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1238400000017

第17章 明清民间宗教的救赎观念(2)

§§§第二节 “三元劫数”与末劫:明清民间宗教的末世论

在民间宗教的教义中,所谓的救世思想,乃是缘于无生老母在创世过程中,其所创生于人间的九十六亿“皇胎儿女”,将要面临的“灾劫”之故,而这一拯救皇胎儿女脱离灾难的重任,无疑就是未来的当极掌教者——弥勒佛(或弥陀佛)。由于有了灾劫的存在,方才成为了诸佛临凡救世的动因。因此,“灾劫”便构成了明清民间宗教末世论的主要内容。一劫灾思想的渊源

劫,为梵文Kalap(劫波)之音译,其是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用来表示极其久远之时间单位。劫字在中文原义中具有夺取和胁迫之意,如《说文解字》曰:“人欲去以力胁之曰劫。或曰以力去曰劫。从力去。”段玉裁注说:“胁,犹迫也。以力止人之去曰劫。”《说文解字段注》(影印本),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第741页。《左传·庄公八年》:“遇贼于门,劫而束之。”《荀子·解蔽》:“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墨,通“默”)《汉书·王尊传》:“阻山横行,剽劫良民。”以上均引自《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大字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86页“劫”字条。

佛教认为世界乃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经历着成、住、坏、空四个不同阶段的循环发展过程。这种成、住、坏、空之变化被称为“劫”,分别为成劫、住劫、坏劫和空劫,合称“四劫”。一个世界在成劫中产生后,经过住劫而存续,在坏劫中破坏,最后进入空劫,此时世界已是破坏殆尽之状。经过空劫后,世界又进入成劫期,并再经历住劫、坏劫和空劫,如此循环往复,生息不已。而劫和灾又是紧密联系的。因而,《大日经》云:“周遍生圆光,如劫灾猛焰。”《大日经》,即《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中华大藏经》第23册,第600页上。此外,《俱舍论》亦对劫和灾,作了较为详细之论述。

佛教传入中土后,依据佛教经典中的相关理论,中国僧人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对劫的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而将“劫”的概念与灾相联系并作出较为系统阐述的是《经律异相》一书。该书为南梁僧人宝唱所撰,共五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佛教类书。其将劫与灾相对应,即大劫为大灾,中劫、小劫为小灾,世界之由成到坏共经历三小、中劫和三大劫,即三小灾和三大灾。三小灾即是:劫初时人寿四万岁,后转减促止于百年。渐复不全乃至十岁,女生五月皆已行嫁。十岁之时谓三小劫,一刀兵,二饥饿,三疾病。《经律异相》卷一,《三小灾第一》,《中华大藏经》第52册,第726-727页。此谓于世界初形成时,人之寿命为四万岁;以后便渐渐减少为百岁,直至十岁,是时女孩在生后五个月便已出嫁,三小灾亦同时出现即刀兵、饥饿和疾病。三小劫导致众生贪婪行恶,相互劫持、残杀,以致草木瓦石亦成刀剑;而田里五谷不生颗粒无收,众生饥饿食尽草木,甚而互食;疫病大肆流行而缺医少药,众生气力羸劣而无计可施。三大灾为火灾、水灾、风灾。即:天地始终谓之一劫。劫尽坏时火灾将起。唯有大冥谓之火劫火灾。……因缘果报致此坏败。劫欲成时火乃自灭,更起大云渐降大雨渧如车轴。是时此三千大千刹土,水遍其中乃至梵天,谓为水劫水灾。复有四风持水不散。……水上泡沫化作千第十四天宫皆悉众宝。水渐减随岚吹鼓。……谓为风劫风灾。《经律异相》卷一,《三大灾第二》,《中华大藏经》第52册,第727-729页。在火灾时,天久旱无雨,一切河流、泉水皆悉干枯,海水亦自然枯涸,厚六万八千由旬之大地遍处冒烟,须弥山亦渐渐崩坏,地狱及欲界和色界皆悉归于空寂;待火自动熄灭后,接着便是水灾,此时风起云涌、大雨倾盆,三千大千世界一片汪洋,尽为大水所淹没;水灾过后,又有风灾。三灾之后,就会出现天地自然复始之现象,此谓地劫,地劫不是大劫(灾),因此时,大地涌出甘泉,并有粮食、宫室生成,且诸佛随俗教化众生,于是,一个新的世界之运动征程又开始了。

由上可知,佛教的劫灾理论,说明了世界的存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发展的。世界之由地、水、火、风而构成,同时亦经由地劫、水劫(灾)、火劫(灾)、风劫(灾)而坏灭。其中之三小灾关涉人类之困苦,是为人祸;而三大灾,则是自然灾害,乃为天灾。尽管人类必须面对这些天灾人祸,若想逃避似是不大可能,可谓在(灾)劫难逃。然而这些天灾人祸并非是恒久存在的,而是要变化的,灾劫过去必然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之成住期。因此,人类整体之命运的相对注定性,就给处于灾难深重的众生带来一种心灵深处的憧憬,从而成为人们产生宗教信仰的重要之内在根源。而正是由此所体现出的社会功能,为日后之诸多民间宗教借此提出“三期劫变,新佛出世”之口号,埋下了伏笔,其劫灾理论亦正是以佛教的劫灾理论为基础的。二三元劫数与末劫

