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巴山寻根
1233400000063

第63章 抓铁留痕

2011.5.12 周六 多云

许是一直马不停蹄的劳顿,许是多少年没这样超负荷的工作,昨天的回访,真的很累。虽然小钱在雷支书的带领下,跑的是最远的潘家弯几个组,我跑的重点是沿街的组户。这些组户大多是从老街移民过来的,没有土地,有的还没有宅基,租房开店,也有一些得了宅基砌了房屋,最多的达1200平米。

给我带路是副书记赵万东。他生得非常精干,瘦瘦条条的,走哪哪熟,与村民们都像老朋友似的,开什么玩笑都不介意。上至镇上官员、乡里大款,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都说得来。我们一天沿街整整回访四十二户。他一路上跟着我拎包、端茶杯,我不让,可他执意要这样。说你原来在部队,还不是警卫员、公务员跟着您,我难得为您服务一次有什么不可以。到一户人家,我按规定填写民情登记表,做台账,让被访人签字,赵万东就用手机与下一家联系,让户主在下一家等候。这样效率就快一些。上午走访了二十户,我突然肚子一阵绞痛,该死的肠胃炎又发了,看我疼得龇牙咧嘴的样,赵万东二话没说,立即去镇上找了家药铺,买来了“三九胃泰”,当场就冲了一杯,让我喝下去。这药真管用,喝下不多时,还真正缓解了一些。中午我们与钱松华、雷书记会合,在路边一家小饭馆简单吃了点,菜很辣,我肠胃不好,不敢伸筷子,盛了半碗米饭拌了汤,三下五除二吃下就算完事。他们看我气色不好,让我回沿渡河镇休息一下。其实,我真的很想睡一会,可是,我一休息,影响的不是我个人,赵万东家里正在造屋,腾出时间来给我们当向导,已经耽误了人家家里的大事。我休息,他也得空等,会影响今天预定的走访任务。我说,我们接着干吧,一户一户地摆在这儿,访一户少一户,一脚不到,一户不了。他们看我这态度,重新上路了。

从回访来看,这些移民应该说大多数都是不错的,经商的占了百分之九十,开的有五金、百货店,餐馆占了一半。我问他们生活状况,很少有人满意的。对政策没得意见的只有两户。还有一户姓董的,给了一份移民联名上访书,落款有四家户主签名。他们曾经上访过。姓董的把他原来老街的资料全拿出来给我看,那上边有他原来住房的三层楼,还有每个房间的家具照片,说是都没按价赔偿。我说,这些问题,你还是逐级反映,不要动不动就上访,这样会影响稳定的。这样说,当然不可能马上把他的思想弄通,我只能把他的情况记下来,保证不贪污,如实做好反映。我走访的几乎都是没农田做生意的户头,问起他们有没有什么困难,都说困难大得很。我说有么子困难,大不了都是孩子上学哒,要不有个老人,身体不好。我说,这些都算不得什么大困难,可以自己克服。真正大的困难,国家帮你们解决,但主要还是靠自己。这些移民的心态与山区群众不太一样,思想活跃,想致富的愿望比较强烈。问起政策落实的情况,有的说,党的政策是好,但我们没得享受到政策的优惠。这话一说,跟我一起回访的赵万东就说,你这话说得太离谱哒。新农保、合作医疗、建房补贴、移民人头费、做生意不要你们纳税,哪项没得?户主又说,那是家家都有的。我说,家家都有就不算政策哒。看来,移民还是要教育引导,不断调整心态。他们从175以下搬上来,有的确实无房无地,不少拿的是货币,租房做生意,砌房的宅基可能要等统一规划。一些问题的后遗症还有待解决。做好这些群众的工作量很大。还有的,建了不少房,出租房屋也有不少收入,也喊困难很大。我问么子困难,他们都说,没得钱。我说,马上把造币厂搬到沿渡河来。一句话把他们逗乐了。

最让我欣慰的是,我去一位姓张的人家走访。一进门,只见十个男女小朋友围着两张桌子埋头做作业,秩序井然。一个五十多岁男子在辅导他们作业。

见我们进来,孩子们脸上闪过一丝惊异的神色。赵万东说,这是张老师带的托儿班。张老师叫张祖俊,是沿渡河民族小学的教师。问起孩子的情况,张老师说,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有来自溪丘乡的,还有本镇红砂、茅圩、枫香坪、童家坪、界河村的。他们父母都在外边打工。我问是不是吃住都管?张老师点头称是。收多少钱?一月就500元。我说,不多,你这是为社会做好事呢。我看了几个孩子们的作业,有几个写得真不错。有个叫万付月的四年级女孩,字写得特别工整,内容也好。有个语文题目是写“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让她结合所见所闻写一段话。她写道:沿渡河镇上,有个残疾人,不能走路,坐在轮椅上,生活很坚(艰)难。但他自食其力,为别人修鞋子,体现人生的价值。我说,写得好,会观察。就是不要把艰难写成坚难。她含羞地点点头。我问张老师有没有特别困难的学生,张老师叫来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他叫陈西元,母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成绩很好。我也看了这个孩子作业本,字没万付月写得好,但差错率少,都是A+。我把这孩子的情况记在了手机的草稿箱里。我又看了一下孩子们的伙房和睡的床铺,总的来说还算整洁。临走时,我对张老师说,您为社会做了一件好事啊。

这一次回访,按照新的制式台账表,一一登记,访一户,让户主签字。如果这个台账要求早点出台,我们可能不会要这么大的返工。我们管的四个村,大部分都走访过了,当时没想到要“四签字”,特别是户主签字很难签,因为百分之九十的户头都走访过,只登记了民情,没有要他们签字,如果要补签,工作量要多大?等于重访一遍。凭我们这四个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做到吗?离十五号只有两天了,我真的心急如焚。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啊。真的要豁出去了。这两天,队员个个把眼瞪大了,把劲鼓足了。清太坪那边,童建新带周实现昨天回访了桥河村的三个组,我和小钱回访了高岩村的一百一十户。再累,也要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我在QQ里对队员们说,一定要以抓铁留痕的狠劲,拼死也要把这个工作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