只是满足于有善的情感,还要有善于思考的头脑。
第二,君子获取治理民众的资格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个是最根本的,即修养好自身。修养好自身最根本的方法是培养自己的诚信。另一个是由近到远、由下到上,一环套一环地得到各方面人的认可。先得到亲人的认可,再得到朋友的认可,再得到上级的认可。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意释
诚已成为禀性,人就能感觉到诚是人天生的法则;诚还没有成为禀性,但被确定为追求的目标,于是就成为人修身追求的法则。诚已成性,无须刻意追求就能够做事恰当,无须思虑就能够达到目标,从容不迫地做到中庸之道,这是圣人才能做到的;诚未成性,但被确定为追求的目标,这样的人会随时选择善并坚定固守。
致用
无论诚是不是人的原有本性,对人的教育都不可或缺。只是教育方法有所不同。如果认为诚不是人的原有本性,那就用启发式,激活对方休眠的禀性,点燃其智慧之火。如果认为诚是人的原有本性,那就用改造式,使人由不诚变为诚,就像把弯曲的东西矫直一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意释
要广泛地学习知识,仔细地寻找疑问,慎重地思考,清晰地辨别,实实在在地落实。要么就不学,学而没有学会,绝不放弃;要么就不寻找疑问,有疑问不找出答案,绝不罢休;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穷究出深刻的道理,绝不停止;要么就不追求辨别清晰,既然辨别就要辨清离合同异;要么就不去实行,实行不凿凿实实地实现,绝不终止。我可能比别人笨,但别人一次能够做到,我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够做到,我就做一千次。如果能坚持到底,愚笨者必能聪明,柔弱者必能坚强。
致用
儒家所说的学习是广义不是狭义的,即不是仅仅指接触认知对象,还应包括验证、探讨、不断深入,以及指导行动,扎扎实实地做出事情。儒家的学习活动不是智者的专利,而是对所有的人开放。只要勤奋,都能够取得成功。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意释
由禀性真诚而达到的明智,这是善性的直接显现;由明智而达到的真诚,这是经过教育明于事理的结果。真诚能够使人明智,明智能够使人真诚。
致用
由禀性真诚而达到的明智,其优点是个性强,充满着创新的冲动;缺点是由于这种真诚是天然的,没有经过打造,容易断裂。所以,《大学》是先讲“格物”、“致知”,再讲“诚意”。由明智而达到的真诚,其优点是经过打造的,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不易断裂;缺点是知识不能保证带来真诚,有时带来的可能是虚伪。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意释
只有达到天下最诚程度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也能够充分挖掘其他人的潜力为自己所用;能够充分挖掘其他人的潜力,也能够充分挖掘一切物质要素的潜力为自己所用;能够充分挖掘一切物质要素的潜力,就能够辅助天地变化成长;能够辅助天地变化成长,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
致用
一个人,只要他能够绝对诚心地面对整个世界,就一定能把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他也一定会挖掘周围一切人和物质要素的潜力为自己所用。周围人和物质要素能够被他充分利用,说明他所从事的事业一定符合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日本的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是楷模。他诚心诚意地为社会服务,以至累得多次尿液出血——这是“尽己之性”。他带动了一大批干部产业报国——这是“尽人之性”。他的企业每一颗螺钉、螺母,每一个橡皮头、铅笔头,每一张纸条都合理用过了,绝对不浪费——这是“尽物之性”。松下先生成为世界民生之巨擘——这是“与天地参”。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意释
不能一下子全面达到至诚的程度,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在某一方面达到至诚。只要有诚必能有所表现,有所表现就会越表现越显著,表现显著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使周围人明白事理,使周围人明白事理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使周围人受到感动,周围人感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所改变,周围人改变到一定程度,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移易。只有至诚的人才能移易社会风气。
致用
北京大学魏常海教授研究日本文化颇有成就。他说:“在水稻农业中,日本人的仔细与敏感表现得非常突出,他们能从一些微小的差异中,发现导致收成大小明显不一的结果。例如,明治以后,日本曾培养出一种优良的耐寒稻种,这种稻种在冷害侵袭之后,仍能保住相当好的收成。但如果不是冷害之年,这种稻种又会比一般稻种的收获减少一成。这样,判断哪年会有冷害,便成了关键问题。据说曾有人连续数十年的时日,每天测量仙台海水的温度。结果发现,每年三月末,一冬天停滞不动的寒流便急速北上,黑潮北去后,海水温度又骤然上升。如果海水温度此时并不上升,则当年必有冷害。还有人发现,六月的黄瓜如有秋黄瓜的味道,也是冷害将至的征兆。”(魏常海:《日本文化概论》,196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能够以数十年的时日,每天测量仙台海水的温度,这就是在培育水稻这个具体事情上表现出的至诚。能够品味出六月的黄瓜如有秋黄瓜的味道,也是冷害将至的征兆,这是用另一种方法观察气候所表现出的至诚。这些至诚最终都会影响周围世界,改变社会风气。我们今日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至诚。现在社会浮躁之气盛行,导致人们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结果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之事频频发生。再不提倡儒家至诚之道,社会必将糜烂。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意释
