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1238600000025

第25章 论孝亲敬友之文化传承与当代精神文明

任德清

孝亲敬友,乃千古孝道之精华。其独特的东方文明之文化观、人生哲学与价值取向,因国家提倡、百姓奉行,而成为21世纪中国之普世精神。

翻开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孝是精神文明之根本,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泱泱大国、漫漫长河,从祖宗成德到家国相习,孝作为一种美德,造就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仁义、诚信的优秀品质,形成了和谐、宽容、厚道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可否认,在封建闭塞的传统社会,容易形成“小富即安”的公众心理,孝之精华与糟粕并存,曾经历过一段封闭愚昧的漫长历史。先民立孝成德,成就千古孝道文化,人们从儒家纲常伦理哲学中汲取的孝亲敬友理念,在当代文明社会价值体系中,得到国人普遍认同。

中华孝道文化传统,肇始于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尚书·舜典》之“慎微五典”,即“父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其本质在家庭和谐,由家及国,而为后世教化之本。汉代“独尊儒术”而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本思想,并以“孝”开科取士,开古代文人之风,“劝导乡里、助成风化”。魏晋时以“孝慈起于自然,忠孝发于天成”而提出“孝治天下”之主张。唐代则以“孝敬为先,设教垂范”。宋代则主张“人伦以孝慈为先,家道以敦睦为美”。古人倡孝践德,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到了元代蒙汉文化兼收并蓄,尊圣人名教,同样主张“旌节孝,厚风俗,美教化”。明代厉行惇古之风,开圣谕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宣告与旧制度、旧思想、旧习俗的决裂。20世纪50年代,孝道的扬弃,为一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五爱精神运动所取代。而孝行民间,尊老爱幼之风,仍然是人生美德,受到社会尊重。1963年,“向**同志学习”,人心所向,一下子成为一场社会公德教育运动,使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人,告别饥饿,回归人性,达到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崇高心灵境界。千万个“活**”成为一个时代之道德楷模。六七十年代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革了“文化命”,伤了一代人,把中国人卷入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疯狂年代。人性的裂变,人格的践踏,尊严的丧失,孝行为何物?良心安在!80年代后,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扫黄、禁毒、严打、综治,经济犯罪,反腐倡廉,继踵而至。丑恶现象背后是道德的失落,精神贫困险些天下大乱。1986年中共十二大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定》的公布,以期树立良好风尚,而人们物欲反随改革大潮得到空前释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激烈,人际关系趋于紧张,人心浮躁,急功近利。面对大千世界而为权力所争,为名利所诱,为政绩所趋,为金钱所累。虚荣之心如潮起潮落,经商不言德,“啃老”何谈孝,社会不和谐成为最不稳定的因素。一直到90年代,提出“做文明公民,育文明家庭,建文明单位,创文明城市”的一揽子口号,稳定了人心,安定了社会。最得人心的是“以人为本”之执政理念的提出。

进入21世纪,在新一代中央领导人“和谐赢天下”传统观念影响下,一种随多元经济而来的盛世融合的多元文化,使国人看到了富民强国的希望。新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最大动力来自于中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首先在身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中,开展“孝亲敬老之星”评选活动,开诚布公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抚育子女,培育后代;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关爱亲人”作为基本条件。进而在全国范围动员更多人参与“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评比表彰活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党心、军心、民心,心连心。大灾见大德,大难知孝行之传统美德得到广泛认同。这标志着古代文明“天人合一”之法则,在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伟大胜利。

改革开放30年,人们思想、心理、行为方式,经历了一个现代化转变过程,其文化多元之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变化,而道德回归,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文明的最大特点。

(一)当代文明道德标志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引发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思想革命,“民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以德治国”的文化观和历代重孝传统。先贤之孝道,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而孝行天下。三千年封建立国,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孝道文化的得失时断时续,进步最终成为社会文化主流。20世纪末以来,改革开放持续了30年,坚持解放思想,保持经济高速发展,把当代中国推向了世界强国地位。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移风易俗,引领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正走向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执政党的《精神文明决定》,提出“情为民所系,树立健康文明的敬老风尚”,成为当代文明的道德标志,而达到现代化中国的最高精神境界。《决定》虽然对孝道德行采取客观谨慎态度,但之后的中央领导人和新闻媒体,公开引用的先贤哲言、民谚、家训,诸如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见义勇为、孝亲敬友、仁义之师、仁者无敌、大爱无疆、众志成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哪条不都是传统文化,哪句不都是民族美德!它们无不为党重塑执政为民形象,克服信任危机,发挥了无与伦比的积极作用。紧接着所开展的“孝亲敬老”与“道德模范”之普世教育,践行传统“立爱惟亲,立敬为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的格言,昭示了当代“新忠孝观”的悄然而生。新一代党中央开明治国,执政为民,提倡孝亲敬友、社会和谐,党心和合,民心宽容,成为当代中国精神文明与民生社会之一大特色。

(二)和谐社会在于教育

现代中国,经历了百年两头次中西文化大交流,首先在“科学与民主”口号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有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文明的延续。然后,相距半个多世纪,第二次中西文化大交流集中在改革开放30年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民生促和谐,当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交融。然而,人们物欲的膨胀、浮躁的张扬,各种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其最大失误在于教育缺失。21世纪的中国,把传统人文的“以人为本”思想写进执政理念,使传统的“民本思想”重新回归,注重“民生”体现人性,促进了“孝亲敬友”传统美德成为现代化中国之普世精神。

(三)移风易俗百善孝为先

三十年改革,和谐社会以民生为大,然而禁而不止的腐败现象,让执政党受到严峻考验,昌明盛世,亦往往被狂热、浮躁所掩盖。古谚说得好,“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勤政见德行,亲民显大爱,移风易俗,百善孝为先。

(任德清:四川宜宾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