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1257200000081

第81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2)

《法界安立图》配有多幅图解,说明宇宙空间。此书宇宙图式论说的主要进路是:中国→南洲→大地→三界→大千世界→佛剎,体现了由小到大,由有限到无限,由凡到圣的思维理路。下面分别依次加简要的论述。

(一)中国与南洲

仁潮首先论述了中国(震旦)的历史与地理。他说中国在南瞻部洲(简称南洲)的东部,并简述了上自帝喾、舜,下至唐、宋的州郡设置情况,指出汉代的疆域为东西九千里,南北一万三千里,并述及河、江、淮、济四水,泰、衡、华、恒、嵩五岳等,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

《法界安立图》作者依据当时的地理知识,还着重论述了南瞻部洲的情况,认为此洲是在须弥山南部,为四大州之一,而四大洲即为一世界。仁潮认为,南瞻部洲是释迦牟尼教化的世界,也称娑婆世界,是我们所居的现实世界。关于南洲的山水情况,说:「天下诸山,皆自昆仑发脉而来,最极高广,群峰拱峙,周万余里,龙神所宅,非人力可登。」〔注释:《法界安立图》卷1,《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49页。〕「雪山之顶有大龙池,周余千里,为天下诸河之总源。」。〔注释:《法界安立图》卷1,《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49页。〕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空间视野和地理知识的局限。仁潮还运用中国「气」的观念,说明佛教发源地印度「天地之气和」、「气得其中」、「夏不太热,冬不严寒,四序温和」〔注释:同上书,450页。〕,显然与印度气候情况并不相符,实系出于宗教情感的主观表述。

(二)大地

在论述南瞻部洲之后,仁潮依据《长阿含经》等的叙述,又论述了世界大地的情况,他说:「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次第周匝。七金山外大咸水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及数万小洲,遍布安住咸水海,外有小轮围山周匝围绕。此四洲等皆一地所持,是为一世界舆地之图也。」〔注释:《法界安立图》卷2,《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52页。〕这是说,在须弥山之外有四大洲,此四大洲即为一世界大地。仁潮说,四大洲各有特色,东胜神州是东狭西广,形如半月;南瞻部洲是南狭北广;西牛货洲,形如满月;北俱卢洲,形状方正。各洲的人寿身长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动植物的生长也不尽相同。仁潮还论述了九山八海,说:「须弥山,其底平正,住金轮上,下狭上阔,渐渐宽大,四宝合成,金银琉璃颇梨,生种种树,郁茂香远,多诸贤圣之所住处,高十六万八千由旬,出水上者,高八万四千由旬。」〔注释:《法界安立图》卷2,《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56页。〕须弥山以外,依次为双持山、持轴山、檐水山、善见心、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斫迦罗山。关于大海,书中特别就「何故潮汐」、「百川竞注,云何不溢」、「何故咸味」三个问题作了解说。〔注释::《法界安立图》卷2,《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56页。〕然而这些解说多缺乏科学性,且并不一致,如称由于海中大鱼排泄等原因导致海水味咸,而不了解海水中氯化钠(盐)的形成及其作用。书中还就大地震动的原因归结为八点,如说:「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风大,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注释::《法界安立图》卷2,《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56页。〕这是从在地构造的角度论述,此外则多把地动的直接原因归结为佛教圣者神通力的显示。

仁潮还论述了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住处的情况,对地狱的描述尤其详细。他引用佛典说:「瞻部洲下有大地狱,洲上亦有边地狱及独地狱,或在谷中、山上,或在旷野、空中。余三洲唯有边独地狱,无大地狱,有说北洲无狱。……地狱铜铁所成,亦有铁城、剑树、沸河、铁网等诸庄严。」〔注释::《法界安立图》卷2,《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58-459页。〕大地狱又分为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八热地狱位于南瞻部洲下土泥和白善(各深五百由旬鬘的下面,从第一等活地狱至第七极热地狱共高一万九千由旬,各广一万由旬,第八无间地狱则高广各二万由旬。无间地狱,有多重铁城,罪人常为烧红了的铜铁器具灼烫而死,是无间断的极其痛苦的地狱。八寒地狱位于各个世界外边,日月光明所不能照,是极其黑暗、寒冷的地狱。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传说,认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并以四大洲表示世界。这种宇宙观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表明了佛教与印度神话传说在思想上的深刻联系。此外,也反映了古代学者通过对山水大地等自然环境的直观与想象,来描述世界构成的思维特色。