三元劫数是相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无极、太极、皇极的上元甲子、中元甲子和下元甲子之数。在《龙华宝经》中,其又被喻为“草芽劫”、 “胡麻劫”、“芥子劫”或“辘辘劫”,其曰: 有劫量经云草芽劫出世,五百年为一小劫,一千五百年为一中劫,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劫。人民有灾,旱涝不收,一翻苦楚。有胡麻劫出世,一万五千年为一小劫,二万三千年为一中劫,三万六千年为一大劫,乾坤复又混沌,日月收光,刀兵、蝗虫、旱涝、饥馑,黎民涂炭。有芥子劫出世,五万四千年为一小劫,七万五千年为一中劫,十万八千年为一大劫,乾坤混沌,日月无光,天降群魔,抽爻换相,地水火风齐动,刀兵、蝗虫、旱涝、饥馑,黎民业苦,一增一减,乃为辘辘劫也。《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31页。由此可知,末劫,就是在下元甲子劫数将尽之际,是时,将会出现“乾坤混沌,日月无光,天降群魔,抽爻换相,地水火风齐动,刀兵、蝗虫、旱涝、饥馑”的局面,而按三佛掌教的治世原则,应是弥勒(或弥陀)佛临凡救世之时。关于下元甲子、末劫之年的具体光景,在众多经卷中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描述。如:“下元甲子,三年五载,百病齐侵,父子逃散,夫妇不能相顾。十三省州城县府,店道乡村,人民都作无头之鬼,人吃人肉,白骨遍地,富贵贫贱,黎民苦中之苦。每年倒有七八十样捐项,说出人民难过。田地抛荒,牛羊死尽”《家谱宝卷》,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6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36-37页。;“今适逢此末劫,凡人九死一生,刀兵四路荡起,瘟疫八路将侵,雷电霹雳震动,水涨山河满盈,狂风到处翻扫,大旱枯焦难生,魔王昏夜叩叫,瘟鬼白日现身,虎出山林何避,蛇当道路难行”《末劫真经》,转引自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2页。,而《龙华宝经》说得更为具体:下元甲子劫数到,十万八千年限终。四大天王不管世,天神放了四风轮。

地水火风一齐到,折磨大地苦众生。山摇地动乾坤变,东南脚下鼓巽风。

水淹三十三天外,火熬世间化灰尘,斗星乱滚森罗坏,日月混沌少光明。

收了五谷民遭难,树木园林作柴薪,前劫家家都好过,末劫人人尽遭瘟。

男女老少遭涂炭,刀兵饥馑饿死人,百般苦楚都来到,三灾八难一时侵。

万物毁坏时年至,旱涝蝗虫疫病行,因为大地人不善,海底鳌鱼好翻身。《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31页。因为下元甲子正当三期末劫之数,所以在其流年上就必然表现为多灾多难。这一切,在这里虽然被说成是天运劫数所使然,但却也是现实状况的真实、生动的反映。对于这种状况,所谓救世,就是无生老母派弥勒(或弥陀)临凡下世,对仍剩在凡间的九十二亿皇胎儿女进行“总收原”以使其脱离末劫之灾难。《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云: 世尊言曰:当初因为乾坤冷净,世界空虚,无有人烟万物。发下九十六亿仙佛星祖菩萨临凡住世,化现阴阳,分为男女,匹配婚姻,贪恋凡情,不想归根赴命,沉迷不醒,混沌不分,无太二会下界,收补四亿三千元初佛性皈宫掌教。今下还有九十二亿仙佛祖菩萨,认景迷真,不想皈家认祖。你今下界跟找失乡儿女,免遭末劫,不坠三灾。《皇极金丹九莲还乡宝卷》(明刊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4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877页。当初使九十六亿仙佛祖菩萨下凡住世,是为了改变初创世时世界的冷清,可由于这些儿女们迷失了本性,不但忘却了自己的“家乡”,并且日趋堕落,在累劫中造下了深重的孽苦,如: 大地众生知恩不报,抛洒五谷、米、面、油盐,剪碎绫罗,呵风骂雨,怨天恨地,不敬三宝,欺神灭像,毁僧谤法,欺压善良,数弄好人,不孝父母,六亲无情,心如狼虎,恶意伤人。……三灾八难,瘟疫流行。末劫临头,折磨众生,百般苦楚,难为好人,累劫冤愆,积到如今。《龙华宝经》,《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730-731页。如今,无生老母要将所剩下的九十二亿皇胎儿女收元回乡,但这种收元并非是无条件的,而是要即刻改邪归正,迷途知返。具体说来,就是首先要参道修行,这是民间宗教进行宣教的最重要的一条。《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云:古玉佛,见众生,双眼流泪,末劫到,时候极,灾难齐临。劝众生,早回头,持斋念佛。休行邪,归正道,逞好光阴。日夜里,勤念佛,加功进步,行皇极,置立门,修炼长生。二六时,代天行,劝人为善,若要躲,末劫难,正道修行。《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7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59页。在参道修行的过程中,自然包括抄(诵)经文,佩戴符咒等一系列广种福田的活动,这些在《五公经》中都有较为明确的记载。

