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孝不是盲目地服从先人,更不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更好地继承长辈的思想,更好地光大长辈的事业。
第二,在一个集体中,无论什么身份、什么地位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在家族祭祀活动中,有按爵位排列,尊爵高者;有按照祭祀所担任的职事排序,尊能干者;有按血缘人伦位序排列,尊人伦位序高者;有按毛发黑白排序,尊年老者。以谁为尊,每次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使每一个人都有被尊的机会。
第三,后人承继先辈文化,不能光靠说教,还要经常通过声、形、动作、仪式复制先辈文化存在的氛围。即让众先祖的灵牌各就其位,行先祖所制之礼,奏先祖所做之乐,敬先祖所尊,爱先祖所爱。
第四,“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是说,治理好国家,既要抓住宏观的精神——天地,又要抓住微观的道理——各家族之祖。将大道理和小道理恰当地结合起来,治理国家就容易了。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意释
鲁哀公向孔子咨询如何管理好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杰出政事,已书于史册。但是,能否做到他们那个程度,要看有没有德才兼备的人。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政治就能够实现;没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政治就消失了。好的人操作制度,制度会出成果。就像好的土质栽树,树木会立刻繁茂。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只要有好的人,就会迅速生长。好的政事关键是有好的操作制度的人。好人的标准在于修身如何;修身的标准是符合道的程度;符合道要落实在仁爱精神上。仁就是很好地为人,为人第一要亲爱亲人。义就是做事被社会认同为恰当,表现为首先尊敬能干者。亲情根据血缘远近不同,推贤根据能干的程度不同,社会的礼由此而生。君子不使自己进入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是不可能治理好民众的。为进入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君子不能不修身,想修身不能不先从侍奉父母开始;想侍奉父母不能不先了解人;想了解人不能不先领悟天道。
致用
光有好的制度还不行,还得有操作制度的好人。荀子说:“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荀子·君道》,1256页。)荀子的说法今日仍然适用。今日社会管理中发生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和制度,而是未得其人。比如山西省洪洞县的黑砖窑事件。事件被揭露后,“洪洞县劳动局乔局长等人介绍说,他们在2005年对全县所有砖场做过大检查,‘总共发现了97座砖场,但就是没发现曹生村这座’。”是真的“没发现”吗?“事实上,王斌斌的黑砖场开办于2003年……一位洪洞县的熟人偷偷说,王斌斌的黑砖场开在退耕还林地带和风景名胜区,广胜寺镇土地所、工商所、派出所、林业站、环保站都负有监管责任”,但其居然能“一连4年无人发现”,如果不是失察,就是另有猫腻;“6月7日前记者没有曝光,县里根本不重视这件事……”(李廷祯:《山西黑砖窑案可能牵涉党员干部》,载大河网,2007-06-14)可以看出,当地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运行都不缺,唯一缺的是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另“据中新社报道,今年10月下旬,李毅中到黑龙江省进行隐患排查处理的督察工作,他特意去了七台河东风煤矿。两年前的七台河‘一二·二七’矿难,共造成171人死亡。国务院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令李毅中意外的是,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事故调查组调查报告,共有11名责任人应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却没有一人得到应有的处理。李毅中当场向黑龙江省政府有关人员反映了这一问题。黑龙江省政府非常重视,张左己省长马上责成人员查办。李毅中说,2005年12月7日矿难发生起,有关责任人就受到控制。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成立以后,加紧工作,在2006年7月19日国务院一百四十四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有关七台河事故的调查报告。当年8月1日,国家煤监局通知黑龙江省政府要求落实,同时中纪委监察部也下达了有关党纪政纪处理通知。8月11日,黑龙江省的有关负责人也作出了有关批示,批示由省监察厅牵头,公安、安监等相关部门协调落实这一工作。李毅中表示,这项工作从国务院层面、从省政府层面是落实了的,但为何一拖再拖?七台河市方面称,是在落实有关问题时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公检法等部门协调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工作不是太主动。”(《七台河矿难事故11责任人两年未判,呼吁人大监督》,载人民网,2007-02-30)所谓“是在落实有关问题时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公检法等部门协调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工作不是太主动”的背后是什么?不是缺机构、缺制度,而是缺道德。所以孔子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意释
天下最普遍通行的准则有五条,能够使这些准则实现的有三个品德。他们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者就是天下最普遍通行的准则。智慧、仁爱、勇敢,这三者是天下最美好的品德,实现这些品德的关键是精神专一。对于这五条准则和三个品德,有的人天生知晓,有的人学习后知晓,有的人遭遇困境后才知晓。但最终都能知晓,这一点是相同的。有的人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去做,有的人权衡利害后去做,有的人随大流走一步看一步地去做。但最终都能够做成,这一点是相同的。
孔子说:好学就是对智慧的接近,力行不懈就是对仁的接近,知道廉耻就是对勇敢的接近。做到好学、力行、知耻,就等于懂得了修身的道理;懂得了修身的道理,就懂得如何管理人;懂得了如何管理人,就懂得了如何管理天下国家。
