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罗王。它愤懑地说:“下辈子我一定要做人!做猴子遭人戏弄而且没有钱。看看那些游客吧,他们穿着那么鲜艳,使用的东西那么先进而且有趣,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做人了。”
阎罗王笑着说:“既然你这么想做人,而且说得也很有道理,那我就给你一个机会,不过你必须做一件事情才有可能成为人!来人……”
随着阎罗王的一声吩咐,一群小鬼向猴子走过来。它们手中都拿着一把镊子,接着摁住猴子,飞快地拔它身上的毛。一时间,猴子痛得嗷嗷直叫,它不满地问阎罗王:“刚才不是说我的话很有道理吗?现在为什么要这样来折磨我?”
阎罗王依然温和地笑着说:“你要变成人,自然要先拔掉身上的毛!只有这样才能变成人,又想做人,又想一毛不拔怎么可能呢?”
是啊!一毛一拔是无法做人的。
这样的人很少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没有人会喜欢小气的人,吝啬的人往往为人所不屑。一个凡事只想从别人身上索取,却谨慎付出的人是很难做人的,更不用说以此获得好人缘了。“一毛不拔”的人容易失去人心,甚至最终会众叛亲离;慷慨的人则容易得人缘,处处受欢迎。
吝啬的人不能给自己也不能给任何人快乐,因为他们时刻不停地都在算计。他们害怕“朋友”借钱不还,忧虑亲人挥霍自己的钱财,担心员工损坏了器材,盘算自己的账户上还有多少钱。即使有朋友,他们更愿意用来获得好处,“使用”完后一不答谢二不往来。
有一位张先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刚进入社会的时候,囊中羞涩,总是找老朋友借钱,借到钱之后便匆匆地离去。
后来他发财了,可人也见不到了。据说,在聚会里,当他发现可能有向他借钱的朋友出现时,他会以当年借钱时那种弓着背的姿势,匆匆地离去。
他的员工工资一高,位子就不保,因为他宁可遣走高薪的老员工,换低薪的新手过来。他公司的业务蓬勃无比,可是年终奖金少得惊人,而且觉得发了奖金就像员工割了他的肉,以一种大家都欠他的眼神来看每个人。后来,他的员工越来越少,朋友也越来越少,连妻子都因看不惯他的行为,经常和他发脾气。
所以,千万别做老张这样的人,对待朋友,宁可多付出一点儿,甚至吃点儿亏也绝不要时时计较、处处算计,那样只会导致孤家寡人的可悲下场。
莫因利益而尽失人心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中国有句古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很深刻。《史记·汲郑列传》里说,翟公当廷尉时,宾客盈门,门庭若市,而他后来被罢了官,情况完全变了,无人问津,门可罗雀。战国时代赵国将军廉颇在得势时,也是宾客络绎不绝,被贬职则“故客尽去”了。
这种事在官场和生意场上都很常见,这样的朋友关系,很难维持长久。因此,我们对待朋友,千万不可因利益论亲疏。
有这样一个寓言。
在大森林里,老虎、灰狼、狐狸是三个很要好的朋友。它们常常肆无忌惮地袭击羊群,使羊群不得安宁。羊群中的头羊决定采取分化的办法,想出了一个令大家十分吃惊的计划——打算要请老虎、灰狼、狐狸其中的一个来担任羊群的头领。
它们把这一决定传递给老虎、灰狼、狐狸。它们都十分兴奋,谁只要当上羊群的头领,就可以独霸整个羊群了。
可是,由谁当这个羊群的头领呢?
