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1257200000080

第80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1)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是佛教关于众生和佛等所居的空间、环境的学说,其间论及众生和佛等所居世界,即现实世界和神圣世界的构成、性质、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又论及世界的生成、坏灭,也即时间的变迁问题,体现了佛教对宇宙空间和时间和整体看法。在这方面,中国佛教学者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和《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作了比较集中的介绍和阐发。

《经律异相》,凡50卷,庄严寺沙门宝唱等奉梁武帝之命而编集,于梁天监十五年(516年)成书,收于《大正藏》第53卷。此书系将散见于经律中的希有异相,亦即佛教故事加以集录,分类编纂成为一部佛教故事总汇和大型佛教类书。全书以天、地、佛、菩萨、僧等为序,共分为39部,其中的天部和地部辑录了佛教对空间结构、时间变迁、地理区域、自然现象及其变化的看法,颇富宇宙结构论的哲学内涵。

《法苑珠林》,100卷或120卷,西门寺沙门道世编撰,唐总章元年(668年)成书,收于《大正藏》第53册,全书100多万字,勒为100篇。此书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佛教的各项义理和一般知识,具有佛教百科全书的性质,书中第1-4卷的劫量篇、三界篇和日月篇,叙述了佛教的时空观和宇宙图式论等,构成本章论述的重要素材。

《法界安立图》,6卷,燕山沙门仁潮辑录,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成书。全书3卷7章,叙述的是世界建立的次第和结构,可谓中国佛教宇宙论的典型作品。

下面,我们将根据上述三书的有关资料,着重论述中国佛教的宇宙空间图式论和宇宙时间观两个问题。

宇宙图式论

一、《经律异相》的天地说

梁代宝唱等集的《经律异相》在1-3卷的《天地部》中,以中国的传统天地观念为纲,展现其宇宙观。

该书的《天地部》分天部和地部进行论述。在《天部》里集中论述了「三界诸天」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的具体情况。〔注释:详见《大正藏》第53卷,1-4页上。〕

一是欲界六天,因此界的众生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六天是:(1)四天王天,居于须弥山周边的半腹,均高达四万二千由旬。〔注释:由旬,梵语音译,印度的距离单位,约相当于40里。〕四天王分别为东方的提头赖咤天王(持国),南方的毗娄勒天王(增长),西方的毗娄博叉天王(广目),北方的毗沙门天王(多闻)。据说这四天王的任务是守护佛法,护持四方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2)忉利天,居于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故又称三十三天。〔注释:明末四大名僧之一袾宏,世称云栖大师,曾撰《天说》,就天主教的传入作出回应,指出:「彼所称天主者,忉利天王也,一四天下,三十三天之主也。」把天主教的上帝等同于佛教的护法神忉利天王。并按照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说,称天主有万亿个之多,表现出了对天主教教义的隔膜。详见《云栖法汇?手着》第5册。〕忉利天王为释提桓因,即帝释天,位居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三十二大臣,合称为三十三天。(3)炎摩天,由风轮支撑,位于虚空中。(4)兜率天,也由风轮支撑,居于虚空中,有的菩萨就住于此。(5)化乐天,也由风轮支撑在虚空中,其主为善化天王,能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娱乐。(6)他化自在天,也为风轮支撑在虚空中,其主为自在天王,在欲界中独得自在,即于他所变化的欲境自在受乐。此外,还有居于欲界与色界中间的魔天,据说此天无有限数,飞来飞去,来去无碍,且能随意变现出不同的颜色。欲界六天,大体上是自四天王天起依次向上升高,且愈升愈高,是立体的层次结构。六天及其天众各有其特点和不同功能,如四天王天和帝释天是分工不同的守护神,兜率天有的地方是菩萨在成佛前的修持处。佛教以此显示它比立足于大地上的人类世界的优胜之处。

二是色界二十三天,「色」即物质现象。色界是指由清净的物质所构成的世界。居于色界的众生已离淫欲,也不附着秽恶的物质,然还为清净微细的物质所系缚。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无色界之下。关于色界诸天,有些佛教经典的说法不尽相同,《经律异相》根据《长阿含经》第20卷介绍了二十二天,又据《涅盘经》和《大智度论》以摩酰首罗天为第二十三天,并宣扬色界天众的特点已无男女的分别,衣服自然而至,以光明禅悦为食物。如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最尊崇的主神,自认为能造化万物统领大千世界,为一切众生的父母。佛教将此天置于色界之中,表明大梵天是信奉佛法,修得上等禅的果报,是受佛的嘱托,护持国土的护法神。

三是无色界四天,无色界是厌离物质的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的天界,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世界,在色界二十三天之上。四天为空处智天(空无边处)、识处智天(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智天(无所有处)和有想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处)。此四天中的天众较色界天众更进一步,已无物质、无场所、无空间高下的分别,这些天众都是依据禅修的不同果报而达到了相应的精神境界。

从以上天界的结构来看,佛教是以众生的欲望和修持程度为标尺来区分三界的高下,肯定有一种无物质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并强调精神世界高于物质世界。由此看来,三界是天界主体经过修持所达到的不同境界,这也表明,具有鲜明的信仰修持色彩是佛教宇宙图式论的重要特点。