(三)三界

仁潮说:「知下地已,应观上天。天有三界,曰欲界、色界、无色界。」〔注释::《法界安立图》卷3,《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64页。〕在论述世界大地以后,仁潮又综合有关经典的论说,系统地说明了三界安立的次第和高度。〔注释:详见上书,470-471页。〕文说,从须弥山根算起,上升一万由旬绕山纵广一万由旬为坚手天住处;再上一倍高度(二万由旬)绕山八千旬是持华鬘天住处;再上一倍高度绕山四千由旬为常放逸天住处;再上一倍高度绕山四千由旬为日月星宿天住处;再上一倍高度绕山四千由旬为四天王住处。从四天王住处再上升四万由旬为须弥山顶,顶上纵广四万由旬,其中有善见城纵广万由旬,为三十三天住处。从须弥山顶再上升四万由旬是炎摩天住处。再上升一倍高度为兜率天住处。再依次各向上递升一倍高度为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辅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想天(广果天)、色究竟天,这些天都「有地如云」。这是说,从四天王天至他化自在天为欲界六天〔注释:仁潮引《大智度论》文云:「欲界众生有三种,以善根有上中下故,上者六欲天,中者人中富贵,下者人中卑贱。」(《法界安立图》卷4,《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72页)「天」为众生中最上等者,而人中富贵贫贱之别,被认为是中下等善根不同所致〕,自梵辅天至色究竟天为色界。色界以上分别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共四空天,为无色界。这是只有心灵没有物质的精神世界。那么,天总共有多高呢?文中比方说,从色究竟天(阿迦尼咤天)即色界最高境地往下放一大石山的话,要经过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季才能到达地面,这就是佛教描绘的天界的大致高度。

以上所述的是一个世界的空间结构,佛教认为,如此世界是无限多在存在着的,这就是下面要说的大千世界说。

(四)大千世界与佛剎

仁潮就大千世界的结构说:

《长阿含经》云,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恶道、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大千世界。其中须弥、四洲、日月乃至梵天,各有万亿,通名一佛剎也。〔注释:《法界安立图》卷4,《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76页。〕

「佛剎」即佛土。这是说,一世界由一日月、须弥山、四天下、四洲、四大海等构成,如此一千个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为中千世界,而千部的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通称为佛剎、佛土。

大千世界为佛剎,那么,佛剎是一还是多,是有尽还是无尽呢?仁潮说:「知有人天,不知有佛者,凡俗也。……信一佛其福虽胜,见量犹局,信多佛则其福量无边,其智量益广。」〔注释:《法界安立图》卷5,《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86页。〕又说:「大千世界为一佛剎,如是娑婆之外,太虚空中,复有十方大千诸佛剎土。」〔注释:同上书,487页。〕这是说若以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剎位居为中心的话,则其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都各有佛剎,称十方佛剎。「十方」,十个方向。十方佛剎,即十方佛的国土,也即整个宇宙。仁潮认为,大千世界是无限的,佛的国土也是遍布各个方向,是至广至大,无边无量的。

仁潮除绘有「十方佛剎图」外,还绘有「十方剎海图」,「剎」即国土、世界,「海」是广大的意思,剎海即广大无边的世界。他说在莲花藏庄严世界海的四周有十个世界海,也就是十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即十方剎海。这是说,整个宇宙是由许许多多的广大无边的世界构成的。莲华藏庄严世界,简称华藏世界。婆罗门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从莲花中生出,故以莲花象征世界。继承这种观念,仁潮认为,现实世界的香水海中也有大莲华,莲华中也包藏着无量无数的世界,是为莲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海或十方剎海构成了整个世界图式,同样也表现了佛教的诸佛境界广大无边、无穷无尽的思想。