§§§第三节 灵异和预言的功能与作用——以《五公经》为例

对于明清民间宗教来说,虽然其创世和治世的思想为救世的理论和行为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但是,作为宗教运动的核心救世思想,如何才能使广大民众相信这种救世宣传?即怎样才能使普遍的救世事业成为公众所关注的焦点,从而争取到大众的信心和信仰,以赢得更多的追随者呢?可以说,传教者(教主)的灵(神)异和谶语预言是明清民间宗教所利用的两种主要手段。因此,如果说,救世主张是明清民间宗教运动的核心,灵异和预言则是该(救世主张)核心的核心。一关于灵异

所谓“灵异”,就是本文第二章中所阐述过的“教主神化”的神话,即各个教派的教主的“通灵”的能力及其他各种“特异功能”。在明清民间宗教的诸多教派中,有许多具有这样灵异特征的教派首领,借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说,就是“卡里斯玛”式的首领。正是这些“卡里斯玛”式的教派领袖的存在,才使得其宗教救世主张得以在社会中推广和普及,从普世的救世思想化为全体的救赎。关于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教主神化”之详情,已在第二章中论及,故于此不再重复,只就其在整个宗教救世运动中的作用与功能,略作概括与总结。

从明清民间宗教的创世及治世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和其他任何宗教一样,其显然也是展现了一个充满“苦难灾劫”的现实世界,同时也“向人们许诺不同于现世生活的来世”(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因而,人们面对这样的现实,总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以获得理想的生活。在寄希望于人及政府无望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宗教,求助于神灵。作为宗教信仰者,他们又非常盼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启示和点化,而教派领袖(教主们)正好就有这种神异,即具有与神灵沟通的能力。这种神奇故事的流传,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信徒加入,而且,对于已经加入的信徒来说,也会起到鼓舞人心、克服困难的作用,特别是当遭遇“危机”袭来,面临走投无路之时。

其次,教主们还以用符咒治病和占卜算命来展示自己的神异。宗教创教者用符咒治病来吸引信徒,在中国可谓由来已久。早期道教的“五斗米道”就是以“符水”治病的方法来收徒传教的。明清民间宗教也大多继承了这些方法。如弘阳教的教主韩太湖,“未尝受读,自能知医”,“医病颇著奇迹”宋军《清代弘阳教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60页。;光绪初,万全县大旱,时有游方和尚志明,从村里挖出水井,就在此地大开普度,点授先天真传,定名黄天大道,为黄天教在当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见李世瑜《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35-36页。;而一贯道创始人王觉一年少以算卦为生,并扶乩画符为人治病,吸引了早期信众同上,第14-15页。。宗教创教者的灵异功能在吸引信众解救危机方面具有的独特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总之,宗教教主的神异在宗教运动中具有个体性和全体性两方面的双重之意义。就个人而言,他具有对个人求得解脱所需要的魅力和吸引力。那些受到教主帮助而获得治愈的人自然是对教主心存感激,百依百顺,诚心皈依;而对于未能获得帮助且没有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神迹显灵者,看到被治愈者的事实并受治愈者的游说,无疑也会生起加入教门的愿望而得到救赎。从全体性的意义上看,通过单个人的皈依,可以组合成多数人的皈依。虽然,与广大民众相比,具有超凡能力的宗教领袖毕竟只是少数,但他们(教主们)的神异魅力却可以整合起大量的人群而酝酿成为一场浩大的宗教运动。于此,个人救世成为普世拯救的中介,和所有的宗教一样,明清民间宗教教派“都有通过皈依得到个人救赎,并通过普世性救赎获得全体救赎的观念”(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二图谶预言的功能和作用——《五公经》及其它

所谓图谶,即以谶语的形式并配以一定的图画,来附会并预示某种事情的发生及其变化的文书。也称做谶纬,其源于秦汉时之谶书和纬书之总称。谶,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书则附会六经。其假托神言仙语,用隐晦的谜语,来暗示着未来的祸福休咎。起先,那些所假托的预言者多为传统的神仙,迨佛教传入后,其中便又增加了佛菩萨之类的先知者的身影,从而为中国谶纬之思想内容增添了新的元素,而《五公经》正是这一变化发展状况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