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1238600000089

第89章 宽容:重组家庭的黏合剂——四川扬琴《鞭坠芦花》的一点启示

蒋守文

四川扬琴《鞭坠芦花》(又名《装芦花》、《芦花装衣》、《鞭打芦花》),出自传奇《芦花记》(因“芦花背上寒”句而得名),该曲目唱述了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千年的“闵子骞行孝”故事。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史记》说他“少孔子十五岁”。可知闵损生于公元前536年,即周景王九年,卒年无考。

扬琴《鞭坠芦花》故事梗概如次:闵子骞少时,其生母早逝,其父闵圣在亲朋相劝下,续弦李氏,组成新的家庭。李氏过门生下两子闵文、闵元。李氏对这同父异母的三兄弟却未能一视同仁,冬天,给亲生儿缝制了攘棉花的棉衣,而与子骞的棉衣攘的是芦花,芦花当然不能挡寒,但子骞却一直忍着没有告诉其父。直到有一天闵圣外出赴公冶长的宴请,便带着子骞与闵文哥俩一起,好让他们学习一些礼仪。这一天正好是大雪纷飞的隆冬天气,途中,子骞挡不住严寒,向父亲要求让弟弟去,他就不去了。闵圣一听非常生气:“只说是带奴才学习礼仪,谁知道小奴才推不上前。”闵圣气愤之下用车鞭责打子骞,子骞于躲避中被车钉挂破衣衫,“车钉挂破芦花袄,芦花片片落平川”。闵圣此时方知道一切,气愤之中便不去赴宴,立即转回家,向李氏“兴师问罪”。怒不可遏的闵圣归家,不仅责打其妻,还决定将其休了!此时闵子骞却极力哀恳,劝阻父亲休妻,深情地唱道:“母在只有一子冷,娘若去时三子寒。”子骞的这一举动使其父及后母十分感动,其父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其后母亦深感悔恨,从此对三兄弟再无二心,一家人和睦地开始新的生活。

从上面简单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对这场夫妻矛盾、家庭纠纷的化解与平息,闵子骞的一言一行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整个事件中,他所表现出的孝行与宽容使问题得到一个十分圆满的解决。故孔子赞叹:“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把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出历史悠久的扬琴传统曲目《鞭坠芦花》推到今天的读者、观众面前,有意义吗?

记得笔者在十年前曾在《成都晚报》发表过一篇名为《扬琴〈都堂会〉》的小文。文章的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说,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许多应予肯定的内容应是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合理内核’之一的话,那么,像扬琴《都堂会》或类似题材曲目,在今天也仍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今天,笔者仍是持此种观点看待四川扬琴《鞭坠芦花》这支传统曲目的。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观念的更新,重组家庭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早已为社会认可。但是,在重组家庭中,由于继父、母,继子、女之间关系相对复杂一些,自然问题就多一些。特别是一些继子女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对父或母的黄昏恋横加干涉,对继父、母横加指责,直至闹到对簿公堂,然而受伤的并不止是一方。对此,扬琴《鞭坠芦花》,特别闵子骞的行为却正好给我们一些有益启示。

当“芦花事件”发生后,闵圣十分气愤,责问李氏:“前娘儿子芦花攘,亲生之子装张棉。贱人做事心不善,一样儿子两样看。”说着便要责打李氏。作为事件的直接受害人的闵子骞却跪下向父亲哀求:“老爹爹请息雷霆怒,打晚娘于儿把罪添。有一等知道的为的芦花事,不知者反说是父听子言。”他没有想自己的受害,而是想到父亲与继母的声誉,正体现了闵子骞的理解与宽容。这宽容进一步表现在他对继母的原谅和对异母兄弟的关心。所以他向父亲陈诉道:“老爹爹恕娘一时错,万般事要看在兄弟身边。母在只有一子冷,娘若去时三子寒。”正是闵子骞的宽容,使矛盾得以化解,取得了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对于一些不和谐的家庭不无可借鉴之处。

家庭(特别是重组家庭)中夫妻、父子、母女等关系,其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相处,正需要相互理解与宽容。故樊迟两次问孔子,什么是“仁”时,第一次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第二次回答了九个字:“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归宿。在我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传统文化中某些伦理观念、价值准则等仍是有用和可用的。

(蒋守文: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局修志办编辑、国家二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