《经律异相?天部》还介绍了日、月、星、雷、电、云、风、雨等天体运动和自然现象。〔注释:详见《大正藏》第53卷,6页中-7页上。〕文中认为日和月都有城郭,日的城郭是方正二千四十里,月的城郭是长高各一千九百六十里。日王的宝座方二十里,周围有无数天神。日王发出的光明,透过宫殿、城郭而普照大地。日城绕须弥山右旋,形成昼夜。一年中各有半年日行稍南或稍北,相应地南北方昼夜长短也稍有不同。月的城郭是方的,远看为圆。月王坐在方二十里的七宝宫殿中,也有无数天神随从。月内外清澈,光明远照。因有时在运行中被青色天所遮蔽,故有亏满现象。星宿城郭是天神的房舍,随日运行。雷是地、水、火、风四大互相触撞而发出的声音。电,分东、南、西、北四方,共四种,四方的电又互相触击,时而生起电光。云,有白、黑、赤、红四种。风,在世界坏灭时,有大风名为「坏散」,能吹毁大千世界的一切。但同时在大千世界以外又有风名为「障坏散」,能隔断风灾保护其余大千世界。雨,有雨师管降雨,但有时雨师放诞淫乱,且不降雨。又有龙王从自身心中放出雨水,以滋润大地,饶益众生。从《经律异相?天部》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与说明中可以看出,它既竭力从自然现象本身去论述,反映了古代的自然知识水平;又带有许多猜测成分,并把自然界神格化,以纳入其庞大的诸神系统之中。

《经律异相?地部》主要是论述阎浮提(南赡部洲)和郁单曰(北俱卢洲)的情况。〔注释:详见上书,10-14页下。〕关于阎浮提,文说,有十六大国,东有晋国,南有天竺国,西有大秦国,北有月支国,共有八万四千城。域内有六千四百种人,还有不同种类的鱼、鸟、兽、树、草、药、宝物等。海中国家更多,有二千五百国,每五百国有一国王。阎浮提的中心是昆仑山,漫山遍布宝石,周围有五百窟,窟都是由黄金构成,为五百罗汉栖居之所。大地还有雪山王、须弥山王等十大山王。在大雪山上,北有阿耨大池,为阎浮提四大河的发源地,河水分别从金象、银牛、琉璃马、颇梨〔注释:颇梨,梵语音译,意为水玉,七宝之一,也作玻璃〕狮子的口中喷出,绕池一匝,流入东、南、西、北四海。关于郁单曰,文说,周匝广长各四十万里,山河美妙,树花遍地,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富裕安乐,人寿均长千岁,死后生于欲界诸天。阎浮提是人类所居的现实世界,郁单曰是比人类世界美好的世界。这里的论述反映了古代中、印两国佛教学者对世界地理的认识和想象。

二、《法苑珠林》的三界说

道世《法苑珠林》的宇宙观主要集中在《三界篇》中,该篇的《述意部》总结和提示了《三界篇》的义旨:

夫三界定位,六道区分,粗妙异容,苦乐殊迹。观其源始,不离色心。检其会归,莫非生灭。生灭轮回,是曰无常。色心影幻,斯谓苦本。……寻世界立体,四大所成,业和缘合,与时而作。数盈灾起,复归于灭。……夫虚空不有,故厥量无边,世界无穷,故其状不一。于是大千为法王所统,小千为梵王所领,须弥为帝释所居,铁围为蕃墙之城,大海为八维之浸,日月为四方之烛,总总群生于兹是宅。〔注释:《法苑珠林》卷2,《大正藏》第53卷,277页下。〕

这是道世对世界的总看法,归结起来,主要论点有三:一是认为三界、六道虽各有不同,究其根源都同为色心,即为物质精神两项而起,其归趣无非是生灭两个方面。二是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成,由众生的业力和因缘相和合,按时而成,并历经灾祸而灭。世界万物的生灭变化,归根到底是地、水、火、风四大的变化。三是说世界无穷,虚空无边,大千世界、小千世界各有统领,众生就以这样的世界为住宅。

接着道世指出,中国学者对宇宙的看法,如:「《易》称玄天」,「《庄》说苍天」,只是说明了天的幽深或远色而已,没有说明宇宙的结构。他依据《长阿含经》等文,论述了宇宙的平面结构,说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是一国土,即一世界,如此一千个世界构成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大千世界。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道世认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化佛所统之处」,即是一个佛如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域界。〔注释:详见《法苑珠林》卷2,《大正藏》第53卷,278页上。〕

道世在论述了世界的平面结构以后,还依据《华严经》等佛典,论述了世界的立体结构。他说:「三千大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且如大地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空轮无所依。然众生业感世界安住。」〔注释:同上书,278页上、中。〕「轮」,含有转动的动态义。这是说大地以下的立体结构共有四个层次,世界最下面的为虚空,虚空之上是风轮,风轮之上是水轮,水轮之上是大地。空→风→水→地,逐层支撑,空无所依托,在最下面,地由水支撑,在上面。