掌握至诚的道理就有预先知晓世事的能力。国家将兴盛,必有好的兆头提前显现;国家将灭亡,必有人频繁制造魑魅鬼怪之事。民间搞的筮占活动和百姓的举止形态都能够提前显现出未来的吉凶。国家未来将至者是祸还是福?是吉兆,至诚者能够看出;是凶兆,至诚者也能够看出。所以,至诚者的洞察能力超凡如神。
致用
这里更加说明儒家所说的“诚”不是低层次的纯朴,而是蕴涵着高层次的智慧的实在。这种智慧能够达到察人之所不能察,究人之所不能究,应对万物无不合于其情。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意释
诚是出于我本心的诚,道是出于我本心的道。我的诚必与我所从事的事业相终始,如果没有我的诚,我必然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所以君子以诚为贵。君子所说的诚不光是形成自己的道德理念,还要做成事情。形成自己的道德理念是仁的表现,做成事情是智的表现。凡是发自本性的品德都是要求成己成物、内外兼得。所以要求随时使用恰当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内外兼得。
致用
第一,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恒心来自于出自自身的诚。所以说“诚者,物之终始”。
第二,诚者,知行是合一的。由思想到思想的实现、由成己到成物、由知到行是一个整体。王阳明说:“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王阳明全集》卷二,《语录二·答顾东桥书》,41页。)所以在王阳明眼中,知行是合一的。他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4页。)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意释
至诚者永无止息。无止息其事业才能长久,长久才能显现出效果,显现出效果才能长久延续,长久延续胸怀才能博大深厚,胸怀博大深厚,境界才能极高而明亮。胸怀博大深厚,就能够容纳万物;境界极高而明亮,就能够照亮万物;长久延续就能够成就万物。博大深厚如同大地,极高而明亮如同天空,长久延续永无完结。达到这种程度的至诚者不刻意表现,却能够自然彰显自己,不刻意推动,却能够改变周围,不刻意有所作为,却能够取得成功。
致用
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的日莲上人,刚开始宣讲自己的思想时听众很少,许多人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往他身上掷马粪,甚至用石头砸他。可是,日莲上人坚信自己的正确。为了国家之安泰,人民之福祉,哪怕没有一个听众他也照样上街宣讲。对种种污辱,他毫不在乎。最后终于影响了很多人,在清澄寺创立了佛教日莲宗,光照日本大地。日莲上人的表现就是至诚。松下幸之助先生感动地说:“同样是人,和日莲上人这种态度比较起来,我们还差了一大截。现在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日莲上人那种坚持的精神。即使无法做到日莲上人那种程度,至少对自己的工作也要有使命感,培养积极进取、独立自主的精神。”([日]松下幸之助:《经营者365金言》,秦忆初译,96页。)松下幸之助先生也是怀着使命感、正义感经营企业,故能将私心抛弃霄外。无私便能无畏。松下先生刚刚开始销售电池灯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以往人们因电池灯寿命太短,不愿使用,当松下先生到批发商那里,要求他们帮助推销自己生产的炮弹型电池灯时,尽管他对产品的优越性作了详尽介绍,仍然受到冷遇。批发商们说:“不行,松下君,你做了这样的电池灯,也是卖不出去,请拿回去吧!”([日]松下幸之助:《实践经营哲学》,滕颖译,64页。)但是,松下先生自认为是带着为人类服务的心来研制这种炮弹型电池灯的,它凝聚着仁爱和正义,所以他百分之百地相信自己产品的优越性。他分析,这种产品之所以无人问津,是因为过去没有卖过,顾客对它不了解。必须想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种电池灯的优越性。于是,他便冒着破产的危险大胆实行免费发放样品的办法。松下先生回顾到;“当时,我心中想的一句俗话,就是‘敢于牺牲,才能取胜’。如果怕冒险,那就该做的也不敢去做了。只有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敢于迎着危险上,才可能开辟出新的道路,因此,我想这次豁出去了!”([日]松下幸之助:《实践经营哲学》,滕颖译,65页。)免费发放,让顾客认识产品的性能,这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对于当时资金非常短缺的松下公司来说不啻是一种冒险。可是,松下先生一直坚信,新产品是为顾客着想而开发的,一旦顾客认识到了新产品的优越性,就一定能卖出去。他咬紧牙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挺住,结果是非常成功的。经销店认识到这种电池灯确实能点几十个小时之后,便开始向顾客大力推销了。以前根本不理睬这种产品的批发商纷纷主动上门订货,产品销量大增,迅速走向全国市场。类似之事松下先生经历了许多。使命感和正义感使他一旦立志要做,就绝不放弃。他说:“无论任何事情,一旦立志开始做,就不能因为稍许的不顺利或失败,便轻易而放弃。如果只因一两次的失败或挫折便放弃,这种脆弱的心态如何能真正完成一件事?社会经常在变化、流动。尽管有过一次失败或不得志,却不能因此退缩,要有耐力,脚踏实地努力。这样,不久之后,困境会好转,能开辟出一条新路。一般所谓的失败,大概在成功之前就放弃了。所以,坚持到最后一刻,也不能轻言放弃。”([日]松下幸之助:《经营者365金言》,秦忆初译,142~143页。)这种决心和勇气乃是干好工作的基本态度。松下幸之助先生也是以他的至诚,最后光照世界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