老虎想:在团伙中,我力气最大,做的贡献也不小,这羊群的头领应该由我来当。
灰狼想:在团伙中,我最为凶猛,咬死的山羊最多了,我的贡献最大,这羊群的头领理应由我来当。
狐狸想:在团伙中,我可是军师,很多点子都是我想出来的,我起的作用是最大的,这羊群的头领应该由我来当。
为此,它们争执起来,谁也不服谁,后来火气都越来越大。
老虎首先动了杀机,它决定用武力除掉灰狼和狐狸。
老虎趁灰狼不备时忽然向它发起了攻击,一下子就咬断了灰狼的脖子。
老虎还准备向狐狸下手。狐狸看出了老虎的心思,它处处防备着老虎。同时,它也准备除掉老虎。
狐狸找到了一个猎人伪装的陷阱,陷阱上面只有一层树枝。于是,它便躺在上面假装睡觉。因为狐狸身体轻,并没有陷下去的危险。
老虎发现有了动手的机会,于是它猛地扑向了狐狸,可狐狸迅速地躲开了,老虎一头栽进了陷阱里。剩下的只有狐狸了,但它已经对羊群构不成威胁了。
老虎、灰狼、狐狸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而且建立了巩固的联盟,但是,最后因为利益的诱惑反目了。可见,建立在利益上的友谊,无论表面上多么坚不可摧,一旦出现了它们都向往的利益,就会树倒猢狲散,好友变恶敌,往日的交情全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加警惕,不可相信建立在利益上的朋友。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他可以成为你的朋友,也可以成为你的敌人。
我们自己,更不可以为了金钱利益去选择朋友。以钱财论亲疏,正是认钱不认人、“有奶就是娘”的卑鄙小人。只有抛开利益择友的观念,用心去结交朋友,才能赢得朋友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谊。
宁可吃亏勿伤和气
如果在生活中,自己的利益和朋友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我们要舍利取义,宁愿自己吃点儿亏,只有这样才能结交更多的知心朋友。
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相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有一分退让,就有一分收益。相反,存一分骄躁,就多一分挫败;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灾祸。这种待人处世的原则在朋友交往中更加重要,朋友之间应该要互相谅解,不可因为小事而伤了和气。
明朝山东济阳有个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做官。有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人盖房砌墙与邻居发生争执,希望董笃行能够为家人撑腰。董笃行看后,马上给家里回了一封信:“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家人看信后,便照做了,让出了两墙之地。邻居知道后,也很受感动,也主动向后让出两墙之地。这样中间就让出了一块空地,人称“仁义胡同”。清朝中期,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安徽人张英在朝中做宰相,一天,他收到家信说因盖房与邻居为地皮发生了争执,让张英出面说句话。张英立刻写了一封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信后,很受教育,便将院墙向前移了三尺。这一行为感动邻居也将院墙向后移了三尺,这样两家之间便空出了一个六尺宽的空道,人称“六尺巷”。
董笃行和张英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特别是张英,身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莫说只要邻居的三尺地,即便是让邻居搬家,恐怕也非难事。但如此作为,会伤害与左邻右舍的情谊。他不以权压人,以权夺利,反而以德感人,结果两家的关系越来越好。
朋友之间相处,只要不是原则的问题,就没有什么不能原谅的,所以“宁可吃点亏,也不要伤了和气”。
借给不如送给
每个人都害怕囊空如洗,所以每个人都吝惜金钱。当亲戚朋友向你借钱时,是借还是不借?这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要遇到的问题。钱只要离开自己的口袋,就有回不来的可能,尤其是把钱借给自己的亲人或是朋友。这个时候,与其整日盘算着如何把钱要回来,不如放宽心,把钱送给他们。这样,虽然可能在钱财上蒙受损失,却收获了人情。
事实上,很多人碰到朋友向自己借钱的问题时都很困惑,因为借给他们钱,有可能这一笔钱就要不回来了,或是一再拖延,到最后才拿回一小部分。亲朋有需要才会来借钱嘛,如果时间一到便去催债,好像自己太没人情味,何况也没勇气开口,更怕一开口,就伤了彼此的感情。不借嘛,自己的钱固然是“保住”了,但他们有难,不出手帮忙,道义上似乎也说不过去,也担心彼此的感情恐怕从此要变质了……
借不借人钱,真是一件伤脑筋的事。
当然,也有“有借有还”,甚至有还本金也还利息的朋友。不过说老实话,这种借款行为还是潜藏着危机——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借款,表示他的财务有问题,总有一天会连本金也还不出来!
可是,摆在面前的感情与道义,该怎么办呢?
所以,聪明人的做法是:给他钱,而不是借他钱!
所谓“给他钱”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在心理层面上的意义是,表面上是“借给”他,也言明归还期限和利息多少,但在心理上却抱着这笔钱是“一去不回头”的想法,他能还就还,不能还就当做是“送给”他的!这种态度很“阿Q”,但却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不会影响两人的感情,你也不会因为对方还不起钱或不还钱而难过;第二个好处是顾到了朋友间有难相助的“道义”;第三个好处是在对方心中播下一粒“恩与义”的种子,这粒种子或许会发芽、茁壮,他日后会用“果实”对你做最真诚的回报。
另一个层面的意义是真的“给”他钱。也就是说,他虽然是向你借用的,但你却表明是给他的,是要帮他解决困难的,并不希望他还钱。这样做也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他不大可能再来向你“借钱”,不好意思了嘛!而你也可表示“我已竭尽所能”,将对方开口的数目打折给他,万一对方真的“还”不起钱,或根本不还钱,你则可以降低“损失”。第二、第三个好处和前面一段说的一样,兼顾了“情与义”,同时也在对方心中种了一粒“恩与义”的种子,而这份“人情”,他总是要还的。
事实上,不管是“借”还是“给”,钱能不能收回来都是个未知数。之所以说“给朋友钱,钱收得回来;借他们钱,钱收不回来”,是基于:钱只要离开你的口袋,就有回不来的可能,因为对方是没有钱才向你开口,所以明知有可能回不来,干脆就不抱希望,免得催债时给双方造成不愉快,自己也难过。