道世在同书《劫量篇?成劫部》中,还引用《起世经》等佛典,就世界的生成过程作了论述。〔注释:详见《法苑珠林》卷2,《大正藏》第53卷,275页下-277页上。〕文说,当经历无量久远、不可计数岁月的大劫之后,世界又生起重云,遍下洪雨,一片汪洋。后有大风名阿那毗罗,将雨水吹起,水沫飞向空中,形成了庄严美妙的梵天宫殿和许多其它宫殿,如此就造成他化自在天,乃至夜摩天,共成六天。洪水退后,水中四方的浮沫厚积六十八亿由旬。大风吹起浮沫又造成须弥山和三十三天,并在须弥山半腹之间造就日月天子宫殿。大风再向须弥山四面吹起浮沫,浮沫飘过四大洲八万小洲,形成大轮围山等群山。大风继续狂吹,开掘大地,由浅入深,以至形成了大海。这就是「器世间」,即众生所居的国土世界的形成。至于众生则是从光净天(光音天)辗转而来。色界的光净天寿八大劫,聚集过多后,居处迫迮,难以承载,于是有的转生其它天宫,后来又有的下生人间,再后更有的生为饿鬼、畜生,直至下生地狱。这就是不同众生的形成。从道世对器世间形成的论述来看,他认为在物质世界的形成过程中,风和水起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水,更是形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天界宫殿等的重要根源。风也作为一种根本性的动力,不断推动物质世界的形成。这也就是把物质世界的形成看作是一个运动的过程,物质形态转化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有一定秩序的,它由上向下,由高到低,即先形成大梵天宫殿,再是他化自在天,一直到须弥山周围的群山大海。这里,道世既是从物质自身(水等),又是从运动过程来阐述物质世界的形成,强调物质世界形成的物质性、秩序性和运动性。这既是古代中国佛教学者对物质世界形成富有神秘色彩的描述,也是天才而朴素的猜测。

在《三界篇?诸天部》中,道世还依据《婆沙论》对天界作了介绍说:「天有三十二种,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无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注释:《大正藏》第53卷,282页中。〕除无色界四天外,其它与《经律异相》所引略有不同。道世认为欲界十天中包含日月星宿天等,色界是按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而得的十八天。《诸天部》还对诸天众的业因、受生、住处范围、身长、衣服、饮食、生活习俗、贵贱、贫富、寿命等都作了详细说明,其间有许多描述是人间实际生活的折射。

道世在《法苑珠林·日月篇》中,还结合中国的有关学说,集中论述了日月星辰现象。文中首先依据佛典说二十八星宿都各有姓有名,他们是由种种因缘投胎所生的具有人格性的天神,有的是天上圣者的亲属,有的是仙人的子女后代。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是过去天仙所分布安置的,是为了「摄护国土,养育众生」〔注释:《法苑珠林》卷4,《大正藏》第53卷,295页上。〕,负有神圣的使命。星宿是诸天宫宅,大小不一。据有的经典称,大星周围有七百里,中星周围四百八十里,小星周围二十里。〔注释:详见上书,295页中。〕道世还就陨星落石的现象作了说明,认为那是二龙相争而落下的如石一般的东西。日月星辰既不是石,也不是气,而是天宫,也是天神。他强调说,如果日月星辰是石,就不可能有光,日中也就不能有乌,月中也就不能有兔,也不能在气中独自运行;如果日月星辰是气,气体轻浮,就应当与天相合,往来环转,怎么会各有度数、移动不均呢?道世还指出浑天说、盖天说也都是站不住脚的,他并从认识论角度强调「凡人所信,惟耳与目」,而「遥天之物,非凡度量」,认为只有佛教圣者才能认清天体的构造。〔注释:详见《法苑珠林》卷4,《大正藏》第53卷,285页下-296页上。〕

《日月篇》还对日天宫殿和月天宫殿的庄严结构,日与寒暑、昼夜的关系,月的阴晴圆缺,以及升云、震雷、击电、降雨、地动等都引经据典加以说明,其间既反映了佛教的宇宙观,也体现了古印度天文、地理等的自然知识水平。

在《日月篇》结尾部分,道世还辑录了中国的《河图》、《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桓谭《新论》、《论衡》、《周易》、《左传》、《尔雅》等有关著作对「元气」、「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论述,以说明中国人关于「天地初分、阴阳变形」的思想〔注释:详见上书,299页中-301页上。〕,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宇宙学说的重视。

三、《法界安立图》的宇宙图式说

仁潮根据印度佛教的宇宙观,融合天台、华严和法相唯识诸宗的有关思想,并结合中国情况而编着了《法界安立图》。他从因果报应理论出发,说:「法界者,乃圣凡之依报,犹人之屋庐也。」〔注释:《法界安立图?自序》,《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45页。〕「依报」,指招感环境方面的果报。他认为法界是圣凡所居之处,即圣凡生存的空间。从这一意义看,法界即空间,即世界。法界安立,即世界安立。《法界安立图》的内容,就是关于宇宙空间结构的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