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1238600000078

第78章 一个孝子传说在三台的附会(3)

(4)重安葬祭祀

在新德及三台地方老百姓中,对善终老人的安葬,一般人家,都要请道士设灵堂(台)、开五方行超度礼。又,在新德二十多个姓氏中,过去户户有家堂、姓姓有宗祠、家家有《族谱》、年年都做坟山会,慎终追远,怀念先祖,祭之以礼。至今活动大多未停。

2.新风俗方面

(1)尊老爱幼,从小抓起

在新德及三台地方民间常在孩子吃零食时,有长者在场,父母有让孩子先拿一些去给长辈尝尝的习俗;又,若有幼稚儿辱骂老人的言行,常会听见孩子的母亲说:“不准骂××(如爷爷),天要打雷了。”民间常把雷击死人的自然现象,作为防止孩子“忤逆不孝”,从小教育的“教材”。这种教育习俗,今天仍在少数家庭持有。

(2)为老人洗身、剪指甲

在新德及三台地方的老百姓中,子女除了挣钱供养老人外,儿女还有为生活难于自理的老人洗头、洗身、洗脚、剪指甲的习俗。此外,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时,也有遵循。

(3)待客热情厚道

在新德及三台地方的老百姓中,一旦宾客临门,主家不仅满面春风接待,而且常有“烧茶”习俗。烧茶,并非是用开水泡茶,而是冲碗糖开水带两个荷包蛋,让客人吃后,然后再吃正餐。

(4)敬老院与老年协会办得红火

新德敬老院从20世纪50年代成立开始,历经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仍然红火。现有一色新的四合院一座,两楼一底,一百多个床位;室内有自来水、电视机设备。老年协会经常组织活动,下设钓鱼、书法、象棋、花卉、围鼓、健身、信鸽等多个分支协会,经费开支,挂靠文化站支出。

七、关于三台新德孝子董永传说的版本问题

版本,是指同一传说而有变异的本子。若以董仲寻母情节出现划分,董永传说可分为无董仲的老本与有董仲的新本两种。

(一)老本——无董仲本

班友书在《董永传说演变史考》一文中指出:“董永传说在唐以前都只到仙女‘语讫,遂飞上天’为止,到了敦煌石窟的《董永行孝》抄本出现,却有了新的发展。”董永传说在唐以前,是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本。该本故事内容完美,情节生动感人,对后世影响极大。《搜神记》卷一云:“董永,汉,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该本包含西汉刘向以来的所有内容,又增加“自卖为奴”的情节,使传说达到完美动人。干宝(?-336)为东晋文史学家,整理写出如上述完美动人的传说,在情理之中。《民国三台县志》改《新修潼川府志》引《尚友录》文为《搜神记》引文,可见其影响力;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黄梅戏《天仙配》,也是根据无董仲老本改编而成。无董仲老本具有古老、主流的特点。

(二)新本——有董仲本

到了唐及唐以后敦煌石窟抄本的出现,董永传说有了新的发展。发展原因,主要是受佛教《目连救母》故事的影响。在敦煌《董永行孝》、《董永行孝变文》的影响下,出现了“董仲寻母”情节,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还出现有以下情节:(1)董永15岁时父母双亡,葬的乃是一双父母;(2)董仲寻母是得到孙膑的指点;(3)寻母地点在阿耨池;(4)母临行赠仲金瓶一只等。到了宋元清平山堂话《董永遇仙传》中,故事又变异为:董永家富,少小苦读诗书,孝行感天动地,被天子封为“兵部尚书”;又娶傅员外女赛金为妻。仙姬送一周岁子,取名董仲舒,舒接受隐士严君平指点,到太白山采药地认母,临行赠金、银瓶两只。仲舒最后被玉帝封为“鹤神”。到了明嘉靖时期(1522-1566),顾觉宇创作的传奇剧本《织锦记》(又名《天仙记》),又把董永写成“进宝状元”。晚于《织锦记》的廖用贤《尚友录》,又形成董仲的“文史本”(内容见前引)。一个戏剧本、一个文史本,两本同称新本。新德地区流行的董永传说都是新本。其中从光绪至民国时期,流行的是廖用贤的文史本;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流行的是戏曲本。由于戏曲本的内容有董永再娶“赛金花”的情节,因而在民间改编本特多,流行也更广泛。笔者近年在县城地摊书中,购得林耕读改编《二十四孝》唱本一册。其中第九孝《董永葬父》,唱的就是戏曲本。现摘一观:

董永葬父

卖身葬父是董永,汉朝人民家下贫。只因爹爹废了命,无有棺材和老衣。万般方法都想尽,头插草标去卖身。感动上帝婚姻定,差遣仙女下凡尘。后来董永走好运,新科状元第一名。来到黄州去上任,仙姑送子下凡尘。取名仲舒人聪俊,赛金又把仲浴生。两个儿子公卿任,戴起顶子管万民。

(三)细节的变异问题

在论及新德孝子董永传说的版本时,必然涉及故事细节变异的问题。老本、新本,在细节上都有变异:如织绢时间有一夜、十日、一月、百日等说;织绢数量有三百匹、百匹等说;仙女名有神女、织女、仙姬等说;指点董仲寻母的人有孙膑、严君平、先生等说;仲母分别时赠瓶有一瓶、两瓶、三瓶等说;董永家有穷家、富家等说;董永身份有工奴、兵部尚书、献宝状元、头甲状元等说;董永再娶有赛金、赛金花等说;董仲从仙人变成大儒,名字“董仲”变成“董仲舒”等等。这些变异,是因为靠人们的记忆和口头传播的结果。钟敬文先生指出:“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他有权做出合乎群众需要的改动和加工。这种改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自觉的,是按照民间文学艺术传统的规律自然而然地变动,并非故意改动的。”由此看来,这些改动和变异,都属于正常现象。我们看一种民间文学的版本,只能求其大情节的相似,而不是它细节上的统一。作为读者、使用者,只要按自己喜欢的一种取舍就行。因为不管是哪种版本,都是民间的创作所为。

八、三台新德孝子董永传说的保护与开发

一个地方的传说,除去地产传说外,就是附会传说了。附会传说的数量较多,据笔者的粗略估计,占一个地方传说中的15%至35%。以三台为例,除董永附会传说之外,还有金光的《申贵生传说》,鲁班的《鲁班桥传说》,龙潭沟的《龙王传说》,以及塞江宗教传说《观音塞江传说》等,其比例,就在31%左右。附会传说虽然是附会再附会的传说,但它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却丝毫没有减退,相反,还在不断地增加和提升。附会传说是地方文化的补遗,它之所以能够附会,就是因为当地没有才产生、形成的。它不仅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是一笔重要的遗产。对于那些影响极大、现实意义极强的附会传说,不仅应当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保护,而且还应该受到国家“非遗”名录的保护。其级别高低,要根据影响力的大小来定。保护附会传说,就是对民间文学的科学规律的承认和肯定,是对一个地区老百姓的思想文化感情的尊重。

三台县新德镇,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民俗文化镇,与潼川县城一江之隔,至今水果、蔬菜、养殖、稻种占一方之盛。董永、七仙女、董仲舒人物的人文气息和故事氛围,世世代代地浸染着新德和三台人的心,民风淳厚,人才辈出,在全国都有影响。特别是在全国各地的戏剧、电影、电视的演出和播放,使三台新德这块本就神奇的土地,变得更加神奇。只要你踏上新德这块土地,人们就会身临其境,“想入非非”,感受到天上人间的美景,让你陶醉,让你欢欣,让你得到了美的享受。董永,永远是中国孝子的代表、孝文化的向导,以董永为代表的孝文化永远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一个补充。在今天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国策指导下,提倡孝道,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保护和利用好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要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使之为当地文化旅游事业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此,笔者对三台新德孝子董永附会传说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为地方主管人开拓思路:

1.项目名称:董永新故里(暂定名);

2.恢复董公故居、故祠,维修董永、董母墓;

3.保护董永传说载体并建设相应的附属设施;

4.修建董永传说泥塑馆,展现故事全过程;

5.包装韩姑庙,作为董公祠的子庙;

6.办好内容丰富的“七七仙女会”;

7.在重要路口修建董永牌坊、亭阁;

8.开通互联网及全国旅游专线;

9.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

(赵长松:四川省三台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