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1292500000061

第61章 后记

尽管人们对嘉陵江及其流域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基于人类思想的进步,并以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仍旧只是百年以内的事情。

从丁文江、翁文灏、顾颉刚、徐中舒、蒙文通,到马以愚、林超、杨克毅、李旭旦、李承三……大批前辈学人都在嘉陵江流域的人文历史、地理地质、考古考据、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从而为建国后嘉陵江流域陆续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由于嘉陵江流域在地理上居于十分特殊的位置,其在文化传承上同时得到过黄河与长江两大文明系统的滋养,而此地又素为古人类迁移、中原与西南交通、南、北丝路连接等的重要孔道,故其在文化来源上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然而,纵观以往的研究,除少数得到政府资助的项目能够比较全面地审视本流域及周边地区文化间的联络外,大多数的学人或因经费不足、或因资料不够、或因调查不详、或囿于旧有的学说,往往在立论与主题上难有大的突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忽略嘉陵江流域在古人类迁徙史上的作用,硬性割裂其上源地区与黄河流域间的关联,而将这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流域文化直接或间接地纳入长江文明的范畴去探讨。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将原本斑斓多彩的嘉陵江文化单纯地视作一种隶属于长江文化的地方类型。但可喜的是,这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局限性正在逐步得到纠正和改善。

2012年8月8日,位于嘉陵江中游地区的四川省南充市在经过多年准备后,终于在嘉陵江流经的四个省、市的数十个大小城市中,率先擎起了一面以“嘉陵江文化”命名的旗帜。

根据现有的可以被查证的记录,这次主题明确,由四川省社科联与中共南充市委、南充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南充市委宣传部、南充市社科联承办,西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协办的“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该流域内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内,都尚属首次。以此,南充市为推进“嘉陵江文化”研究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自然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如果以学术的眼光来审读本书所选的论文,我们便不难发现:无论从作者的身份来源,还是从其研究的范围来看,都是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的。作者中既有来自多个高校的专家、教授;也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学者和业余研究者。而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嘉陵江流域的历史沿革、考古序列、域名演变与资源分布的;二是论述嘉陵江区域文化的概念、内核及其产生、发展和分化的;三是讨论嘉陵江流域各类经济、人文与历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几乎涵盖了目前嘉陵江文化研究中的多数领域。仅此一点,本书便可以被视作嘉陵江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故其在流域内地方文化研究中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而此处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书作为当今面世的第一本以“嘉陵江文化”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集,如能对该地区的文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如能有幸而被用作流域内各地方政府的决策参考,或为有关学者和研究者在进行嘉陵江文化的专项研究时提供借鉴的话,便是编者最感荣幸之事了

此外,本书之得以与读者见面,无疑凝结了诸多文化精英们的心血和汗水,其中尤值得感谢的是冯文广、唐永进、李晓松、康大寿等领导同志对本书的付梓提供了热诚的帮助和支持,杨东松、吴晓川、杨小平等学者也为本书的编辑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这里也一并予以感谢!

因时间仓促,兼之水平有限,书中必定还有不少的遗漏和错误,于此谨代表本书的编辑人员向读者致以诚挚的歉意,并殷切地希望读者予以指正和帮助。谢谢!

蒲春梅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