在论述法界安立图的次第后,仁潮进一步说明,如此法界的形成,分立又是与主体的心分不开的。宣扬心造法界说。在《法界安立图?自序》中,仁潮在说明法界是圣凡的依报时,又说:「因果者自心之影响耳」〔注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45页。〕认为业因和果报都来源于自心的影响和作用。这样就将法界与自心沟通了起来。他明确地说:「法界者,心之别目,盖心之体用深广,性相无碍,即是以心为法,以心为界。安立者,心之妙相分齐庄严,各各建立,不相杂乱也。」〔注释:《法界安立图》卷6,《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5册,494页。〕认为法界就是心,因为心的体与用既深且广,心的性与相圆融无碍,所以心是法,也是界。所谓法界安立就是心的妙相的有序建立。仁潮还吸取中国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的唯心思想,强调「心生六道」、「色因识变」,并发挥说:「或问:一切世界因何而有?造者为谁?曰:因心而有,唯心所造。夫一切众生自无始来迷真合妄而成阿赖耶识,因此识故,变似根身器世界等。」〔注释:同上书,500页。〕他认为一切世界,包括众生和外部世界都是阿赖耶识的变现,是心之所造。由此仁潮又绘「心造法界图」,阐发「心造法界」的思想。仁潮既视心为阿赖耶识,又视心为天台宗的「一念」,宣扬「一念三千」的思想。他还依据华严禅师宗密的说法,把心归结为本觉灵源,称心为一真法界。由此一真法界再分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这也就是说,以本觉真心为主,开出真妄染净诸法,形成不同境界,或者是说,真妄染净诸法,以及高下不同境界,全都是一心本觉的呈现。由此看来,仁潮把不同涵义的心分别与法界相沟通,表现出了融通各种唯心思想的鲜明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佛教学者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论述宇宙空间结构的。就横向来说,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向四周展开,以四大洲为一世界,进而说明小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就纵向来说,是从大地往下依次为水轮、风轮、空轮,大地往上依次为天上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构成这种宇宙结构的思想根据有四个方面:一是果报论。宇宙空间的构成有上下、高低、优劣之别,这是适应众生的不同果报而确立的,是完全与不同的果报相对应的。如天与人所居的空间就不同。二是古代神话。如须弥山说,就构成为佛教宇宙观的重要内容。三是直观性的推论。如大风吹起水沫而形成不同的物质世界,就是观察水、风、土的现象并运用因果律理论加以推论的结果。四是佛的威力。宇宙空间的无限广大,不同层次的安立,以及佛国净土如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存在,都是和佛的无比神圣威力分不开的。

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分析,上述的佛教宇宙结构论除了具有信仰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的思维特色:

(1)主体性。如上所述,佛教是立足于众生的果报去构筑其宇宙空间的,也就是根据众生的不同果报安立世界,依不同的众生主体划分世界,强调世界以众生的业力和果报为转移,这就突出了主体在宇宙构成中的作用。

(2)超越性。佛教主张超越现实苦难世界,追求理想世界、神圣世界,由此强调有无物质的纯精神世界的存在,有无任何痛苦的极乐世界的存在,这表现出了佛教宇宙观的重大特色。

(3)无限性。佛教宇宙结构学说强调无论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看,宇宙都是无边无际的,无限广大的;就世界的整体而言,是由无穷无尽的众多世界构成的,世界之多是无限无量的。

(4)素朴性。如上所述,构筑佛教宇宙论的思维方式多是直观的、想象的,且在由什么样的心造法界,以及在什么意义上说心造法界等问题上,都缺乏明晰的理论论定。

宇宙时间观

一、《经律异相》的三界成坏说

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循环的过程,从一世界的成立到次一世界的成立,中间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称为「四劫」。「劫」,梵语kalpa音译,是印度表示极其长久的时间单位〔注释:劫,因是极长的时间,故佛典多以比喻说明之,如谓:「佛言:设方百由旬城,满中芥子,有长寿人百岁,取一芥子都尽,劫犹不尽。」(《经律异相》卷1,《大正藏》第53卷,6页上)〕通常是用来表示世界的时间,世界的成、住、坏、空的变迁称为劫,合称「四劫」。成劫,是世界的成立期,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与众生世间在此时成立;住劫,是世界的存续期,即处于安住稳定的时期;坏劫,是世界的破坏期;空劫,是世界破坏净尽的空漠期。世界经过空劫后,又重新经历成、住、坏、灭的过程,如此循环不已。佛教通过对世界变迁过程的论述,表述了它的时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