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1257200000103

第103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7)

关于一念法性心具足一切法的涵义,智顗说:「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注释:《摩诃止观》卷1下,《大正藏》第46卷,10页中。〕这是说一念净心自身就是如来藏理,也就是即假即空即中的真理。这里所讲的一念净心不是一般凡夫的心,而是有相当造诣的修持者的心,心中所具的境界也不是一般凡夫视野中的世界,而是智慧世界,真理世界。智顗又说:「观一善心具十法界,十界交互具百法界,千性相等,十善即万法。约八正道即八万法门也。」〔注释:《法华文句》卷2上,《大正藏》第34卷,21页上。〕善法即净心,这是说,一善心具足千性相之法,十善心就具有万法。这万法与八正道相配,就成了八万法门,也就是具足了种种教化的功德。

智顗还从无明心与法性心的无住品格的角度来论证「心是法本」的思想。他在《金光明经玄义》卷上说:

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夫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显由于三宝。在宝由三涅盘。三涅盘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识。三识由三道。此「从法性立一切法」也。若「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者,一切众生无不具于十二因缘。三道迷惑,翻惑生解,即成三识。从识立图,即成三佛性。从因起智,即成三般若。从智起行,即成三菩提。从行进趣,即成三大乘,乘办智德,即成三身。身办断德,即成三涅盘。涅盘办恩德利物,即成三宝。究竟寂灭,入于三德,即成秘密藏也。是为逆顺次第甚深无量义。〔注释:《大正藏》第39卷,2页下。〕

著名的天台学者知礼在解释智顗上述思想时说:「初、约施教逆推、理显由事。二、约立行顺修,即妄归真。此二生起,初、从法性无住本立一切教法;二、从无明无住本立一切行法。」〔注释:《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2,《大正藏》第39卷,19页上。〕「无住」,是没有任何执着、住着的心灵状态。以这种绝对自由、不为任何对象所拘囿的心灵为本来确立一切法,称为「无住本」。智顗和知礼的论述都是在说明:「从法性无住本」可逆推出一切教法之所由起,从「无明无住本」则可顺推出一切法的生灭流转。「法性无住本」与「无明无住本」实是「一念无明法性心」的不同面向和分流。换言之,所谓「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也就是指「无明心」与「法性心」都是无住,同立一切法,同为一切法作本,同是一切法的本原。

由可可见,天台宗人所讲的心是指众生的能动主体,妄心是经验的主体,净心则是超越的主体;天台宗人所讲的一切法是泛指存在的世界,即现象。天台宗人强调「心是法本」,就是肯定主体是现象界的根本,并通过妄心与净心分别都具一切法,以论证心本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学说的特色,它突出地宣扬心与色、主体与存在的不二关系,强调两者同起同寂,同升同沉,同秽同净。心是能动的,色是被动的。虽然能动的心在作用时带动存在而起寂升沉秽净,但心与存在又是对等的,二者是相即不二的关系。这种关系确是令人不可思议!

从存有论的视角看,天台宗的「一念无明法性心」所具的理论架构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的思想加构,有何同异之处呢?智者大师把心分为法性心与无明心,《大乘起信论》作者是把心分为真如心与生灭心,两者都把心分为真心与妄心,这是相同的,表明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心的涵义、性质的共同看法。此外,两者均以二种心来构筑存有论的架构,这也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两点差异:一是《大乘起信论》以如来藏自性清净为超越意义的真心,真心因无明虚妄分别而随缘现起染净诸法,这也就是「一心开二门」的存有论结构;智者大师则以一念主为当下经验意义的主体活动,一念无明则一切法(「三千」)都秽恶,一念明(法性)则一切法都净善。可见,两者在结构存有论的运思和内涵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二是《大乘起信论》的真如心与生灭心是染净对立上下隔绝的二门架构,而天台宗的法性心与无明心则是同体相依、当体相即的关系,不存在净心与妄心的间隔、鸿沟。

六、华严宗的真心本原说

唐代华严禅学者宗密作《原人论?序》说:「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注释:《大正藏》第45卷,708页上。〕重视推究人生、宇宙的来源和本质。华严宗人继承《大乘起信论》「心理合一」的思想形态,以最高主体性和最高真理合一的真心为万法性起的本原,宣扬真心本原说。

华严宗的真心范畴有以下几项涵义:

「真如本觉」。

法藏说:「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注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卷,637页中。〕「海印」,即海印三昧,又称海印定。佛教称这是佛说《华严经》时所入的禅定,一种深沉的冥想境界。此时、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都同在一心中印现,一如渊深莫测的大海,湛然印现出一切景象。这里法藏是以真如本觉来说明海印三昧的境界。真如本觉是一种复合概念,真如是海印三昧境界的真理,本觉是心的能动的觉体。佛的海印三昧境界,就是真如(真理)与本觉(主体性)的合而为一,就是理与心的一体无间。真如本觉与《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相当,既是真理,又是主体性。澄观称本觉为「灵知之心」,宗密也称「本觉真心」。「灵」,即昭昭不昧,「觉」即「了了常知」。本觉就是主体心的思维、智慧、觉悟。华严宗人认为,海印三昧境界、真理与主体心是统一的,也就是说真心包括了真理与心两个方面。

心是「真源」。

《华严经》卷10《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注释:《大正藏》第9卷,465页下。〕据此,华严宗称主体心是能造者,世界中一切法,以及佛与众生是所造者,若心悟如来藏就是佛,心迷则为众生。心、佛、众生三者,由于缘起而有染净之别,但心的自体都是一样的,即都有真心在,从这层意义上说,三者在本质上是无差别的。可见,作为能造者的「心」,其本质是指真心而言。法藏说:「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注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卷,637页下。〕「真」,真如,「妄」妄念。「妄末」,指虚妄现象,与妄末相对举的「真源」,指究极根源,真实本原,即即真如心,真心,是最高主体性与最高真理的合一。法藏认为,众生若还归真源,则一切相都寂灭,从而也就解脱得道了。

由上可知,华严宗人所讲的真心,其内涵是主体与真理两个方面,其功能是能造诸法,其定位是包括众生、佛等宇宙诸法的真源。

华严宗人继承《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说,提出了「性起」(「法性缘起」)的重要观念。认为宇宙万法的生起,都依于作为最高主体性的真心的体性。宗密界定性起的涵义说:

性起者,性即上句真界,起即下句万法。谓法界性全体起为一切诸法也。法相宗说真如,一向凝然不变,故无性起义。此宗所说真性,湛然灵明,全体即用,故法尔常为万法,法尔常自寂然。……一切诸法,全是性起。则性外更无别法。所以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无碍镕融,具十玄门,重重无尽,良由全是性起也。……依体起用,名为性起。〔注释:《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1,《续藏经》第1辑第7套第5册,399页。〕

「真界」,真如,法界。「十玄门」,以十人方面来说缘起。所谓性起是称万法依真心真性而起,是真心真性的作用。这里的性即法性,真性,是理,又是心。宗密批评:「法相宗说真如,一向凝然不变」,即真如只是理,而不是心,真如就静止不动,不能显起万法。华严宗「所说真性,湛然灵明」,即真性不单是理,而且是心,能发挥功用,造起诸法。真心真性是体,依体起用,是为性起。

华严宗人强调真心能随缘成就染净诸法却又保持自身不变。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说:「且如圆成,虽复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犹如明镜,现于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只由不失镜明净故,方能现染净之相。以现染净,知镜明净;以镜明净,知现染净。……当知真知,道理亦尔。」〔注释:《大正藏》第45卷,499页上、中。〕真如心能现起相对的染净诸法,但不会为诸法所染而失去清净自性。也就是说,真如心是一绝对的清净的主体性。

如上所述,华严所讲的性起,是佛在海印三昧中的显示,是佛证得真心真性的表现,是未证得真心真性的众生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也就是说,华严宗的性起是佛的理想境界,是佛所成就的最高价值,也是众生应当努力追求的神圣目标。

从宇宙论哲学的角度考察,真心真性作为本体而生起功用,显现为全体染净现象,那么真心真性也就是宇宙万法的本原。宗密就以真心真性为本原来说明人的产生根源。他详细地描述了本原真心真性是怎样逐渐产生出人的生命的:

谓初唯一真灵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不易。众生无始迷睡,不自觉知。由隐覆故,名如来藏。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所谓不生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依不觉故,最初动念,名为业相。又不觉此念本无故,转成能见之识及所见境界相现。又不觉此境从自心妄现,执为定有,名为法执。执此等故,遂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执我相故,贪爱顺情诸境,欲以润我:瞋嫌违情诸境,恐相损恼。愚痴之情展转增长故,杀盗等心神,乘此恶业,生于地狱鬼畜等中。复有怖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业,运于中阴,入母胎中,禀气受质,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注释:《原人论》,《大正藏》第45卷,710页中。〕

「中阴」,众生生死轮回过程中从这一世到下一世的过渡阶段。「气」,指元气。「四大」,地、水、火、风。「四蕴」,受、想、行、识。这是以真心(如来藏)缘起为根本,结合中国固有的气的思想,来说明人的产生过程:如来藏→阿赖耶识(觉与不觉)→不觉→法执、我执→心神行善业→人胎禀气成人。人的终极本原是真心(如来藏),依真心而有根本识及其活动,随着其中不觉悟因素的发展,又形成各种执着,进而导致形成含瞋痴三种基本烦恼,染污损害身心。若是心神(意识)作恶业,则生为畜生、饿鬼,甚至进地狱受惩罚,若心神行善业,则投入母胎中,由气逐渐变成眼、耳、鼻、舌、身,又由心逐渐形成各种心理现象,经过十月怀胎,诞生为人。这就是说,真心是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共同终极本原。

华严宗还宣扬对主体「真心」实有与现象世界虚妄的思想。法藏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阐说的六种观法,前两种「摄镜归心真空观」和「从心现境妙有观」〔注释:详见《大正藏》第45卷,640页上。〕,都论及真如(真心)的真空和妙有这两种特性:认为从远离一切妄念执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层面看,真如是真空;从常住不变,即作现象世界成立的依据而真实有的层面看,是妙有。真空妙有,相即相依,不一不二。这是论定现象世界的本原真心既是真空又是妙有,而真空是就远离执着意义上说的,可以说,真空妙有说的实质是肯定真如(真心)的实有。

华严宗人一面肯定真心的实有,一面又强调现象界的虚妄。如智俨说:「三界虚妄,唯一心作。」〔注释:《华严一乘十玄门》,《大正藏》第45卷,518页中。〕宗密也引用《大乘起信论》的话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乃至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故一切法如镜是象。」〔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2,《大正藏》第48卷,405页下。〕这是说,生死流转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从现象上看似有实态,实质上是主观的心识向外投射的显现;若是主观的心识不起分别造作,三界当即归于空寂。所以说,现象世界是无自性的,虚妄不实的。宗密还明确指出,原始物质(元气)的根源是心:「究实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属前转识所现之境。」〔注释:《原人论》,《大正藏》第45卷,710页下。〕元气是心识所变的境界之相,好是客观世界的现象。宗密还就心怎样变成物质世界解释说:「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增亦从微至着,展转变起,乃至天地。」〔注释:《大正藏》第48卷,710页下。〕天地是心妄念执着而造业的结果,客观物质世界归根到底是主观心识作用所生起的现象。

宗密还以真心本原说为坐标,在《原人论》中对儒、道、佛三家的本原思想作了总结与批判。他批评儒、道二家的大道本原说和元气本原说是「迷执」,而佛教学说虽不像儒、道二家那样「为执」,但也有「偏浅」之处,也应当批评。他把佛教分为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和一乘显性教,认为前四种是「偏浅」的,并分别作了评论。〔注释:详见《大正藏》第48卷,708页上-710页上。以下凡此处引文不另注明出处。〕

(1)对人天教的批判。人天教认为,众生或生于人间,或堕为禽兽,这都是过去造「业」的结果。可是,谁是造业者,又谁是受业报者呢?如果是我身心造业,那死后是谁在受报呢?如果说是后身受报,那「岂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后世身心受苦受乐?据此,则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无道?」宗密认为,人天教的因果报应一套道理过于粗陋,没有真正说明人生受苦和来世成佛的道理。

(2)对小乘教的批判。小乘教认为,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心有受、想、行、识的精神现象。在宗密看来,这种说法是承认物质与精神都是实际存在,而和身心本无的道理相抵触,是不正确的。

(3)对大乘法相教的批判。大乘法相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唯识所变,识为身本」。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只有识是真实的。但是由识所变的一切现象既然是空的,能变的识怎么是不空的呢?宗密认为这是一个矛盾。在他看来,一切现象既然是虚妄的,识也应当是虚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