致用
第一,天下人有野蛮愚昧的一面,且利益不同想法各异。要想改造天下人,使之具有文明品德,就必须找到培养品德的途径。相同的文明品德须通过相同的途径。“达道五”就是天下人共同认同的基本准则,所以“达道五”就是当时天下人培养文明品德的共同途径。比如父子一伦对晚辈的要求是孝,一个“孝”字就能够培养出许多品德。如:
(a)培养人的报恩意识。
“孝”字在甲骨文中似树的形状。其隐含的意思是追根。有了根才有我们今日,所以人们不能忘记根。要崇拜根以报恩。展禽在劝阻臧文仲“无故”祀海鸟时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肆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国语·鲁语上》,6813页。)这是说,并非什么人和物都能被祭祀。只有对人类有恩的人和物才能被祭祀。如:“昔烈山氏(炎帝)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后稷)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掌管)九有(九州土地)也,其子曰后(掌管)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黄帝为万物命名,民众可互相交流),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帝喾修历,使民知循时间),尧能单(尽)均(平)刑法以仪(善)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和),冥(契之六世孙。夏水官)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信)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禁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国语·鲁语上》,6813页。)所有先圣贤王、日月星辰及名山大川,都是因为给人带来了福祉,被人用各种祭祀礼节来报恩。那么父母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应是报恩的对象。孔子的弟子宰予嫌给死去的父母守制三年太长了。孔子生气道:“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1114页。)古代生活条件差,儿童死亡率很高。特别在初生的前三年,父母百般呵护,舍不得放手,生怕出现意外。为报此大恩,父母去世后人们通行的惯例是守制三年。孔子质问道,难道宰予就没有得到过父母三年的百般呵护吗!这种不知恩图报的观念是最大的不仁,具体说就是不孝。
(b)增强向心力、凝聚力。
孔子说:“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诗》云:‘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礼记·坊记》,501页。)先人是根,同根生者不可相煎。与父母家族中的人关系和睦可说是孝。刚解放时,北京大学研究人员在云南进行少数民族风俗调查时发现,云南纳西族有一规矩,如果两个小伙子在街上发生冲撞以至于要打架,打架之前,先找块石头背对背地坐好,然后数家谱。我爹是谁,你爹是谁;我爷爷是谁,你爷爷是谁;我太爷爷是谁,你太爷爷是谁。数到一定的辈分若能够数出一个共同的祖先,两人就不打了。否则一定要打出个高低。所以从前纳西族人个个对家谱倒背如流。
(c)培养真诚情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1092页。)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病了,要时时忧心不安。子游问孝,孔子认为,不能只是以满足物质需求为准,更加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恭敬。否则养父母就和养狗马没有区别了。子夏问孝,孔子认为,最难做到的是面色恭敬。有的人能够给父母吃好的,能够为父母奔劳,但面色告诉了父母,心里老大的不乐意。总之,“孝”字背后,应当充满子女的真诚亲情。这种亲情的诚挚度有时甚至表现超常。
(d)培养道德耐力。
当真正的孝子很难,需要有极强的耐力,付出很大的精力。孝顺父母要遵守以下礼节:
居常
日常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要遵守的行为规则。如,早晨请安侍候梳洗,晚上问候侍候睡下;吃饭时让父母先坐中央;有酒肉先让父母享用;与父母说话和颜细语;出门必告父母,回来后先面见父母;父母有过错耐心劝谏,不可急躁。
侍疾
父母有病,晚辈不得无故离开身边。要亲自调尝药饵,精心伺候起卧便溺。一心迎医、验方、抓药。需要时,甚至用嘴为父母舔疮、吸小便、尝大便。
教子
子辈教育不好孙辈,就是对祖辈的不孝。这个教育包括人伦处世、知识的掌握,使之有大作为,光宗耀祖。
丁艰
丁艰又称丁忧,即遭父母之丧。父丧称丁外艰,母丧称丁内艰。丁艰有三个部分。一是治丧。擦洗穿戴摆好遗体,供亲友们凭吊。二是送葬。死者入土,整理好墓地。三是服丧。孝子在墓旁茅草结庐,居住三年。居住期间,不得接触酒肉异性,不得娱乐。
以上只是孝礼之大略。细化条理还相当烦琐。所以,想当一个孝子相当难,人的性情经过重重磨炼,定能培养出任事之耐力。
一个“孝”字就隐含着这么多的品德,整个五种人伦中隐含的品德之多,可想而知。
第二,如何做到遵守五种人伦?智、仁、勇。智——学习五种人伦的知识。不学习,不懂得五伦,就谈不上遵守。仁——力行,奋力拼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做到,绝不回头。是什么动力使人有这股力量呢?仁爱。所以说“力行近乎仁”。勇——知道廉耻。实现五伦需要勇敢。最大的勇敢不是敢于战胜客观,而是敢于战胜自己。知道廉耻就要控制住自己的性情和欲望,这是最大的勇敢。
第三,“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里也包含着这样的逻辑,即自己修养好了,才有资格治理周围人,治理好周围人,才有资格治理天下国家。正己才能正人,才能正天下国家。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意释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的人都要遵循九条不变的定理,即:修养自身;尊重贤能;亲爱亲族;礼敬重臣;体贴群臣;爱民如子;吸引各种技术人才;和睦边远各民族;关怀各地诸侯。能够修养自身,就树立了行道的楷模;能够尊重贤能,普通民众就有了学习的榜样而不困惑;亲爱亲族,则长辈兄弟们不会抱怨你位高疏亲;礼敬重臣,则处理问题有重臣协助谋划,不会迷惑不清;体贴群臣,会感动出身于士的群臣,厚报知己;爱民如子,则百姓工作更加勤勉;吸引各种技术人才,则物品丰富充足;和睦边远各民族,则四方各族都真心向往;关怀各地诸侯,则天下诸侯都会敬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